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董日中:蓝领是一份踏实的事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15:08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本刊实习记者 赵涛 直流电机的换向器压圈精加工,轧钢电机系列轴的编程生产,这样的技术名称对于你我来说,是不是会有些陌生呢? 的确有些陌生。记得一位作家说过,把世界弄得越来越科技的专家,除了少数人青史留名,其余都默默隐身于茫茫人海,以至我们在享用各种成果时,都不知应该向谁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当然,董日中会矢口否认他是专家,“我只是一名技工”,言语精炼,一如操纵车床时的利落。 现在的技工小董成了名人,采访的时候,他正作为湖南省技师院校达标评估团的专家在株洲检查。 “19年前,你在技校读书,现在作为专家评估高校,想到过会有今天的‘风光’吗?”面对记者的“刁难”,电话那端的董日中笑声涩涩,连称没有没有,如果电话可视的话,大概能看到他挠头皮的腼腆样。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高级技师,正是因为坚守着一份专注和执著,因为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董日中才完成了一次次的飞跃。 用两句民谚概括董日中再合适不过了—— “技多不压身”,现在小董已经掌握德国“西门子810D、802D、840D”以及日本“法那克20TA”数控系统车床的操作和编程,能够熟练地应用数控设备进行精加工,他攻克高新产品加工技术难关,自行设计了“削扁防振镗杆 ”“数控球面夹具”等31副辅助刀排夹具。现在,这位“神刀手”已经是响当当的大师傅。2006年,湖南省劳动厅“董大师工作室”成立,他带的徒弟在全省数控车工技能大赛中也获得第一名。 “艺高人胆大”,说的也是小董。某型装备车是集团承担的国家高新技术试制产品,曾被确定为参加建国50周年的阅兵活动,在试制过程中,有“液压阀体”“曲柄连杆”等12项关键零件加工质量要求高、难度大,成了影响这一工程的“ 拦路虎”。公司将12项技术张榜公布,向全厂招募攻关能手。董日中一人就接了6项。“一看设计图纸,心里直打鼓。”越是有难度,越是有意思,从小爱捣鼓的董日中喜欢这种挑战。整个夏天,他和现场工艺员泡在厂里,按期圆满完成任务。“那种感觉很好,觉得自己又长了不少本领。” 1988年,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再加上当时工厂的效益不错,董日中放弃了继续读高中的想法,进入职业技校学习车工技术。毕业后,他以全省五级工车工统考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湘潭电机公司。 这一呆,就是16年。16年间,董日中实现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30项,发表QC成果一项,产品质量合格率1 00%。参与公司12项新产品试制,担任车加工美链工序主操作人员,独创5项新加工方法,配合完善了3种生产工艺。近 3年,完成工时20800小时,相当于完成8年多的工作量。 董日中很前沿,1996年,他借了9000元买电脑用来学习。刚毕业的他,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每一个加工难题都令他乐在其中。对待生活,他却总是漫不经心,第一次相亲他穿着一身油腻腻的工作服,大大咧咧地来到姑娘家,直到现在,妻子还老揭短:当时对他的印象很不好。 2000年,公司首次购进数控设备,董日中被任命操作第一台数控卧车。当时在全公司,数控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他没经过这方面的培训,就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把疑难问题作好笔记,白天在车床上不断演示试车。没多久,董日中就掌握了数控车床的操作及编程,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董日中又很传统,像父辈那些工人一样,在车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其实,这些年诱惑很多。几年前,湘潭电机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严重,陆续流失了109名技术工人。“董日中也要走了”,公司里不时爆出这样的消息。这些传言让公司领导层十分不安。然而几年下来,尽管向他投来橄榄枝的民营企业很多,有的开到了年薪10万,而董日中始终坚守岗位。 “那么多企业高薪聘请你,你为什么不走?” 董日中说:“我是湘电培养的人,不能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只顾自己一走了之。”语气淡淡,却有一种从容坚定。 成了名人,董日中惦记的依然是生产一线,评估途中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工友五轴联动导轨的加工情况。“我们企业最近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作为一线产业工人,在这样的团队里心劲儿很足。” 尽管经常在鲜花簇拥下外出传授经验、汇报演讲,在董日中看来,技术工人的身份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定位,“这是一份让人感觉踏实的事业,用心去做,从动手动脑中体验人生价值,你会发现很有意思。” 世上聪明人多了,但真要做成什么事,还是需要努力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