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挣钱就是得罪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18:34 新世纪周刊

  不挣钱就是得罪人

  你在国内学术刊物上从来没发表过论文吗?

  也不是从来没有,有些东西不是我主动投给他们的。学生记录完就整到互联网上,然后他们有些报刊一看这文章好,给收进去了。你说这有什么办法,你没办法。

  那你写的论文平时从哪个出口出去呢?

  不出去。

  就教给这些学生了?

  对。这三百多个学生。

  那这是不是一种损失呢?

  就这么说吧,我现在不认为是损失。我现在就能做到这点,社科领域的,你现在可以把国际国内的一级学术刊物你给我拿来,我少则十五分钟多则半小时,我马上就能给你指出这个论文哪里有残缺有错误。就是说那些一级刊物,博导、著名学家的东西,我能够随便发现他的错误。我就敢说这点,不信就做试验。我高到这个程度。

  你为什么不去学校或专门的研究机构任职?

  我现在在学术界享有的地位,只要我愿意去,没有人再跟我谈条件。在真正的学者那里,不涉及这个问题。

  到底是体制不接纳你,还是你不屑于这个呢?

  我不屑。

  你现在生活主要是靠什么维持呢?

  做报告的钱,一场讲座一万元。我现在活到了一种完全自由的程度,一方面我要吃饭,但我吃饭的钱呢是我不挣都不行,我要不挣就得罪人。你比如说人家请你做个报告,你拿架子不去,你不得罪人了么?那你去了,人家能不给你钱么?其实我的报告量不大,我已经压到最低量了,就是一个月两三场。

  够花吗?

  我一个月的消费水平大概是一万块钱,但生活水平就不止一万块了。人家请我吃饭,有时候人家送给我的东西都有一两万块钱,总有人给我送东西。

  “我想当孔昭绶杨昌济”

  怎么看待那些批评你的人?

  批评的人有两类,多数是受海外敌对势力雇佣的,别有用心。还有一种是误解的群众。这个很简单,你比如说你现在让谁看个东西,说一个人在几个领域都做到了相当好的成绩,谁信呐。说我们干了一辈子一个领域都没做好呢,他就几个好几个那么多个领域,说什么在二三十个领域带硕士带博士,说这可能么,哪有这种人啊。

  你是怎么澄清的?

  澄清得了吗?没人信。不懂的人,他就一口咬定你吹牛。你能怎么样啊?你说什么他连听都不想听。历史上在学术上有大创建的人都是这种命运,康托被人说成搞伪科学后疯了,在精神病院死掉,爱因斯坦当年也曾经被骂得狗血喷头啊。但是那些了解你的人,这些学生们,你轰都轰不走他,你有什么办法?

  对于将来你有什么打算?

  我跟你说我心里话,我现在也有一点矛盾,我真正想的,就是做一个纯正的学者。我希望我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时呢,看到我们社会这个的现状,看到人民这么麻木,我偶尔也怀疑自己。我想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呢,就把我那些学生聚在一起,说你们老师也没啥出息,想遁世,说你们看看怎么办?——我相信我那些学生们这个出五万那个出十万,凑那么七八百万,就到云南山里盖套别墅,留那么二三百万,雇个人,过日子呗。

  你是随时准备过隐士生活吧。

  我如果走到这一步就是对这个社会不抱任何希望了。

  现在呢?

  我现在还抱希望。说穿了,我就想做孔昭绶、杨昌济(毛泽东年轻时的老师)。我就想做一个老师,培养出人才,把他们(学生)教出来,将来能够从事社会政治。

  你自己为什么不去从政呢?

  老实说,年纪大了,折腾不动了。

  他们眼中的

  丁小平-本刊记者/张雄

  丁小平最近一次在媒体出大名,那是2006年12月的事。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废除伪科学”辩论会的节目录制现场,丁小平差点因为嘉宾质疑他的北大教授身份而跟人大打出手。

  司马南:“水平这么差,胆又这么大”

  在辩论会上,主持人胡一虎向观众介绍嘉宾丁小平的身份是北京大学教授。另一位嘉宾司马南在发言时提出质疑:“我依然对丁先生北京大学教授身份存疑,您可否用‘是’或‘不是’简洁作答?不论你回答是或不是,都不影响我对你的尊重。”

  丁小平当时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是提醒司马南注意当天讨论的主题。当司马南再次追问丁小平的身份问题时,却引发了对方的不满情绪,双方的争论变得激烈起来,录制现场一片混乱。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双方才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嘉宾席位上。

  事后司马南写了一篇博客:《我为何质疑“北大教授”丁小平?》,文中写道:

  丁小平是不是北大教授?到底是什么人?对我们讨论问题来说并不重要。其公民权利未被剥夺,即有言论自由,无论其持何种观点,无论其水平如何,无论其专业与否,甚至无论其道德操守如何,皆无碍也。

  但丁小平以北大教授身份出现在公共传媒平台上面示天下华人,并与清华大学教授PK伪科学话题,其身份似不应有伪。作为辩手,我等亦有索知丁氏其人真实身份之权利。

  丁的水平与德行大家已看够了,至少在此节目中的表现,让人不敢恭维。北大教授也有水平不怎么样的,但是水平这么差,胆又这么大,撒谎不害怕的,俺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而在节目前收到《一虎一席谈》节目编导邀请的方舟子,也在事后表态:

  “对已经完全被证实的骗子,没有必要和他们辩论问题,而是应该揭露他们。在参加《一虎一席谈》的第一场关于伪科学问题的辩论之前,我获悉对方的主辩是丁小平,我即明确告诉编导,这是一个在《新语丝》上已被多次揭露过的冒充北大教授的骗子,我不愿和他辩论。”

  赵南元:堆砌名词,风马牛不相及

  在这期节目的制作现场,丁小平还与另一位嘉宾——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南元有过正面交锋。

  回想起半年前的那次短兵相接,赵南元有点乐不可支:“丁小平跳起来问我:你这教授是不是假的?你怎么证明?我马上去掏工作证。他又问:那你怎么证明你是人?我就掏身份证,结果他就傻眼不说了。”

  “丁的教授身份肯定是假的。”赵南元说,“教授首先得评审过吧,他没有论文怎么评审?”

  赵南元知道丁小平是在2006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流传甚广的帖子《神人丁小平教授的简历》,在弟子为丁小平撰写的这份超级简历里,丁“寄托着人类解放并走出童年的希望”,“可开设课程达六百门以上”。

  做节目的时候,赵南元终于领教了一把这位“第一牛人”的风范:“这个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但基本是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完全没有逻辑性,谁也听不懂。”

  “我以前没关心过这人,当时一听他那说法觉得挺奇怪的,后来我查了一下——全胡扯。”赵说,丁在节目中不断抛出新名词来,实际上是根本没人承认的。

  在赵南元看来,丁小平没在科学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也很正常: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词堆砌起来,这种文章什么杂志也不会给他登。

  “他也没有一本学术专著。因为书一拿出来,白纸黑字,他那个逻辑想给他批个体无完肤太容易了。”

  对于丁至今仍能在社会上得到不少学生的崇拜,赵南元也表示担忧:“很多学生是真识别不了,其实他唬人的办法就是,让你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赵南元说,脑子清楚的人,在接触到一个概念的时候会仔细分析它背后的逻辑关系,理顺之后才会接受。而对于糊涂的人,辞藻堆砌就可以将他们蒙住,至于辞藻背后是什么东西,又样的联系,他们不去想,丁小平就喜欢唬这些人。“拿这些东西甭说开600门课,开6000门课也不成问题。

  心理医生“把脉”丁小平

  -本刊记者 / 欧阳海燕

  这肯定不是一篇心理分析报告,因为本刊邀请的心理医生并没有和丁小平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它只是心理医生和学者,根据丁小平的言行,对他的人格做出的一种揣测。“真正的心理分析,我得直接和他谈,我得看着他,根据他的反应,包括表情、举止、眼神、回答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来做判断。”心理医生刘华(化名)说,“而目前,我只能谈到几种可能性。”

  揣测丁小平的依据是文本和本刊记者的采访。文本又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丁小平的新闻报道,甄选标准是相对客观,且有其他消息作为佐证;第二类是丁小平的博客文章;第三类是相关人士的言论,但缺乏事实根据,或带有明显情绪倾向的言论不在分析内。

  因为没有进行面对面咨询,而我们所提供的分析依据中又有一部分源自二手材料,因此,心理医生和学者无法对丁小平的人格类型做出绝对性判断。他们的分析和判断,只能称之为对丁小平的一次粗浅的心灵探访。他们的判断不具有唯一性,而只能作为读者了解丁小平其人的一种提示或参考。

  有所企图还是精神不正常?

  丁小平对自己的学问表现得极其狂妄,表述的想法脱离现实。丁小平还以如下“事实”证明他的国际影响力:美国国务卿助理指定要见他,“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对我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批评他的人多数是受海外敌对势力雇佣的。

  刘华医生分析,丁小平表述的想法脱离现实,有三种可能:第一种,他是一个健康的人,只是有时故作狂妄,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他在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和社会位置。

  第二种,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他不能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及自身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有时表现出极度地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

  第三种可能就是他在精神上不是很正常,产生了一些妄想。“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刘医生说,“如果一个人坚持的想法不符合实际,甚至与社会现实及文化背景相抵触,还毫不动摇,他便是患了妄想症。”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师丁建略认为,故作狂妄和妄想倾向,虽然都表现为有与现实世界不符合的想法;但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故作狂妄者内心知道他说的是假话,他却要别人相信,而妄想者则在内心坚信自己说的都是真的。

  表演型人格

  对于丁小平这个人,刘华医生认为,总体来说,这是个聪明人。他有丰富的个人经历,面对过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同时这个人比较敏感,对事物的感受力强,他知道人们容易在什么地方产生挫败,容易在哪些问题上产生失落。他的知识又比较庞杂。此外,也不排除他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因此,他就很容易找到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点。然后,他就用他掌握的技巧,在这一点上去说服别人。

  在与本刊记者谈话的过程中,丁小平提到了“说服技巧”的问题。他说,“一定要让你的学生信服你。哪怕今天你讲一个很生疏的东西,你就是为了装也要装,让学生一看,我们老师,学问做得熟。这是一个心理战。有的时候甚至像演戏一样,你要演得更好”。

  本刊记者也亲眼目睹了他的夏令营课堂:讲课的时候,丁小平在众人面前,坐在一把高凳子上,而学生们的凳子则比他矮一截,需稍稍仰视。一束光从他背后打过来,有一种玄妙的感觉。

  丁建略分析,他具有表演型人格,渴望被人关注,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在丁小平的头脑中应该有这样的图景:他像英雄一样、像领导者一样,带领一般民众向真理的殿堂前进。批判、胆识、智慧是他的强大武器,他甚至可能有时把自己想象成他所崇拜的鲁迅和毛泽东。

  “人应当有所执着,但丁小平的执着不是正常人格的表现。”心理医生刘华说,他太过狂妄、目中无人,或者极度自卑,通过这样的表现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

  “一个以有思想自称,又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常常无法容忍他人对其挑战和批判。”丁建略说,因为“高高在上”的思想,只有获得底下人的认同,才具有合法性,他也才能获得享受。因此,他需要想方设法去统领其他人的思想。

  本刊记者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丁小平树立权威、统领底下人思想的一个惯用方式是打击学生自信心。对此,刘医生表示担心:人人都有一个价值评价体系,它包括三样东西,一是自信心,二是面对困难的能力,三是成长力。这三样东西,就像人们内心的钢筋架子,支撑着一个人的自我信念。而丁小平首先从学生的自信心上予以打击,那么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就可能被扭曲了,学生还怎么去面对困难,面对自己的成长?

  “任何说服都有两种性质,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健康的说服是给人以积极的引导,不健康的说服则容易把人引向歧途。”刘医生说,“这取决于说服者的人格是否完美,他首先要积极向上,才能给人以正确的引导。如果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甚至是反社会的,而他又掌握了一套技巧,就容易产生问题。”

  丁小平的威胁

  -本刊记者/汤涌

  丁小平知道了记者身份之后,打电话给记者说:“你到底想干什么?”

  “我想知道真相,我只是个有好奇心的人。”

  “丁小平这里不需要有好奇心的人,我这里有好奇心的人都该死。”

  “你撒了那么多谎,我总得挨个核实一下吧。”

  “你这样咱们的关系性质就变了,我过去是拿你当学生才跟你讲那些的。”

  “您有把自己当老师吗?老师有侮辱学生是妓女,教学生放炸药的吗?我第一眼看见您的时候,我觉得网络上写的您也许都错了,您很热情,对学生很和蔼,比许多真的大学老师都好;但是当您说出那些话的时候,我知道,您根本就不配当一位老师,您只会把学生带入歧途。”

  (就连丁自己也说过,他的几位亲哥哥,都曾经说他“乱教孩子们,误人子弟,真教出一堆小号丁小平来就麻烦了”。当时丁小平是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的:“哥哥嘛,他们不懂,他们无法体会到,我也不好跟他们辩吧。”任何人的批评,都会在他强大的自信和自负面前轻松化解。)

  他愣一愣,口气软了下来。

  “这样,只要你答应不继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们互不干涉。你说,你答应不答应,男子汉给个痛快话。”

  “这不是我说了算的。”

  “谁,你说谁做主?”

  “我的良心。”

  “好,那我明白了,我们明天10点去香山吧,你能带多少人带多少人。我肯定孤身一个人去!别去正门,正门人太多,我们去西北门。”

  “我不打比我年长的人,这不好。”

  “少废话,我不屑跟你这样水平的人辩论,你既然来砸场,我就跟你斗到底!”

  放下电话,他又打给本刊记者张雄,告诉他,“非弄死汤涌不可”。本刊保有该次电话的录音。

  第二天他带了十多人,在香山西北门外等了两个多小时。记者没有去见他。

  他暴怒之余,给另外几个离开夏令营的同学打电话,希望知道记者住处,他们也确实都不知道,他也就一无所获。

  在丁“老师”忙于砍人的时候,学生们呆在夏令营里百无聊赖,每天只是吃饭睡觉,事实上,丁的夏令营上尽管写了能邀请来多位学者、名人前来讲课,却并没有一位确定了行程。这些人一位都不到,也是可能的。空白全部由每天能讲13个小时的丁小平来填补。

  夏令营的孩子们,还不知道丁小平是“砍人教授”。

  讨论班的某些弟子,觉得砍人也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他们的老师就是这么教他们的。

  如果大学能够给予这些人足够充实的生活,多关心这些迷茫的低年级学生,他们也不会滑向热情而邪恶的丁小平。

  我曾经是一位大学教师,我突然感到有些悲哀。

  丁小平:

  洗脑者还是思维搅拌者

  -本刊记者 / 欧阳海燕

  洗脑,其字面意思主要用作医学术语,指医学上通过手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或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疾患。人们惯常使用的“洗脑”是其隐喻的解释,可归纳为:彻底改变思想或观念,意识的强制性灌输,大脑格式化,强行推销,说服教化等。

  在心理学上,“洗脑”属精神控制范畴,是攻心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战术。一般是在短时间内,通过控制受众意识,使其改变思想和观念;也可以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达到目的。

  这个词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在政治或军事方面,洗脑师对受众进行强制意识形态驯化,逼迫受众无条件屈服就范;在宗教方面,宗教领袖为了争取教徒,控制其宗教信仰,往往采取一些极端手段;在企业中,企业的领导者为了解决员工适应环境和内部团结的问题,把企业文化教给新成员;在非法传销中,洗脑师抓住受众急于求成的心理弱点,利用种种欺诈性手段展开心理攻势,引诱对方不知不觉进入圈套,接受传销理念。

  从作用上看,“洗脑”有好坏之别,它既能强化人性的某些薄弱环节,提升受众的一些优势资质;也能删除人性的某些内容,使受众丧失理智。

  有主观洗脑的意图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洗脑者”,心理医生刘华(化名)认为,应当从意图、过程和作用三方面去考察:第一,他是否有控制和改造受众思想的意图;第二,围绕这一意图,他是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第三,他是否使受众接受了他的思想,重建了观念体系。

  以此为据,就可以考察丁小平具不具备“洗脑者”的条件:

  首先是对于意图的考察。目前,丁小平正在做的一件事是举办夏令营,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思想。本刊记者了解到,此前丁小平也在清华大学门外的一个出租屋里,开设讲堂,向学生传播丁小平思想。

  他对本刊记者说,“我希望我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希望我把学生教出来,他们以后能够从事社会政治”。何谓“教出来”?丁小平的阐释是这样的:“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培养一些民族脊梁型的人物,我不知道学生们怎么看自己,但是我已经把他们看作民族脊梁的毛坯料了,加工一下就成了。”

  这段话可以表明,丁小平所谓的“教学生”,即是用他的思想去武装这些“毛坯料”。因此,他具备了“洗脑者”的意图。

  采取了洗脑的措施

  其次,看他采取的措施。本刊记者亲自探访了丁小平夏令营,发现他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的确使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比如讲课时间有时安排在晚上,学生们在室外活动了一天,身体疲惫,思维活动减缓,他们的戒备能力、抵抗能力,以及质疑能力都相对减弱,容易被动接收丁小平发出的信息;课堂也比较讲究凳子的布局和灯光效果。

  本刊记者发现,丁小平经常使用的说服技巧包括打击学生自信心,称“你们原来想得都不对”,反复宣讲一个观点,且不容质疑等。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师丁建略认为,丁小平在课堂上采取的这些宣讲措施,与传销洗脑别无二致。“传销洗脑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个,在一种封闭的情景中进行宣讲活动。封闭的情景造就了两个要素,一个是小群体。小群体的规则是只有单一领导者,不允许有挑战者。另一个是框定思维。在框定的思维框架内,单一领导者进行形式不重复、实质重复的宣讲,人就慢慢地被‘框’进去了,于是听起来觉得很对。第二个,卖给人一个理想。传销给的是暴富的理想,他给的是‘更合理’的世界观。第三个,树立榜样。传销给的是成功传销的经验,暴富的榜样,丁把自己塑造成学者专家,他其实就是榜样。这种方式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以上信息和分析可以说明,丁小平也具备了“洗脑者”的第二个条件,即采取措施。

  洗脑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最后,看丁小平的宣讲效果。丁小平称,他有三百余名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对丁小平思想的反应是怎样呢?本刊记者采访获悉,丁小平拥有一批大学生追随者,他们对丁崇拜得五体投地,有的学生甚至放言:唯有丁小平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丁的课上,如果有人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马上就会有学生大声说:你提的问题根本就不重要!对于一些针锋相对者,丁的学生会异常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对我们的老师不敬!然而,这些过激言论并不足以证明他们就是丁小平思想的继承者,只能判定为捍卫者。

  丁小平也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他的宣讲效果:“在这些学生中,好一点的,北大有些老教授说他们的水平可以在北大当博导;一个学生的起点低一点,但现在他已经成为香港《大公报》大公评论版的事实上的特约撰稿人了,每月至少在《大公报》上发表一篇专论。”可见,在丁小平的学生中间,已经有人向着丁小平所希望的“民族脊梁型人物”成长了。

  如果这些让丁小平为之骄傲的学生确实是被丁小平一个人按照丁小平思想“加工”出来的,那么他就具备了“洗脑者”的第三个条件,即观念重建。然而这一点,就本刊目前掌握的材料来说,很难做肯定判断。

  因此,刘华认为,丁小平在做“洗脑者”的努力,但他是否真正具备“洗脑者”的资质,即他是真正有能力给学生武装起“丁小平思想”,还是仅限于一个“思维搅拌者”,目前尚无法确定。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