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借机加害周恩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20:37 青年参考

  4.江青借机加害周恩来

  中国邀请“左倾”的安东尼奥尼,是想通过他的镜头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美好,而安东尼奥尼却希望走进中国的背后,拍真实的中国人,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所以双方的矛盾几乎无法缓和,有时超过了中方能忍受的范围,拍摄只能暂停。过上几个小时或等到第二天再重新开始拍摄。因为最后没有翻脸,安东尼奥尼也就不以为意。短短22天,两台摄影机拍摄了3万米胶片,他都带走了,最后剪成220分钟的《中国》。

  1973年1月,《中国》首映式在罗马举行。会上,安氏作了即兴发言:“对于中国,我尊重,然后热爱。”这部纪录片被西方舆论称为“诚实的独白”。不久,美国广播公司花了25万美元购买它在美国的公开放映权,并取得非常高的收视率。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抽空看了两次。

  不过,苏联却利用该片来进行反华宣传。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台湾当局也让电视台播放这部纪录片,还规定小学生看完要写观后感。

  1973年10月底,中国外交部新闻司下令查禁大型纪录片《中国》。但鞭长莫及,影片作为1974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活动计划的一部分,被安排在该城的凤凰剧院上映。得知消息后,中国外交官抗议放映这部影片,意大利政府也尽一切可能制止这部影片放映。不过,因为展方的坚持,影片最后还是得以公映。

  当时,江青妄图借批林批孔,给批准安东尼奥尼到中国拍摄的周恩来加上罪名。江青还将外交部邀安东尼奥尼来华定为“卖国行径”。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文章,认为影片《中国》是“对中国人民的猖狂挑衅”。

  5.儿歌唱“气死安东尼奥尼”

  此后,声势浩大的批判持续了将近一年。其中仅1974年二三月间发表的部分文章就结集成一本200页、有43篇文章的书,名为《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6月版)。

  批判文章认为,《中国》大拍特拍落后的一面。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却不厌其烦地呈现当地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老弱的牲口、破败的房屋。北京被抹上一层青光,更加古旧,住房非常简陋,城市规划令人失望,老百姓用钱和票证购物。庄严的天安门故意拍成时远时近的破碎集市,甚至恶意拍摄去天安门附近上公厕的人;十三陵地下宫殿后面接着是一队扛着铁锹的学生,影射中国比几百年前好不了多少。苏州依旧古老,同一条河边,有洗衣、淘米的,也有倒脏水的。

  在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下,黄浦江笼罩着浊雾,没有制造万吨巨轮的造船厂,江上的大货船都是外国的,只有小木船才是中国的。他还故意从很坏的角度拍南京长江大桥,拍得歪歪斜斜,又插入一个桥下晾裤子的镜头。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长镜头死死地盯着从国营食品店出来的老太太的小脚,围观的老百姓衣着不整,表情呆滞。

  当时,甚至有这么一首儿歌:“红小兵,志气高,要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好。学马列,批林彪,从小革命劲头高。红领巾,胸前飘,听党指示跟党跑。气死安东尼奥尼,五洲四海红旗飘。”

  安东尼奥尼的冷静和旁观,与中国当时的纪录电影完全不一样,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式技巧上,更体现在对纪录电影功能的认识上。如今32年过去,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11月,意大利驻华使馆和北京电影学院举办“安东尼奥尼电影回顾展”。这是《中国》在中国的首映,已经90多岁的安东尼奥尼因病未能出席。那个特定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坐茶楼、上饭馆、拉板车、逛大街,甚至擤鼻涕、上厕所……令32年后的观众笑声、惊叹声不断,长久的掌声表明,中国人接受了安东尼奥尼的《中国》。

  参 考 辞 典

  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年9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北方历史名城费拉拉。大学学的是经济学,20岁前倾心造型美术,后来迷上戏剧。曾拍过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使他提倡内心电影。他先为杂志撰稿,1940年开始拍摄短片,1950年拍摄第一部故事片《爱情故事》,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影片对话极少,长时间地固定拍摄和缓慢移动镜头,其导演理念对世界电影艺术影响极大。他的影片《奇遇》、《红色沙漠》、《春光乍现》、《云上的日子》等,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95年他获得好莱坞终身成就奖。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是2004年与索德伯格合拍的《爱神》。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