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汇兑方便群众缺乏法律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0:4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韩瑞芸

  五十开外的游定财身形瘦小、其貌不扬,却是位于十万大山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昭通市镇雄县的“取款大户”。每一两月,他都会骑着自家的摩托车,从家所在的茶卓村出发,翻越数座大山,行程几十公里,风尘仆仆地赶到县城农业银行,取出、驮上三五万块钱,又匆匆而归。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游定财会陆续将这笔钱几千几百地“分发”给茶卓村的村民们,来人只需签字画押,再交纳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即可。

  游定财既非村官也不是慈善家,平日里,他的主业是经营村边那间卖小日用品的门店。但在村民们眼里,这个小门面比银行还灵。两年来,外出打工的村民赚回的钱不断汇入游定财的账户,再由游送到汇款人家里,总金额已超过40万元。

  这种业余“送汇”生意便是通常所说的“民间汇兑”。在缺少法律支持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语境下,像游定财这样的深山“送汇人”一直游走在体制外的灰色地带,而山区的居民们和地方政府也是左右为难。

  杂货店里的“银行”

  “现在送汇都靠短信了。”游定财晃了晃他的手机。几年前电子银行没发展起来时,游隔三岔五要跑去县城农行看钱到账没。这一来一去,从外地汇出钱到村里人收到一般要两三天时间。后来,游的农行账户设置了手机短信余额变动提醒,钱一到账上,短信就跟来了,村民们在账册上签个字,游垫付上钱,整个过程缩短到不用一个小时。

  买卖容易了,游定财收取的手续费比例却仍然照旧——千元以下的汇款收1%;千元以上的收1%-2%不等;单笔手续费最多30元。

  游定财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账册。自2005年8月24日起至今,除了中间有半年时间全家外出而暂停业务外,游共转手汇款近400笔。2007年1月1日至5月底,游月均业务量30笔,每笔平均1000元。按1.5%的手续费率计,游今年前5个月获利约2250元。

  在茶卓村,靠民间汇兑“快速致富”的不止游定财一人。紧挨着游定财的门脸,同样卖小用品的汪忠也是游的同道中人,手续费也是统一价,但汪的生意就是比游好。有人分析是因为汪大大咧咧地将写有自己姓名和农行账号的牌匾挂在店门上,也有人说是他更有文化且为人仗义。不过他的一个隐蔽优势在于在县城农行里有亲戚,一有汇款来,亲戚便帮忙取出钱,请县城开往茶卓村的班车捎上,如此汪忠既免去了如游定财般来回县城几个小时的奔波,也无需大笔的资金垫付,生意做得越发轻松。

  汪的那本满是收款人红指印的账册显示,他的“送汇人”生意始于2005年。仅2007年2月10日至5月26日,汪忠就转手了280笔汇款,总金额35.87万元,平均每笔汇款1281元,月均70笔。其中单笔最大汇款额1万元,最少的200元。如按平均1.5%的手续费计,汪获利近5380元,一年比当地农民收入高十多倍。

  金融的“盲肠”

  村民们心甘情愿地给这两家送上手续费,无非是为了“方便”二字。游定财也认为他做的是“便民服务”。

  茶卓村是木卓乡最大的村,有6000多人,超过80%的青壮年外出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打工,收、送汇需求很大。昭通银监分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仅2003年至2005年3年间,民间汇兑最活跃的镇雄、威信两县至少有1.7亿元左右的资金通过民间渠道汇划,几乎与正规渠道划转的资金量不分上下,2005年后的两年又有了更迅猛的增长。

  当地不是没有正规的金融机构,但只有县城农行和镇上的邮电所能办全国汇款,乡上信用社通常只能省内通存通兑。农民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信用社和

邮政所办事通常都是步行,面对那几十公里土路山路交织、狭窄坎坷遇雨成潭的交通,人们只有无奈叹息。当然也可以坐每天两趟的班车到县城,不过来回一天,车费要三四十元;去镇邮电所也能叫个“摩的”,单程收费20元,往返大半天,还要提防汇款被抢。

  地理因素并不是民间汇兑活跃的唯一原因。贫困地区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县及县以下网点后,乡镇一级几无商业银行机构。如镇雄和威信两县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前共有营业网点128个,平均每乡2.8个,每个网点平均服务1.3万人,而目前,两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只剩下64个,平均每乡1.4个,每个网点要服务2.7万人。

  乡一级倒是有农信社。但在农信社电子汇兑和通存通兑业务没开通前,为当地居民兑付资金的重任全部落在邮政部门的肩上。而基层邮电所在管理和收费上通常较为混乱,不仅有额外强制性收费的现象,农民们走几十公路山路却取不出钱来的事也时有发生。

  相比之下,民间汇兑所提供的及时付款服务,以及30元封顶的手续费费率,确实很有竞争力。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