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合作创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12:04 南都周刊

  ●1934年,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桥工处又对长江大桥的桥址做测量钻探,并请驻华莫利纳森德森工程顾问团拟定建桥计划。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次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派出地质勘察队,在武昌、汉阳进行河槽及长江两岸的地质勘察,并成立了以茅以升为主任委员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全国桥梁专家王序森担当了武汉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并邀请苏联专家做技术援助。

  ●1955年9月1日建桥工程开工,在苏联专家西林等人的协助下,工程舍弃了原来规定的“压气沉箱法”,而采用“管柱钻孔法”进行施工。1957年9月底,大桥工程竣工。10月15日,全新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是横跨长江的第一座大桥,总投资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6581万元。大桥正桥为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高60米,长15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

  ●截至2005年3月28日,长江

宜宾至上海江段有已建成通车的特大型桥梁41座,在建的桥梁18座。到2020年,长江上还将建桥(包括隧道)70座,未来10年内,长江大桥将突破100座,2020年将达124座。

  关键人物

  茅以升——武汉长江大桥主要设计者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在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34年,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桥工处对长江大桥的桥址做测量钻探,并请驻华莫利纳森德森工程顾问团拟定了建桥计划。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带领20多位中外专家攻克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多个难题。

  西林——苏联工作组组长

  武汉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以西林为组长的多位前苏联专家的协助。在他们的建议下,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放弃了最初设计方案中规定的“压气沉箱法”,改用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结构施工新技术,这种类型的基础在以后的桥梁建设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亲历者语

  “武汉长江大桥修好前,过江主要靠小木船,带两个浆的那种,很不安全。国家提供的大型机械船收费很高。那时候船霸势力非常嚣张,江上提供渡客服务的船只要向船霸们交保护费。那时轮渡的管理比较乱,遇到刮风下雨,船只还乱要价,乘客只能忍气吞声。”

                                             ——郑海民,71岁,武汉市民

  “我是1948年结婚的,那时候还没有长江大桥,我家住在武昌,当时结婚用的家具,要先去汉阳购买,然后再用轮渡运到武昌,非常不方便。长江大桥修好后,买家具就方便多了,从汉阳直接用车拉回来就可以了。也有人家为了省钱,找几个人把家具抬着从长江大桥步行回去的。”

                                             ——胡小英,83岁,武汉市民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