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忧外患相声发展羁绊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11:41 民主与法制时报
□本报记者郑建峰 6月23日,相声演员侯耀文猝然逝世。此前半年,马季也因心脏病突发离去。相声界老人的接连辞世,让从事这门 曲艺的人们颇感沉重。同时,一个老问题再次摆到了我们面前:相声现在究竟是怎么了?相声的前途在哪里? 流派之争 相声是传统民间曲艺,起源于清末的北京,兴起于天津。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相声界的不同流派,最著名的,北京 有以侯宝林为首的侯派和常宝堃为首的常派,天津有以马三立为首的马派。不同流派之间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存在着阋墙之争 。 坊间传闻,相声的京津之争由来已久。郭先生是一位资深的相声穴头(行内俗语,相当于相声走穴表演者的经纪人) ,他说:“北京的相声总是压着天津的……他们把持着北京的电视、大奖……”常派相声演员常贵田则表示:“因人的分开而 形成的圈子并不等于相声艺术本身特色的分离,只是因语言的不同形成了相声的地域特色。” 通常认为,京津相声在风格上存在俗雅的区分:天津相声“俗”,北京相声“雅”。侯耀文生前对此解释说,北京的 相声有时是要演给高级领导或者高校学生的,有时甚至是国际交流演出,这就决定了北京相声的雅;而“天津相声更适合市民 的要求,更随意、市井化一些。但他承认相声界存在门派之间互相不服的情况,同时表示要“破除这种门第观念,必须要团结 ”。 以侯耀文逝世为因由,记者电话采访了京津的几个相声演员,在涉及到京津之争的时候,他们都讳莫如深,一律闭口 不言。 门户之别 “拜师”对相声演员来说是头等大事,一个相声演员没有师父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到今天,“拜师 ”的传统在相声行当里仍然存续不绝,即使刚开始不拜,等时机成熟也“择师而从”。 师徒如父子,这是现在人们还经常说的话。但是,如今相声界的“师从”已经多多少少变了味道。所谓的拜师更偏重 仪式而并非真的落到实处。郭德纲的“代师”师胜杰就表示过,因为比较忙,没时间交流,所以对郭德纲也没什么太深的印象 。 “过去作为相声演员,必须有师承,没有师父,你就不是我们这个行里的人,没人带你玩儿。”今年72岁的田立禾 是原天津实验曲艺团的演员、相声前辈张寿臣的徒弟。他觉得相声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师徒关系就被扭曲了,拜师变成 了拜门,谁腕大,谁有后台就拜谁。“有些演员也是拜师不学艺,就为了找饭辙;有些师父根本就没嘛,无艺可传……” 没有拜师的艺人就被行内人称为“海青腿”,就是“外行”的意思。事实上,如今的相声界里几乎很少有无师承而登 台演出的演员。郭先生说,海青腿虽然没人管束,可以独来独往,但是行内人不会招呼你,不买你的账。在流派分明、地域明 显的大背景下,不可能有海青腿的空间。 队伍匮乏 关于相声发展的羁绊,一般人能看到且最实际的情况是队伍匮乏。“全国几千个县,几千个县长,但相声演员不到几 百个。”侯耀文的“代拉师兄”李伯祥对记者如是说。 相声没有正规科班,马季生前的一个愿望就是办一所相声大学,侯耀文生前想办一个相声研习班。姜昆和冯巩也都做 过相声系统教育方面的探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声面临两大瓶颈问题:创作本身和表演人才的青黄不接。对此,以向普通 人发问的形式,郭先生做了一个很形象的问话,来为相声走向画出坐标: 一、 你听相声吗?这句话决定相声的生与死; 二、 你(或者你的孩子长大后)想当相声演员吗?这句话决定相声自不自杀。 “行政命令”的扼杀 相声以幽默讽刺赢得市场,换取的最大效果就是开心。听相声为了找个乐,是观众的共识。但作为一种面对大众的娱 乐产品,相声的承载量显然不是它自己想象的那样单纯。 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到某电视台表演节目,自己写了一个讽刺贪官的段子,经过一层又一 层的审批,临上场时,被通知节目不能上。“我就感觉,上电视说相声怎么这么难?” 还有一次,常宝华去外地演出,在演出前对方向他特别交待,千万不能说“梦想成真”四个字,因为当地电视台台长 头一天做的梦不好,不能触了这个霉头。常宝华把这种无奈称为“行政命令对于艺术的扼杀”。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