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存留边缘的大同古城轴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09:36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杨东晓 大同古城区,是一片在北魏都城和隋、唐、辽、金、明大同城主城区域上屹立了1600多年的人类居住地,是人类 社会鲜有的未被战火和自然因素摧毁的城池之一。它在经历了皇城、陪都和军事重镇的繁盛与荣华后,至今仍然保持着人文环 境的原真性。 现在一场声势宏大的棚户区改造,把这座古城重点保护区中的一级保护范围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毁灭关头 大同人庞云刚这两天忙得天天跟公司告假,上海、北京接二连三地有民间的文保者赶来,他们是专程来看大同古城的 。正所谓“地上看大同,地下看西安”,大同古城有明确的区域:它们是北魏平城、隋、唐、辽、金城池遗存和明代增筑的大 同城主城。 由于1995年在大同城外东南发现了规模三倍于北京天坛的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学家断定,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 都城平城所在地。明堂是古代帝王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之地,是当时礼治文化的载体。 大庙角2号 庞云刚带着北京同好,从将要进行棚户区改造的鼓楼东街看起。在2000年颁布的《大同古城保护条例》中,以鼓 楼东西街为轴线的这一带被定为“重点保护区中的一级保护范围”。19号这天,庞云刚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拍下来鼓楼东街 临近鼓楼处的一根栓马桩。拴马桩高约一米三左右,上端有一次栓住四匹马的镂空机构,没人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一直在这里 站到了21世纪。 一行人沿鼓楼东街东行至大庙角,一路是年久失修此时看来仍然宽敞的街道,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街道的格局延 续了隋唐的里坊制,并且因了它96年北魏都城的“老皇族”身份和辽金陪都、府县同治的建治,早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 就在这片高原盆地上确立了它非凡的皇城气度。 大庙角一位老人听庞云刚说外地客人想看看大同的历史街区和重点传统民居,连声“好、好”地答应着,“我小时侯 这边有三座非常大的‘三重牌坊’,我还挺怀念那时候的两只铁狮子,我敢说那在中国很少见的一对铁狮子,因为是一公一母 !”歇口气,老人说: “叫孙大夫来讲吧,孙大夫是我们这儿最有知识、最受尊重的人,孙大夫——” 74岁的孙大夫住在大庙角2号一处带跨院的四合院,这里有24间房。孙大夫的祖父在民国时期从一位叫李甘成( 音)的清代绅士手中买下了房产。他饶有兴趣地介绍了院中独有的“一座能把叩门声传到内院的影屏”,并带大家看了他家西 屋的高窗,以前外面大戏台唱戏,足不出户,就能坐在炕上透过窗户看戏。“这个角度、这个高度,设计得很好。”虽然现在 他的炕对面就是一只大彩电,孙大夫还是很怀念当初坐在炕上看大戏的生活。 “你看看这个院里的水道,围着全院绕一圈,最后才从东边那个口留到外面,水是啥?水是龙!游龙在院里绕一圈能 保佑这个院子。这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的一种讲究。跟乔家大院把雨水都聚到家中能聚财意思一样。” 去年秋天,孙大夫为了修缮老屋,特地到市级房管部门咨询,当听说这里是明清一条街不会拆迁后,放心地回家修缮 了一番。 令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开春就传来这片“明清一条街”将作为“棚户区”拆迁的消息。 春天市政协副主席于学敏在改造这片街区前,深入群众家庭时,还专门听取了此地德高望重的孙大夫的意见:“如果 是国家军事需要、扩建马路需要,我可以捐出我的6间房,分文不取!但是如果谁想找借口把这几百年的古建拆了盖二层楼, 我只有四个字:不拆不迁。这到底是考古还是仿古?”老人在于秀兰来访时慷慨激昂。 孙大夫并不知道,他为拓宽马路捐献房屋的愿望,同样是个误区。保护历史街区的规划中,首先要禁止的就是道路拓 宽行为,并且有两个字是不能涉及的,那就是“改”和“拆”。几乎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广州做过一次演讲, 他说他一直反对“旧城改造”这个词,旧城改造的问题出在定位上,对于旧城要持什么态度?旧城就一定要改吗?还是首先要 保护或有机更新? 曾为大同市做过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甬教授,在今年5月初第一次听到有关大同古城改造 的信息后马上咨询了大同市有关部门,得到的反馈是,只拆除上世纪50年代后的“临建”、只拆除三道营坊一带的棚户。这 个回复似乎给鼓楼东街一带的古建保护带来一线曙光。 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久以后《大同晚报》上便吹响了“鼓楼东街、站东街、三道营坊”棚户区改造的号角。 古民居还是棚户区? 庞云刚要带朋友们看一处“重点传统民居”,来到狮子街原28号,却找不到门楣上政府颁发的“重点传统民居”铭 牌。 一位居民说:年前大院门上还钉着前几年颁发的、印有大红色“重点传统民居 大同市人民政府”字样的铜牌,可 是在2007年春节前后,没人能说清到底是在哪天,这带街区上的几处铭牌突然不见了。从前街角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 铭牌,也在一个没人注意的日子里销声匿迹。 尽管《大同晚报》在2007年的5?7月间,多次在头版刊登改造旧城棚户区的有关动员和进展,但此地居民却并 不认为自己是住在棚户区。然而,事与愿违,没有了当地政府对这片街区的命名和保护,那些逐渐风化的兽头瓦当和部分瓦解 的土木结构,一夜之间沦为棚户。 听说鼓楼东街一带“变”了棚户,阮仪三焦虑地说“这种把民居当棚户拆除的错误在北京和上海同样发生过,这种错 误必须严厉制止”。事实上,早在1996年3月8日,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钱伟长副主席已就保护北京传统民居,代 表科教文卫体委员呼吁:“中国也只有一个北京,她完整的棋盘格局只有西安、大同等城市可以相比。” 正是这个可与北京相比的具有完整棋盘格局的大同,在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招商引资等一切具有现代化特征的 口号下面临着不可逆转的文化毁灭。 狮子街原28号是建国初期大同市公安局的宿舍,一位退休公安人员指着门当和户对告诉客人,最近不知道有多少外 地人和外国人来拍过照片和录像。门柱下的双层石墩年久歪斜,他专门借来千斤顶顶起门楼,修正了石墩。他告诉客人老宅子 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下水系统,如果能在院内加上下水系统,人们就可以告别公厕,这也是对这种老四合院比较实用的改造。 就像大同古城中几乎所有四合院一样,这里的人们如厕全赖每条街上的2?3处公厕。而公用下水道成了马路中间的 垃圾场。因为过年时就传说要拆迁,所以不再天天打扫。 一如大庙角2号的人多房少,狮子街原28号的住户在院子里也盖起了砖房,加上用砖砌的杂物存放处。院子里满满 当当的临建只给行人留下狭窄走道,但凡有一点地方,还种了牵牛花、八月菊之类价格低廉但生命力旺盛的花卉。院子里一只 小狗,把所有人家当成自己的家到处撒着欢地串门。 省长视察县楼北街 在县楼北街11号,庞云刚说这处大院有很多细节非常值得探讨。照壁非常宽大却成了 “临建”的一面墙,11号 有着不止一面照壁,好客的房主打开自家的门,请几位文保者走进家来看。这是在一进门右手处加盖的红砖“临建”,10来 平方米的面积承担着睡眠、餐饮、学习、娱乐全部功能,拥挤而井然有序。热情的女主人挑开灶台上的一个帘子,露出了写着 一个斗大“福”字的2米见方照壁,这个帘子是为了避免做饭的烟气熏黑照壁而特意遮挡的。 院内西厢房女主人指着门前一块大青石台阶给大家看,台阶上的一个角上有一寸见方的洞眼从上面通到一个侧面,她 说老人讲这是从前的拴狗石。 这个院落不同于其他四合院的地方在于,它虽然有非法临建,但是院子中间还有块空地,能够清楚地看到用大青石围 成的四方区域,每个角上都有一个圆石柱的印迹,一位10年来在各地考察的老文保说:“以前,这里应该有个凉亭。” 11号的名气,不仅出自保护相对完整的院落,还有一个较近的新闻素材:于幼军省长专门到这个院子里视察过,武 大姐说当时于省长还走进了家门和她“呱啦”过家常。她应省长询问,回答自己家五口人,只有一大一小很紧张的两间房,都 是近几年买下的。她告诉省长,她不想搬到为旧城改造而建的新区去,一是对这老建筑有感情了;二是三环外的新区两年后才 建成,也太远,孩子上学、大人上班都不方便。改造后只要能回迁,盖成几层楼她都没有意见。于省长认真地听取了她的说法 。 于省长视察鼓楼东街后不久的2007年4?6月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多 次在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会议上提到了大同“棚户区改造”之事。与他同时提到已听说此事,并要求必须停止破坏的还有 另外几位专家。 “全部拆迁是不对的。他们只单纯地看到房子的破败,未看到房子本身的价值。”远在上海的阮仪三在7月间继续保 持着对大同文保的关注,“明明已经有了科学的、正确的规划和保护方针了,但就是不按着它去做,所以在当地政府的各种好 心下‘建设性破坏’还在发生。” “我们不能责备群众没有文保意识,但是做为政府应该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在阮仪三说这番话半个世纪之前的1 952年,罗哲文提交给文化部的古建筑调查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 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在武大姐得到“4050工程”人员将进户动员的当天,阮仪三也得知此信,并就大同古城区改造的发展势态表示强 烈反对,他通过《新世纪周刊》呼吁“这是作为历史保护区的民居,不是一般的民居。南京和常州的历史民居改造工程最近已 经在温家宝总理的关注下停下来了。我希望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能够关注此事”。 结构丰富的鼓楼东街4号 鼓楼东街4号的规模从目前尚存的东西院、正院、跨院四处院落上看,从前有个很大的照壁,老住户们证实说以前进 院时得绕道照壁的两边走。 马荣兰家的门牌是鼓楼东街4号院付1号,她家是鼓楼东街4号的前跨院。2006年12月她花了四五万买下了现 在住房的使有权,目前她每月都为自己两间24.42平方的卧室交一定的房租。一份大同市房产管理局印发的《大同市公有 住房租凭合同》说明她的家是公房而非棚户。 像孙大夫一样,马荣兰在修缮房屋前也向有关单位咨询过,在确认此街不会拆迁后,花了二三万元,维修了挑檐、粉 刷了室内并铺了瓷砖,她同样也没想到,刚修好房子,就接到改造棚户区的通知。 她指着那些散发着旧时气息的挑檐给客人看,有8根崭新的原木镶嵌其间。马荣兰把每一根新挑檐的外端,仿照旧木 斑驳的色彩遗迹涂成红色,“效果却”不是古建修缮中的“修旧如旧”原则,它只是一种民间的保护意识和审美,却传递出一 些信息,她爱这里的一切。 院子里有三处砖瓦“临建”,其一是她家的厨房。说到保护古建需要拆掉所有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临建,马荣兰说 ,如果不拆这片街区,拆掉自家的厨房也愿意。 在4号正院的东跨院,房主请庞云刚参观一个地窖,1米见方的窖口用大青石石沿对缝地砌成,房主说,它还有个出 口通往几十米外的大街上,可能是早年房主为了应急而修。大青石的对缝衔接用于窖口,这是同来的几位有着10多年考察经 历的老文保们也不曾见过的。 这些被大同古城居民欣赏和眩耀的、散见于各处的原真生活细节,应如世界遗产委员长第18次会议所强调的,“文 化遗产原真性的观念及其应用扎根于各自文化的文脉关系之中,因此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向往与猜测 在大同,像鼓楼东街4号那样木构、石构的大型院落并不少见,然而战乱将它们的一些院落构成佚散了。邵甬认为, 在历史文化街区“如果只保护个别院落,就失去了古城保护的意义,街道与院落构成了古城历史街区的整体。历史风貌是一个 完整的体系。不能只保留个别院落而毁掉大片古城区”。 《大同晚报》2007年5月30日头版头条刊发了《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昨日大动员》一文,会议号召举全市之力 ,打响改造攻坚战,掀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篇章。在新篇章揭开近一个月之后的6月25日,这份市级报纸在要闻版公布“ 今年计划改造的三道营坊、鼓楼东街、站东街三个片区,共需拆除房屋14.09万平方米,约0.72万间,动迁居民0. 46万户,拟新建住宅小区27.6万平方米,总投资4.97亿元”。 因为具体的拆迁方案尚未公示,而距拟建中的新住宅小区落成还要2?3年时间,所以坊间只有传闻和猜测。 人们对于古城改造最美好的向往是,修旧如旧,拆除自建房后,想回迁的居民可以回迁;但是费用应该使普通家庭能 够承受,这种向往因为既符合居民自身生活方便的要求,又符合“人房共存活态历史”的要求,而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首选。 在文保意识尚不普及的中国,只要能回迁到原来的街区,完成便捷的上班上学等基本功能,致于两年后住的是四合院 还是几层楼房都无所谓的也大有人在。对于一座风貌古城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因为至此还没有看到安置与 回迁方案,此种猜测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民间。 坊间毫无疑问地也存在着最不乐观猜测,世居于此的原住民被迁出后再也没有能力回这块他们深爱的街区,一些刷成 青灰色并用白灰加小米汤勾缝的新建四合院里,搬进来的是凭借强大经济能力却被骗入仿古建筑的人们。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