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模式的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10:32 21世纪经济报道

  二是增长模式的转变。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两型社会的由来,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项基本国策。

  张萍认为,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的试验,完全符合国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确立新的增长模式的战略抉择。“如果长株潭能够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突破,带动整个增长方式的升级,那就是整个国家的突破,是一个国家级的贡献。”

  有政府官员说,城市群本身就蕴含了“两型社会”的含义。城市群是最节约资源的方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发挥资源的集约效应。而城市群也比单个城市更节约资源,因为这意味着在基础设施、

能源等方面各个城市能够做到共享。

  三是符合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部六省不约而同地将发展重点寄希望于打造强势的城市群。中央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确立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崛起”的重点。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将受益于国家对中部整个板块的重视。

  湖南倾全力打造长株潭都市群,就是为了弥补湖南省内缺乏具有辐射能力的大都市的不足。

  “长株潭完全有实力成为中部崛起的南部引擎。”张萍说。

  长株潭综改路径图

  对长株潭城市群来说,如何协调城市群和“两型社会”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技巧。

  张萍认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必须改善目前长株潭的区域协调机制。“体制上需要配套,必须打破行政切割的局面。”

  长株潭一旦成为综改试验区,就必须确立一种新颖的区域协调机制,这也是先行先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机制必须基于市场化逻辑运作,自觉地抵制行政化的干预力量,三个城市在利益机制的激励下,自发地进行区域合作。

  此外,知情人士认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涉及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从历史上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并不是一个符合环境友好型要求的地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长沙位于最北面的顶点,湘潭、株洲在南面分列左右,湘江由南而北穿越三市市区。长沙是主要的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聚集中心,而重化工业则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湘潭、株洲两市。“上游的污染对下游影响很大。”

  2006年,湖南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增长1.6%和3.1%,并未实现年初制定的削减2%的目标。工业发达的长株潭,是湖南污染物排放最为密集的地区。

  张萍认为,正是因为典型,才具有试验的价值。长株潭城市群必须面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典型的挑战:不同的城市携手治理流域污染,同时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实现重化工业的升级。

  因此,长株潭在建设“两型社会”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大致路径,一是从远期目标上,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的根本转型。二是从近期手段入手,着力改造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对重化工业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和升级。

  “减排的关键是要实行资源有价和环境有价。”张萍认为,这需要财税政策的配套。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必须要对水、电、土地以及环境资源承担更高的价格。如果环境的价值能够量化,那么对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企业不改变,就很难立足。”

  在治理污染方面,同样需要财税政策的突破。在采访中,有企业提出,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通过低息贷款或者地方政府财政补助的方式,帮助高污染企业升级改造。这种模式在2006年株冶集团的一个污染治理的项目中已经有所体现。湖南省向国家申报了三个循环经济试点,其中两个在株洲,包括株冶集团。

  湖南省编制的长株潭“十一五”规划,给长株潭城市群描绘的未来是,要打造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引擎、城乡一体化的支撑,充当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典范,搭建高效共享的平台以及创设宜居城市群的范例。本报记者 陈善哲 王世玲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