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控制投资需要新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9日18:02 中国经济周刊

  【专家观点】

  孟晓苏(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住宅投资的困扰

  按照历来的统计口径,从来都是把住房建设和消费统计在投资领域,在实践中却给我们带来困扰:往往一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就会压缩住宅投资。这几年过度压缩住宅投资造成了供求关系的逆转,加剧了供不应求。希望把住宅投资和消费,既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又作为一个单独项下的考虑。

  陈东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控制投资需要新思维

  政府的投资应该更少一点,即使投资,可能需要把它更多地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就业。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预算内的投资,占到总投入的比重不到4%,企业投资70%以上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资金,其中包括自有的和一部分贷款。过去更多的是银行贷款,只要把银行贷款控制住,这个企业的投资马上就下来了,现在很多的钱是自己的钱,这使得调控的难度比以往大大增大。

  陈宗盛(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政府应更多的投资公共财政

  现在的投资问题,大家可能关心速度、总量,现在投资速度可能在往下走,这是好的趋势,这样的话,可以使投资和消费关系有所改善。在投资和消费里,很重要的是农民和城市中低消费者的消费能不能跟进。这不能单纯看他们的收入和支出,还看财政收入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政府是可以拿出这个更多的投资在公共财政上,比如医疗、社保,使消费和投资有所改善。

  陈兴动(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首席经济师):新开工项目有点忽悠人

  从理论上讲,新开工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新型指标。但是说“新开工项目由降转升”,我不敢苟同。我对“新开工项目”这个指标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看,而且也看不懂。有时候,新开工的项目增长很快,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完工的投资增长速度并没有加快;新开工项目下降以后,完工项目的增长速度反倒在加速,这个指标有点忽悠人。

  【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出口】

  为什么要减顺差?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3%,进口4342亿美元,增长18.2%。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亿美元。

  那么,中国贸易顺差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呢?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是否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带来了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减顺差到底难在哪里?

  出口结构有待升级

  谢伏瞻分析说,最近这些年,我国出口的结构中,不完全都是低附加值的产品了。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在大幅度提高、改善,像通讯设备等等,不完全是过去的玩具、服装、鞋帽。华为、中兴这些企业,产品遍布全世界,是高附加值的。在我国的出口总量中,中低价值的产品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这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谢伏瞻说:“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是逐步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中国就出口飞机、汽车这样的一些东西。总的来讲,结构是在提高。

  警惕流动性过剩

  谢伏瞻分析说,“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带来了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过程当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

  据谢伏瞻介绍,在2004年以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很长的时间内,有时候是顺差,有时候是逆差,即使存在顺差时,大体上在200多亿、300多亿美元的水平。但最近这两年,贸易顺差在大幅度提高,2005年是1020亿,2006年1775亿。

  谢伏瞻强调说,“我想说明一点,贸易顺差的增加,是在一个相对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存在顺差这种情况,是一种国际分工的结果。”

  谢伏瞻指出,因为顺差过大,就意味着外汇储备增加了。在外汇没有完全开放下,外汇储备增加,是增加了基础货币的发行,这个过程当中,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出现过剩的压力。这时就需要对冲等其他手段回收货币的流动性,使得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汇率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是我们不希望顺差过大的很重要的原因。同时顺差过大,也会引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减顺差难在哪里?

  减少顺差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会是什么呢?

  谢伏瞻分析说,在现阶段,要想把顺差很快减到一个比较低或者比较合理的水平,难度非常大,这与我国国情有很大的关系。中国13亿人口,57%的人生活在农村,每年有一千几百万到两千万人等着就业,如果不利用充分生产能源,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要失业,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在谢伏瞻看来,因为劳动力价格相对比较低,技术水平比较高,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产品存在竞争力。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有6800多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形成了生产能力,需要消除,出口是肯定的,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50%,加工贸易的进口占到38.4%。而三资企业占到整个出口的50%到58%,很多跨国公司是受益者。所以按贸易顺差来攻击中国的政策是不公平的。

  【专家观点】

  周天勇(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出口减速 农民工社保有作为

  我国出口劳动力的成本始终很低,其中有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可以通过强制农民工的社保,把劳动力成本提上来,提高出口的成本,使其出口速度下降一些。

  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减少顺差不仅仅是调整汇率

  在面临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很快的情况下,中国综合国力在增强,是经济加快发展当中的一个新问题,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国际产业分工正在由产业间的分工变成产业内部的分工,甚至产品内部的分工,就是价值链的增值——在哪一个国家最有利于这个产品的增值,就往哪个国家转移产业,中国正好处在这个位置。

  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的贸易顺差稳定了全球经济

  在美国、欧洲,很长时间的低通胀和经济恢复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把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传递到这些国家。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贸易顺差对全世界的稳定的经济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要减少贸易摩擦的话,重点还是在国内,国内的出口企业的结构,包括劳动力的工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本、环境成本,使收支平衡调整的好处就留在国内,完善了企业制度,改善了收入分配。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减少顺差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中国的外贸结构,低附加值出口的产品比较多,这是很多年来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些年,在这方面,中国还是稍微有些改进的,现在还在改进过程中。如果调整,还是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鼓励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附加值高的产品多出口,限制高耗能、资源型产品出口。

  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加大流动性过剩,带来主要贸易伙伴摩擦问题,需要综合调整,这段时间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要优化出口结构,适当减少顺差强劲增长势头,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并不合理,我国劳动力成本始终很低,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自主创新、升级换代、增长方式转变等。

  (配文)国际投行眼中的中国经济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GDP为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4.4%。对此,外资投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加息或是调整利息税将成为政府抑制通胀等问题采取的主要手段。

  巴黎百富勤证券:经济增长出现三个不可持续

  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经济师陈兴动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了三个不可持续:

  一是目前的经济增长已经对环境和资源的供给造成了不可持续。环境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危机状态。

  二是张力的不可持续。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各方面的张力有点太大了。比如存在很多矛盾现象,既有大量的就业问题,又有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有中国人民银行说不存在大量的流动性过剩,而在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又很泛滥等等。

  三是中国对国际市场的倚赖程度太大。

  高盛:央行将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

  “从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势头表明未来面临着上行风险。无疑,央行将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如采取加息等措施)”。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此外,她认为,如果贷款在2007年第三季度继续加速增长,央行可能加大旨在抑制放贷的行政措施的力度。

  梁红指出,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4.4%,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这样的通货膨胀水平将推动实际利率进一步处于负值水平。

  摩根大通:全年GDP提高至11.3%

  在二季度GDP强劲增长11.9%之后,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表示,已将全年GDP预期增长率提高至11.3%。

  龚方雄认为,在负利率背景下,预期近期将取消利息税。鉴于现有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06%,取消利率税相当于存款利率上调60个基点。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大幅增长的推动下,预计近期贷款利率会上调27个基点。预期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50个基点。另外,管理层有可能在银行信贷和土地供应方面寻求以行政手段防止经济过热。

  作为收紧货币的根本性工具,龚方雄预期

人民币升值进程将加快,到今年年底,美元兑人民币有望达到1:7。

  德意志银行:政策偏向紧缩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GDP加速增长主要反映在投资回报、消费,还有出口净额方面。而CPI指数从5月份的3.4%,到6月同比上涨4.4%,主要原因是猪肉和食用油价格有更多的增长,但这在预期中。

  “根据6月的CPI数据,我们预期近期政府的操作将会是加息或降低利息税,另外,中国人民银行也很有可能通过2-3次或更多次调高准备金率”。马骏表示。

  (本刊记者王红茹整理)

  (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过热

  经济过热是我国经济中的常见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四次。信贷型投资是经济过热的祸首,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1983年-1985年

  这次经济过热,其背景是商品供不应求的宏观环境。当时,经济增长刚刚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是劳动生产力的一种示范,并没有太大的破坏性。1983年-1985年的3年间,投资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40%、41%和65%。

  2、1988年-1988年,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率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53%。这次经济过热,其背景也是商品供不应求的宏观环境。

  1988年,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措施,通货膨胀率虽然明显下降,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国民经济连续两年萎靡不振,致使1989年和199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4.1%和3.8%。

  3、 1993年-1996年

  投资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9%、81%、46%和51%。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举扭转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9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经过3年多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基本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都进入了中长期的合理区间。

  4、2003年至今

  2003年的经济过热,是由投资过热造成的。投资增长与地方政府的推动有一定关系,与银行资金的支持有关系。

  持续到2007的经济过热,直接的表现是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9%,经济面临过热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