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科院女博士论文造假真相:数据造假难以发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09:06 青年周末
某高校博士毕业典礼 林院士否认自己发过公开信 ◎文/本报记者 马军 中科院一名女博士因假造论文数据,近日被撤销博士学位。该博士的导师林国强院士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生为何造假,他到现在都不明白;当时抽查学生论文时,并没能抽查到这一篇;事后他们花了半年时间才证实其造假。 女博士造假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记者在对北京的部分博士进行调查时,100%的被访者都说,导师不动手做实验;有博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导师只有听学生的。更有博士认为,目前各高校和院所对学生论文的监管办法,基本上没什么用处。有中科院教师提议,不妨考虑引进对导师的“实质性处理办法”。 造假事件震动学界 “最牛化学所”曝出女博士造假事件 7月11日,中科院发布公告,称因为论文数据造假,一名博士的学位被撤销。此事随即被北青、北晨、京华等媒体报道,各大网站进行转载,引起人们关注。 其实早在今年3月,一封以该博士生导师林国强院士的名义发表的“公开信”,就在网络上流传。信中披露,林院士发现自己的一名女博士生在毕业论文数据中造假,于是撤回了这篇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的论文,并提请国务院学位办撤销女博士的学位。 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位于上海,被认为是中国在该领域“最牛”的一个科研单位。而林国强院士也被认为是该领域内“最牛”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任有机所所长,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的主任,被称为“国内化学界目前重要的领袖人物”)。此外,刊登该论文的《美国化学会志》,也被认为是世界上顶级的化学刊物。 大概涉及的几方都够得上“重量级”,该事件引起的震动颇大。几乎所有的化学论坛和不少学术网站、考研网站都转贴了这封被认为是“自曝家丑”的“公开信”。 包括国内各大高校院所与化学相关的学生老师在内,在网上对此事进行了讨论,部分网站的争论还相当激烈。对立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有机所是否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导师是否该承担第一责任,等等。 林院士否认自己发过“公开信” 但在7月13日,记者拨通林国强院士的电话时,他坚决否认这封所谓的“公开信”是自己发表的,并对此前网上的质疑一一回应。 “那封信不是我把它弄到网上去的,因此我不负责。”林院士说,这封信不是公开信,他们是内部课题组长之间沟通,目的是防止再出现这种事情。 “你看第一句话,‘各位同事’,这不是向社会公开吧?一公开就把事情搞乱了。”林院士说,要公开给社会的话,不是这种写法。 这封信被人不负责任地传到网上去,一上网就全世界都知道了,林院士说自己本来不是这个意图。公开这封信的一个后果,林院士认为是让自己和女博士黄欣欣(化名)双方面都没有退路了,也让他们跟黄的进一步沟通变得不可能。 “原来她是可能有退路的,我们公布的时候,把学位委员会的这个事情向她讲清楚,她完全可以回来重新再念博士。但是现在一上网,她就没有退路了,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我反对把它弄到网上去,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林院士说。 花半年时间才证实她造假 开始没怀疑她造假 虽然否认“公开信”,但是林院士向记者承认,这封信涉及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黄欣欣的博士论文,题目由林院士指定,其中一个工作是合成某类化合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黄欣欣“实现”了最初的设想,研究结果发表到《美国化学会志》上。 该论文发表时,署名作者共有3人,其中第一作者是黄欣欣,第二作者(同时也是通讯作者)是有机所的副研究员徐明华博士,第三作者就是林院士本人。 黄欣欣于去年博士毕业后去了德国做博士后,而这个课题由林院士的另一位研究生冯陈国继续。但从去年9 月开始,冯陈国在做实验时,始终无法做出黄欣欣原来的数据。 “当时还没怀疑她造假,我想会不会是后来做试验的这个学生,没把她的手法学好。但是做着做着,发现不是那么简单。” 这时黄欣欣远在德国,通过E-mail联系到她。黄表示,问题可能出在她使用的那瓶试剂上,但是她说“那瓶试剂已经被完全用光了,连瓶子都已不知去向了”,意思是无法找出事情的原委。同时,黄欣欣还信誓旦旦地说:“这些都是我当初确确实实做出来的,但现在,我也确实无法为自己做出什么有力的证明与辩护,此心唯天可证!” 出飞机票让她回国重做实验 此时,林院士已经预感到问题的复杂,决定提供国际旅费,请黄欣欣回国重复实验。林院士回忆说,“我们也是想挽救她,她把这事说清楚,我们还是给她机会的。万一我们出差错了呢?” 但是黄欣欣拖延着不肯回国。在林院士的坚持之下,经过数次反复交涉,黄欣欣终于在今年1 月21 日回到了上海。但她也没能做出原来的实验结果。到第三天黄就不辞而别,她的手机也处在无人接听或关机状态。 “没办法我们就只能自己接着查,一个一个数据做,花大钱把它做了出来。”从去年9月开始验证,到此时,林院士一方已经花去了半年时间。 在2 月14 日林院士将他们查实的结果以快递信件寄给黄。信上说,给她三周时间充分考虑与申辩,并在3 月5 日前答复。 黄回信说,我承认与否,有什么区别吗?在之后的E-mail 中又说:“不要再找我了,要怎样处理,你们看着办吧,我是不会再回头了”。 “但最后她也没有承认,人也消失了,这个机会就失掉了。”林院士不无遗憾地说,“当时是想给她一个能申辩和主动承认的缓冲时间。但我们的善意未能等来她的表态。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不能再等了。你想想看,我的压力也很大啊。现在的数据是我们自己查出来的。假如是别人发现我们的数据有假,那怎么办?我们就讲不清了。所以这半年以来我们难受得很。” 一步一步查,小组反复开会,甚至把上海附近的学生都召集过来,林院士还存有一线希望——万一她不是造假呢?我们不会怪错人吧?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