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香港回归特刊:香港味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1:10 青年周末
香港味道 麦兜 吴小莉 ◎文/《青年周末》记者 那么远 这么近 香港味道,它们早早潜入我们的平常生活,落地开花,生根发芽。 香港的好,我们都知道。 无数人都会在第一眼就喜欢上香港,它舒适,它温和,它快捷,它精明,它温文尔雅并有条不紊地日进斗金,它声色犬马并通宵达旦地消费娱乐,由四通八达的地下铁和步履匆忙的上班人群浇灌出动人的物质之花。它有时很甜,有时很酷,它昂贵并勤俭,它永远井然有序却经常胡思乱想。这个城市曾经哺育了我们对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所有梦想,现在它则正在精神抖擞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内地人的物质豪情。 总能遇到一些从香港回来的旅游者,秉性趣味千差万别的他们,往往会用整齐划一的言语来表达对香港的赞叹——城市漂亮,交通便利,服务优质,物质极大丰富……我们都知道到此一游的香港线路:早上7点起床,上午海洋公园走马观花,下午迪斯尼热身运动,转战铜锣湾血拼购物,晚上兰桂坊合影留念。回归,24小时通关,自由行,CEPA……当香港以加速度进入中国大家庭的怀抱,我们那些有关它的朴实记忆和透明的向往,都渐渐被这个游乐购物天堂24小时永不落幕的光环隐去了痕迹。 你说这就是香港,当然,它当然是,但是——城市漂亮,交通便利,服务优质,物质极大丰富——你确定你说的就是香港,而不是东京、新加坡,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香港有它自己的味道,那味道来自于我们消磨在街头巷尾的懵懂年龄,在录像厅里看五光十色的香港大片,在一毛钱一个币的游戏厅里边听着含糊的粤语解说,边拿“魂斗罗”和“街头霸王”死磕到底,蹲在路边听流行歌曲,那些强烈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砰砰砰地乱跳不停,一旦奢侈地拥有了白围巾,就会围在脖子上从一条胡同跑到另一条胡同,从一个大院跑到另一个大院,纯粹是因为高兴而不是要向谁显示什么。 只有这些,才是真正的香港味道,它们早早潜入我们的平常生活,落地开花,生根发芽。香港,它距离我们有2000公里那么遥远,而它的味道、它的生活却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那么远,这么近,10年回归,该纪念的就让别人去纪念吧,我们只想说说在身居北京的你我身边,那些沁人心脾的香港味道。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那些感受,与恢弘的纪念与叙述相比,它们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们自己,那才是真正能够通达内心深处的私藏记忆。 其实5年、10年、20年又有多大的关系,我们的香港故事早就已经开始了,而且看起来像是要这样永不落幕也不一定。 有关香港的民意调查 10年时间,不长,不短,不远,不近。香港,对于身在北京、遥遥相望的我们来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小厮,广播电台编导,25岁:我记得那会儿家里人去香港,回来给了我一张港币,我那叫一个美!现在香港人都可以花人民币了。 ◎团子,赴港读研,22岁:已前去香港,就像出国似的,去年我去香港旅游,发觉现在只需要一个港澳通行证就可以了,省了不少事情呢。 ◎小脸,统计员,20岁:以前看香港电视剧,我感觉香港人都瞧不起内地人,现在他们好像很欢迎内地人才去香港工作。 ◎冰蓝娃娃,大四学生,23岁:以前谁要穿件香港牌子的衣服都挺胸抬头的,我记得有人还特意把皮带上的金利来标志露出来。现在什么佐丹奴、堡狮龙呀,满大街都是,价格也便宜。 ◎无事生非,研究生,22岁:十年前我喜欢香港电视剧,《戏说乾隆》、《侬本多情》什么的。现在看新闻说《大宅门》、《大汉天子》在香港都特火,呵呵。 ◎窝里的Isis,公关助理,24岁:十年前,觉得香港是世界级的购物天堂,世界名牌应有尽有,现在觉得北京跟香港一样,世界名牌扎堆,还都是亚洲旗舰店什么的。 ◎Socrazy,外企销售,26岁:以前都是内地人去香港淘金,梦想能定居在香港,现在都是香港人北上买内地股票,开发内地房地产,希望能在内地有固定资产。 ◎Leo翔ed,经济类电视栏目制作人,28岁:以前觉得说话带港台味儿,学港台腔特时髦,现在香港人都学普通话呢,咱们谁要是说话还带港台腔就太傻太老土了,哈哈。 ◎完美柠檬,私企职工,25岁:以前的香港电影全是本地明星演的,现在的香港电影里就没有不出现内地演员的时候,还都跑来内地取景拍摄。 ◎大瑞,留美大学生,23岁:以前想要去香港上学跟去国外留学一样,还要考托福,难啊!现在只要直接通过高考就可以报考香港的大学了,据说好多高考状元都去那边了,清华北大可算是有对手了。 ◎老杨,办公室经理,40岁:现在买房贷款太普遍了,听说都是学习了香港的模式,才变得非常简单和方便了。 ◎鱼影,学生,22岁:以前觉得香港的说话方式特别无厘头,颠三倒四的,现在我们全都会说他们的词了,左一个“K歌”,右一个“搞定”的。 ◎跃朗星殊,园林设计师,26岁:以前国际有名的设计院为了亚洲的业务只在香港设立亚洲总部,现在亚洲的设计任务越来越多,就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又设立了分公司。内地的业务方便很多。 ◎可乐欣,财务管理,22岁:以前都管香港叫“文化沙漠”,现在其实我发现,他们很注重吸收别人的先进成果,内地的人才很多都被吸引过去了。 ◎窒息,自由职业,24岁:从前觉得香港全是帅哥美女,后来发现什么李嘉欣呀、刘嘉玲呀、关之琳呀,其实原籍全是内地的城市,原来美女全是这边儿输出的。 ◎小培培,高中生,18岁:小时候家长老是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清华北大,现在我们家人特别留意香港方面的招生情况。 ◎太妃糖,服装设计,22岁:五一的时候我去了趟香港,发现国美电器居然在旺角开了一间特别大的店,我们的名牌也开始进驻香港了。 ◎公子小丑,电视编导,26岁:以前听歌觉得香港歌手很多只会唱粤语歌,现在都开始流行出国语专辑了,好多歌手都是一首歌填两种词——一歌两唱。 ◎丑得直掉渣,机场票务,20岁:以前香港一直叫国际化大都市,我觉得现在才更名副其实呢。你看新机场的启用,迪斯尼乐园的建造不都是这些年的事情嘛。 ◎铁头国,出纳,21岁:以前感觉香港有好多选美比赛,港姐、亚姐什么的,现在世界小姐都快常年驻扎在海南岛了,还有香港凤凰卫视选的中华小姐,不也是咱北京的大学生吗! 那些让人心跳的小事情 北京-香港小事记 1997年起,《大话西游》风潮席卷内地,成为了无厘头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奠基之作。 1998年,王菲与那英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合唱《相约九八》,成为了让人最记忆犹新的一幕。 1998年3月,朱镕基在两会点名吴小莉,让内地人都知道了香港有个凤凰台。 1999年3月,由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的大熊猫“安安”、“佳佳”抵达香港。 1999年4月,王菲与窦唯婚变,让北京人第一次见识了香港狗仔队的敬业精神。 1999年底,随着东方广场的竣工,香港五大房地产商在北京全部拥有了标志性建筑。 2000年,北京音乐台全国首家现场直播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 2002年,香港大学成为第一所获得在北京进行自主招生与招收自费生资格的香港大学。 2004年1月,北京游客肖曦成为第100万名抵达香港的内地游客。 2004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明文规定主持人不得模仿港台腔。 2004年6月,中央电视台首次直播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2004年7月,在针对北京人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香港位居首位。 2004年9月,“北京市民最喜欢的香港品牌”揭晓,周大福、谢瑞麟、鳄鱼恤、班尼路等品牌入选。 2005年9月,香港迪斯尼乐园开业,成为了香港最新鲜的梦幻标签。 2006年2月,代言香港草根精神的麦兜系列电影《春田花花同学会》在内地上映。 2006年10月,参考香港“Farm”活动创办的“创意市集” 来到北京,成为年轻人展现创意与活力的重要现场。 2007年6月,香港人刘丁恺领到了食品店营业执照,成为京郊通州的“香港第一个体户”。 香港文化体验馆 ◎无厘头:本出身于广东佛山的一句骂小孩的话,被周星驰和他的模仿者们发扬光大成了“用后现代主义方式解构一切权威和传统”的文化现象。反权威、反英雄、反规则,甚至反自己的无厘头精神,已经从一种社会异相过渡到了现代人有意无意间的集体共识。 ◎凤凰卫视:用香港方式包装内地内容,明星主持人们给内地观众打开了一道窗。 ◎八卦周刊:壹周、东周、快周、便利……众多支狗仔队所联结成的八卦方阵,让香港明星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有安全感的一群人。一个城市的生存压力和八卦精神成正比,这个定式在香港被证明得淋漓尽致。 ◎潮货:Beams、APE、Evisu……从日本到香港,从香港到内地,潮流品牌与文化已经成为了内地青年文化的最强原动力之一。 ◎卡拉OK:从谭咏麟的《卡拉永远OK》到陈奕迅的《K歌之王》,香港的流行音乐早就已经与卡拉OK产业合为一体。从北京到香港,你再也找不到比卡拉OK更讨上班族和年轻人喜欢的娱乐项目,城市这么大,我们却只能K歌。 ◎Ci-boys:源自香港的国际热门搪胶玩具,总是一脸愤怒、不爽、“谁鸟你”的欠扁相,显露着香港草根阶层的集体情绪。 ◎麦兜:它的童年就是香港人的童年,它的理想就是香港人的理想,它的挫折感就是香港人的挫折感,它有点笨有点傻,却一点都不妨碍它成为香港民众最宠爱的文化符号。 ◎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它出产了《上海滩》、《大时代》、《创世纪》……几乎所有的经典香港电视剧,它的“香港小姐”大赛选出了钟楚红、张曼玉、李嘉欣……一代又一代的香港美女。 ◎《Milk》:华语世界最权威的潮流文化刊物,以每周一期的发刊速度将香港全岛时尚信息一网打尽,让人惊叹于香港取之不尽的潮流资源,已于2006年化身《流行色》进入内地市场。 ◎红馆:红馆自1983年落成以来的日程表就是香港流行音乐最完备的发展史。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