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纵论两岸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16:38 南方人物周刊
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纵论两岸媒体
张铭清

  两岸媒体这么多,听听张铭清怎么说

  特约记者 岑默 发自北京

  张铭清已经记不起2000年9月5日那天他主持的新闻发布会,自己都谈了什么了。

  但媒体对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首次新闻发布会给予了很大关注,《人民日报》次日报道,“张铭清表示,我们的对台政策,仍然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也有坚决阻止‘台独’及一切分裂活动的坚定决心和必要准备。”

  此后五年,他的严肃神态,和那招牌式的手势,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直到两年前,对岸的政治模仿秀节目《全民大闷锅》,把“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和“张名清”搬上了荧幕。现在,台南的老农都认得这位“国台办发言人”。

  大陆这边的张铭清,现在的身份已是海协会副会长,对岸那位,把身后的蓝底白字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换成“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继续“发布”。

  这闷锅呢,借了点对点下载的光,也一路火到了海峡这边。

  一位朋友,知道记者要面访张铭清,让打听个事儿——“张铭清真是那样鼓掌吗?”

  在台湾的节目里,“张名清”每每带头为“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掌,鼓掌时将双手横在胸前,上下拍击,颇有节奏。

  “我觉得(模仿得)不是很像,但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

  “台湾的客人一来都问这个,我说我没看,他们就给我带节目的录像。”张铭清“本尊”笑着对记者说。

  不过,他平时看得更多的还是台湾的时政谈话节目,比如TVBS的“2100全民开讲”。

  “他们的CALL-IN节目,老百姓随便打电话进来谈自己看法,也可以对嘉宾的观点提出异议,我觉得挺好,民众参与非常重要,光嘉宾讲来讲去,不一定能代表民众。”

  这位社科院第一批新闻学研究生,二十多年来,没有中断与台湾的缘分:

  1981年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福建记者站,一干10年,期间采访过到福建沿海避风或者修船的台湾渔民,感叹尽管当时两岸军事对峙,但无法隔断两岸同胞那种“天然的联系”和骨肉亲情。

  1990年被调回北京任《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三年后便调入国台办,任新闻局局长,1996年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酿成台海危机,回忆起11年前发起批判李登辉“两国论”的舆论斗争,他记忆犹新。

  2000年9月,他担任国台办首位新闻发言人,面对海峡两岸电视台的直播,形成了“严肃有余”的风格——虽然“很有苦衷”。

  “还是内容决定表情,比如讲到台独分裂啊,批判两国论啊,恐怕很难和颜悦色……倒不是刻意去做出严肃的风格。”他说。

  新闻发布会从当初的“不定期”到两周一次,会前要做诸如设计提问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几乎调动了台办各局的力量。

  2006年,60岁的张铭清转任海协会副会长,今年6月又正式出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不当发言人了,仍保持着大量接收资讯的习惯。中天、东森、TVBS,《联合报》、《中国时报》是每天必看的。“民视(台湾一家立场偏独的电视台)也看,”他坦承有时候感情上的确难以接受,“生气倒不至于,工作需要,全面了解一下各种看法吧。”

  保留下来的习惯并不止于此。

  和你面对面时,他是和蔼而放松的。倚在老板椅上,时而偏左,时而靠右,时而轻轻一推桌子,往后轻轻滑上两步。

  低头沉思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就冒了出来,仍带着我们熟悉的发言人口吻——尽管这种情形并不多。

  偶尔,他会欲言又止:

  “我觉得(台湾电视台CALL-IN)这种形式非常活泼,我们这边可能用得不多,因为直播嘛,可能有一些顾忌……”

  “两岸一天不统一,对中国的发展就是不利的,台湾方面不断进行军备,向美国买了好几百亿美元的武器,我们为了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也有必要的准备……”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位被所有接触过他的人评价为“平易近人”的官员是自信并坦率的。一位听了他演讲的厦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张院长的举手投足透出来的一股大气是难以模仿的。”

  只要是事实,都可以容忍

  人物周刊:您怎么看您在台湾的高知名度?

  张铭清:这也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做新闻发言人嘛,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刚开始台湾都是直播的,直播以后台湾民众慢慢地都对大陆希望知道一些“为什么”,想了解。另外,台湾的中天电视台办了个全民大闷锅的节目,模仿我,可能和这个有关系(笑)。再者,因为工作关系,我和台湾的新闻界接触比较多,也可能和新闻界本身也在放大信息有关。

  人物周刊:您看《全民大闷锅》吗?

  张铭清:有时候看,电视倒很少,因为不知道播出时间,主要还是看他们台湾记者带的碟,他们一来都问这个事。

  人物周刊:您觉得邰智源模仿您像不像?

  张铭清:我觉得不是很像(笑),但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笑)。

  首先是内容上不像,我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不可能说那些内容,另外,两个人的气质恐怕还有差距,他作为演员,动作是有些夸张的。

  人物周刊:您经常和台湾媒体打交道,怎么评价他们?

  张铭清:我觉得他们的敬业心和竞争意识很强,这很值得我们大陆媒体学习。

  当然,他们对大陆情况不是了解得很全面,也受制于台湾当局的误导和一些偏见,看问题容易偏激。他们强调新闻的可读性,希望耸人听闻或者别出心裁,这有时就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几年前有一次,一家台湾媒体报道说,中央一位国家领导人在两会上说,台湾加入联合国这个问题可以讨论。这种说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从常识来说也不可能啊,联合国是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他们登出来后我就找他们媒体负责人说,你们这个记者写得不仅不是事实,也不合常识。

  人物周刊:这种情况多吗?

  张铭清:因为报道找他们的机会并不多,总体上说,台湾这些驻大陆记者的报道还算是真实的,虽然个别的与事实有出入,但恶意造谣捏造的很少。因为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同媒体和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标准,何况是两岸的媒体?我们不能都用《人民日报》的口径去要求人家。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