甘肃会宁高考状元乡:恢复高考30年2000人上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2:00 中国青年报
甘肃会宁高考状元乡:恢复高考30年2000人上大学
  这是新庄中学学生回家必经的山路。家离学校5里路以上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业上,他们都已习惯在崎岖的道路上攀登。本报记者狄多华摄

  本报记者 狄多华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具有初次社会分层的功能,也是青年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最重要、最公平的通道。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考取大学就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拥有城市户口。只要还有体脑分工,高考的分层作用就不会消失。

  甘肃省会宁县新庄塬新庄中学老师邢建文,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从这个穷地方考出去的学生。当年赶考,他借了叔叔的自行车,骑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赶到位于川区的考点。他考上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当了老师。本来认定这辈子只有务农一条路走的他,命运由此改变。

  刚刚大学毕业也回到新庄塬教书的赵映文老师,年龄比邢老师小了近30岁,他一样感受了高考带给自己和会宁的影响:“我家出了4个教师,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恢复高考的好处。没有高考,会宁不可能走出那么多人,如果不走出那么多人,会宁就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4年干旱、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的穷地方,几乎家家有娃考出去

  4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新庄塬十里八村69岁老人李生富家时,大他一岁的老伴儿正将新买的电磁炉调试好,为他下面条。电磁炉是前几天刚从镇上买回来的,钱是三儿子从宁波寄回来指定“专款专用”的。

  曾有记者这样写他眼中的会宁:随便登上一座山梁,放眼望去,绵延无尽的重重大山干枯而苍白,很多时候,你找不到村庄的影子,甚至连草,一颗瘦弱的草也找不到。“新庄塬与此相差无几,50年前种下的杏树,长到现在,不过两米高。”

  虽然在连续干旱的4年里,这里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甚至未能超过1200元,但记者在走访中,还是看到了很多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家庭。而这些家庭,几乎都有娃娃在恢复高考后的30年中,高中上榜并走出山村。

  5岁丧母、十二三岁开始给人家放牲口“挣口饭吃”的李生富,16岁在众人的帮衬下成了家。虽说“小时候给红军挖过洋芋”,可没念过一天书。

  “可李生富的后人争气!”在十里八村,李生富老两口如今是让人眼热的一对。恢复高考后,他的儿女中出了3个大学生,有在宁波工作的,有在兰州工作的,如今,孙子辈中又有两人考上了大学。

  这个战绩在李生富看来,可不是最好的:“这个数,不要说在整个会宁,就是在东坡社也算不得多,首先和生栋家就没法比。”

  李生富所说的生栋是其叔李思聪的儿子李生栋,1981年考入兰州大学,现在青海省发改委任中层领导。李生栋的两个弟弟,一个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一个毕业于吉林电力学校。这家两代考出10个大中专学生。

  记者来到位于新庄塬东坡社的李思聪家,75岁的老人马上拿出陕西名烟“好猫”热情招呼客人。从院前的窑洞到前院的土坯房再到后院的大瓦房,李思聪家存留下来的4个不同时期的房屋,俨然一个家庭变迁的博物展。

  原本吃了上顿没下顿,靠小脚母亲讨饭度日的家庭,自从“三个娃毕业后,日子就松活(当地方言,意为宽松)了许多。”

  同村的李国义老人粗略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早期的十三四户人家七八十口人,到现在40多户两百二三十口人,恢复高考的近30年里,东坡村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至少有33个,几乎家家都有考出去的孩子。

  我们这儿走出了2000多名毕业生,一人往家寄500元,就是100万元

  身为一方父母官,新庄塬乡党委书记牛炳贵这些日子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近3个月时间,新庄塬没有一次超过5毫米的有效降水。老百姓刨开厚厚的干土层下种,秋后可能连籽种都收不回。这在连续4年的干旱后,继续挑战新庄塬的极限。

  “这如果搁到30年前,非得发生饥荒、死人不可。可现在,老百姓的情绪非常平稳。”牛炳贵解释其中的缘由,其一是乡上万亩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政府有补贴;其二是老百姓劳务输出的收入占到年均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再说,我们这儿走出了2000多名毕业生,一人往家寄500元,就是100万元。”

  海拔2000多米、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中的新庄塬,常年缺水。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有水才能有口饭吃。因此在他们眼中,新庄塬这30年的一点点的进步,正是因为很多家庭都有人考上了大学,他们在外功成名就后,回来反哺家乡。

  牛炳贵熟知的事实是:新庄塬3326户人家,恢复高考30年,考出大中专学生2000人。新庄塬因此有了“

状元乡”的称谓。

  如果把这一背景投放到整个会宁县,所呈现的则是:恢复高考30年,58万人的国家级贫困县,累计输送大中专学生4.5万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500多人,硕士学位的近3000人,学士学位近2万人。

  清华大学的曹树良教授、北京大学的柴彦威教授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会宁,这个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会师的地方,以无可争辩的事实缔造了状元县的“高考神话”。

  因为穷,因为高考,会宁声名远扬。2004年全国“两会”,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温家宝总理曾明确表示:“你们会宁是状元县,我的秘书也是会宁人。”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