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岳:治水不力将是我们的失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17:30 中国新闻周刊
三是结构性污染突出。比如陕西渭南市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共有工业企业35家,仅焦化行业就有20家,占57%以上,近半数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四是一些企业违法或超标排污,在检查的500多家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存在违法或超标排污的情况,约占被抽查企业数的50%。 五是一些企业无治污设施,直排废水,行为恶劣,性质严重。比如在山西、内蒙古检查的63家企业中,有15家无治污设施,占被抽查企业的24%。 六是养殖等面源污染加重了水体的水质污染,比如太湖蓝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无锡市的饮用水源。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环保总局所引用的依据中,法规通知多而法律少,甚至还将曾培炎副总理的讲话作为处罚的依据。这是否反映了我们目前环境保护立法的滞后?环保总局是否已经有总体的规划,来推进环保立法? 潘岳: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环保部门的痛处。从第一次环评执法到现在,我们可以凭借的法律依据始终只有一部,就是《环评法》,没有任何改变。我们仍旧没有权力关停违法企业,仍旧不能罚超过20万的款,仍旧只能“建议”相关部门对渎职或违法的官员进行处理。我们早就着手在修订《环保法》和《环评法》,但法律的修订有其必须的程序,要花几年的时间,但污染的形势又一日千里,我们实在不能坐着等法律修改好了再行动。中国目前的特点是,不能等着有了制度再做事,而是要通过做事来创造制度。这次“区域限批”,已经有多位领导人批示,可以固定成为常规性的制度。 关于立法规划,中央已经制定了《“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以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为突破口,以增强立法可操作性为关键,以落实政府环境责任为重点,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法规体系。 中国新闻周刊:限批与停止审批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潘岳:不能。限批和停止审批力度再大,也属于行政手段,有行政手段“不稳定”“阶段性”“易于权力寻租”等天生弱点。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还要同时结合市场的力量和公众的监督。市场能克服行政手段“阶段性”“不稳定”的弱点,公众的监督则能够抑制“权力寻租”。所以,从此次“流域限批”开始,环保总局融入了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 市场机制就是让资源和环境变成企业的内部成本,让违法的代价高于守法的代价。环保总局将和银监会在近期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依法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将不能得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已发贷款也将被追回。 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机制。公众应该成为督察的重要参与者,因为他们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最有动力去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是否履行了责任,是最高效、最公正的环境督察员。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便是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上周我们在内蒙古采访时,自治区的主要领导都说,尽管内蒙古去年没有完成减排目标,但今年肯定可以完成。在去年的4%节能目标和2%的减排目标未能在全国达标的前提下,从总体上看,今年的这两项硬指标进展如何? 潘岳: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今年第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增长,加剧了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程度。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日前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四十五条重要措施,只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通过制度创新和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中国完全能够实现“十一五”(2006~2010)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另外,也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误区,“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体目标,不是分解到每年的目标。2007年减排的力度会不断加大,随着减排力度和各种减排工程措施的上马以及资金的到位,未来两到三年内,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将超过2%,这样才能顺利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记者 杨中旭)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