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上海看戏?没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11:28 青年参考
文小子
尽管我不是北京人,但作为一个喜欢看话剧的普通观众,我觉得北京真是一个能让人过瘾的地方。最近在北京红得一 塌糊涂的一出小剧场话剧叫《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由孟京辉导演,5月15日至6月30日在北京东方先锋小剧场上演。 一出戏,能演那么多场,演员演得爽,观众也看得尽兴——每天的版本都不一样。据说,4个月的排练已让两位主角 能完成4小时的连续演出,为了每天与不同的观众进行互动,他们每晚每场只会选择其中两个小时的情节来展现。由于演出的 期限特别长,北京观众不仅通过媒体频繁消费着有关这出戏的新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根据口碑来买票,消费这出戏。 在我的印象里,上海好像还从来没有一部话剧能连演一个半月,这样的“盛事”在上海似乎从未出现过。尽管我认为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所处的安福路,氛围、情调都好得没话讲,不过,那里的戏,如果仅从本土创作力量上说,实在让我失望 得没话讲。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好戏多来自台湾,如吴兴国的《等待果陀》、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他和他的两个老婆》。《他和 他的两个老婆》的男主角是徐铮。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如今又在一部关注度极高的话剧《兄弟》中扮演最出彩的李光头。 这出根据小说巧妙改编的话剧,虽然能让人从头笑到尾,某些情节的设计可圈可点,但是,喜剧让人“笑着流泪”的 力量,还是未能彰显出来。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凭良心说:如果上海能多一些像《兄弟》一样的话剧,上海的观众就有福了。 上海的戏不能说不多,但往往是一些疲软的明星话剧和粗制滥造的商业话剧,都是些“咖啡加糖”的东西。 北京的好戏多,除了国家话剧院、人艺,每年由演出公司引进的戏,水准也极高。如5月在“相约北京”活动中,台 湾李国修的《莎姆雷特》和香港林奕华的《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都是第一次在大陆演出,却无缘来到上海 。 话剧在上海不温不火,音乐剧却“生意兴隆”。上个月,上海话剧中心出品的《ILoveYou》,作为中文音乐 剧第一次登上了美国百老汇的舞台。暑期档音乐剧《妈妈咪呀》在上海的票房也比北京乐观。 音乐剧的受宠,和上海人喜欢赶时髦的个性不无关系。上海人的耳根子比较软,“耳边风”吹个10来遍“这是国外 老时髦的东西,侬哪能不去听?”保证那些惟恐自己艺术修养不够的上海白领赶紧掏钱买票。北京人不太容易被洗脑,有点儿 反叛和质疑的劲头儿:“你说好就真好吗?凭什么呀?”外来的东西要打动他,非得有点儿真本事,引起他的共鸣,光靠软硬 兼施的广告轰炸是不行的。要他以附庸风雅的名义掏钱,谈何容易。就拿老外的音乐剧来说,看个演出,眼睛还得左右移动着 看字幕,烦不烦? 音乐剧在上海赚到盆满钵满,上海大剧院就把宝押在音乐剧上了,恨不得要把自己变成“上海音乐剧大剧院”。从短 期来看,音乐剧的市场是繁荣了,却也造成了话剧市场的严重“偏科”,只能寄希望于北京的好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快点 儿来上海救市了。 (英国《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