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祁连山的春天还远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05:44 兰州晨报

  拯救:祁连山的春天还远吗?

  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自1988年设立以来已经运作了19个年头。经过多年不懈的保护与建设,祁连山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力度和综合治理措施不到位,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过度干扰的影响,山区气候趋于干旱,冰川退缩、雪线上移、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出山径流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退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冰川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历史原因:

  农林牧矛盾难以化解

  近年来,祁连山保护区相继实施了“封山育林”、“禁牧”、“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等多个保护工程,许多没到过祁连山的人还以为目前的祁连山已是人迹罕至的自然恢复区了。可记者在山区看到的却是牛羊满山坡,牧民把自家的牧场用铁丝网围了起来,旁边就是保护区的禁牧围栏。陪同进山的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裴雯一声叹息后说,有些牧场的面积达到成千上万亩。

  裴雯告诉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保护区内目前还有居民57421户、229661人,存栏大小牲畜156.2万头。其中,核心区居民就有844户、1877人,存栏牲畜9.8万头只;而缓冲区居民1767户、5815人,存栏牲畜29.3万头只;实验区居民54810户、221969人,存栏牲畜117.1万头只。由于这些人长期生活在保护区内,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而且生活、生产用地与林区互相交错,保护起来难免损害居民的利益。

  记者调查后发现,保护区内人口增长过快,如天祝县境内,深入到林区的农业人口已由1950年的1.2万人增至6万人,农田已插入林间空地,给护林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此外,祁连山保护区现有林权证所标注的林业用地面积只有68.19万公顷,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大部分土地为非林业用地,存在林草“一地两证林权证、草原证”现象,造成林业用地和草地权属不清,造林、封山育林难以实施,森林资源扩展没有空间。

  资金不足:

  生态建设进度缓慢

  据了解,祁连山高海拔区气候严寒,前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造林成活率低,封山育林期限长,造一亩林的成本约为500元,封山育林成本为300元,封山育草成本200元。祁连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约需增加森林面积2.7万余公顷,建设任务艰巨,工程投资巨大。建国以来,全区造林保存面积仅为0.67万公顷(折合10万亩)。天保工程以来,省上加大了祁连山区的封山育林任务,但每年也只有1.3万至2.6万公顷,造林补助费每亩只有50元,封山育林补助只有75元,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部分现有林没有纳入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祁连山保护区现有64.73万公顷林地,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有47.12万公顷,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有2.61万公顷,尚有15万公顷林地没有列入任何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在森林资源管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这部分林地身处无从顾及的境地,状况堪忧。

  另据记者了解,林业事业经费不足也制约着祁连山生态建设。保护区每年近3000万元的人头经费全靠所在县财政负担。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无法足额保证基层保护站的人员工资和事业经费,事业经费缺口每年都在1000万元以上,职工工资不能足额发放。

  体制不顺:

  保护条例多未落实

  祁连山地跨河西五市,农田、森林、草原、水资源、气象、矿产等资源分属各级政府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气象或环保等部门管理,在管理体制本身就缺乏对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期协调管理机制之下,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地各部门制定和执行的法规政策不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不尽协调,导致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各自为政,治理手段和方法单一,综合治理力度不够,而保护区管理局是个县级单位,大多时候无法承担繁重的协调工作。

  1997年颁布,并于2002年修订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建立保护区水源涵养林补偿制度”、“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受益地区征收的水资源使用费总额中提取3%,用于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发展。”祁连山的水源涵养林每年供水56亿立方米,如果按照实际用水量来收取费用的话,水资源补偿费每年至少有220万元,可大大缓解保护区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据了解,占了用水量83%的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列在征收对象中,使得水资源补偿费征收大打折扣。

  相比“水源林补偿制度”,“核心区移民”、“三区标桩立界”、“林缘15米保护带划分”等工作也没有得到落实。

  范围不明:

  保护力度欠硬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7年,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省人大颁布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确定的祁连山保护区总面积为265.3万公顷,而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只有23万公顷,两者面积相差悬殊。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全生告诉记者,省政府就此问题曾多次向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作了汇报,并于2006年将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批复确认。

  编制规划:

  将冰川纳入保护区范围

  采访中,记者从保护区管理局获悉,为了落实温总理关心甘肃的4件事,尤其是保护祁连山冰川的嘱托,我省已编制完成《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07—2016(以下简称《规划》)。参与《规划》制定的杨全生告诉记者,这部《规划》以保护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实施大规模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为突破口,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和管理体制来全面推进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据悉,《规划》将祁连山分为“保护区”、“恢复区”和“重建区”,并进行彻底生态移民。在“保护区”内将禁止一切形式的人为活动,而“恢复区”将只允许开展水电、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不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项目建设。“重建区”内将通过造林、禁牧、种草等方式重建林草植被。《规划》还计划将祁连山西段雪线以上区域也划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加强疏勒河等内陆河上游冰川、湿地、草场的保护。同时,《规划》还提出落实《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规定的,但尚未落实的“水源林补偿”、“核心区移民”、“三区标桩立界”、“林缘15米保护带划分”等工作。

  本报记者 刘志广

  -记者手记

  祁连山渴望春天

  20世纪90年代末,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就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河西地区考察时第一次指出,“祁连山的生态保护既直接关系到黑河和石羊河流域的治理,也关系到河西的长远发展。要重点做好天然林保护、草场保护和冰川水资源保护三个方面的工作。” 2007年 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甘肃代表团的审议时再次高度关注河西走廊及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保护,指出要做好四件事,其中第三件事就是“千方百计不使祁连山环境恶化,冰川消失,这关系整个甘肃人民的生存”。

  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全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多次向记者强调保护好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是遏制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敦煌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治理河西内陆河流域沙化和盐碱化的关键。他认为,必须从河西地区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河西大开发中的关键地位、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祁连山冰川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巨大作用。总体耗资高达40亿元的《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报省政府批准。提起这个《规划》,搞了一辈子祁连山生态研究的杨全生充满了期待,“如果这个规划得到批准执行,祁连山的春天就到来了!”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