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点的围城现象:恐慌型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14:34 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国家的富人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大规模地聚集

  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难怪每个人都人人自危,

  “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CPI”。

  主笔◎邢海洋 摄影◎蔡小川

  抱团取暖

  一觉醒来,消费者知道了7月的物价指数涨幅,5.6%,10年来的第一涨幅。前一个月,即6月的物价指数涨幅是4.4%。再向前追溯,自去年11月份开始,CPI涨幅便不断向上再向上,11月CPI上涨了1.9%,创下20个月新高,12月的增速更是达到了2.8%。到了今年,似乎稳定住了,多在3%附近徘徊,可过了6月便开始飙升了。

  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今年已经3次上调了利率,但奇怪的是,仿佛只是做做姿态,每次都很温和,利率上涨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储户已经是连续第8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之中,钱越存越贬值。就拿7月份来说,刨去5.6%的通货膨胀率,7月到期的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3.15%。即便8月有了加息和降了利息税,实际利率仍将近-2.5%。

  CPI中并不包括热议纷纷的

房价,而食品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权重占33.2%的比例。有人说这是一个设计缺陷,因为它所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指标在某些时候很可能是失真的,尤其在猪肉大涨致使副食品价格均快速上涨的时候,倘若据此制定政策有偏离实际的可能。但至少,几年来的房价上涨没有反映在数据中,也就没有引来货币政策的变化。现在,连居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都涨价了,再旧话重提,说起CPI的设计缺陷未免不负责任。手中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3年前能买一套房子的钱放在银行里,现在只能买半套了。当那些专家学者还在念叨着今年的CPI是否过线还要看秋粮收成的时候,真不知道他们为何如此固执。

  没必要探讨购买力为什么如此狠地下降,居民更关心的是如何使手里的金钱保值。公布6月份CPI的时候,我们把当时股票两天内300点的疯狂解释为“恐慌型上涨”,这个字眼使人想起了历次物价上涨时居民的所作所为。1988年那次,居民们以囤积家电为主,那些开始有了点钱的人把存款从银行提出来,换成若干彩电冰箱,给每个子女先囤积一台以备将来婚嫁用。没那么有钱的人则是囤积柴米油盐,甚至每包10盒的火柴也销售一空。到了1992年,又出现了抢购潮,许多人选择了抢购耐用品和诸如黄金奢侈品以求保值。在农村,农民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属制品等“耐用”的日常品,以求让不多的现金保值。事实上,农民的直觉相当可靠,到1993年,工业品的出厂价比上一年上涨了24%,远远高于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率。

  现在,又一轮让人心惊肉跳的涨价开始了,刚刚富裕起来的国人,那些买了房子和车子,或者被住房涨价抛弃了的人,他们又被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风潮?囤积猪肉?囤积调味品或者粮食?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物价上涨后,人们便发现,日常消费品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无足轻重,而那些涨价最厉害的商品,比如房子和教育支出,正是普通人根本没法囤积的。于是他们只能想办法使自己的资产增值,哪怕赶上通货膨胀率也好,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知道,银行是不会帮助他们战胜通货膨胀的。

  有一篇《想念“人民”的银行》在储户中引起共鸣。作者曾经在人民银行工作过,当年人民银行对人民的存款利息十分关心,总行一宣布调升,下级行立即按时序分档计算,一笔存款要用算盘分几档计算,不厌其烦。倘是50年代的老存贷款,那算起来就更复杂。上级行还定期派出稽核员到各营业所稽核,不分档或分档错了就是大差错,不但要扣考核分,还要找到不知人在何处的储户补给人家。

  现在,电脑计算早代替了手工,人民银行也为商业银行所代替。商业的原则是所谓的“契约原则”,既然在储蓄时认可了利率,调息后储户只有放弃了原来的合同,再新定契约。今年至今已经三次加息,意味着每次去新签合同,都要放弃原有的固定利率,只能拿到活期利息。可同样是合同,银行对贷款者却是每次加息,贷款户在下一个计息周期里都将自动加息。银行嘴大,储户吃了亏,也只能是哑巴亏,在既有的规则内,他们还是不得不去银行排队,还是要寻找使财产保值的办法。

  8月中旬,你可以看到银行里排着大队,甚至比5月份股票开户数日增30万的时候排的队都长,这里有误以为减少利息税也需要通过转存获得的,更多的是购买基金的人群。8月13日统计局公布CPI的时候,恰逢中邮核心成长基金首日募集,当日认购金额就达到654亿元,远超150亿元的预定目标。稍早发行的交银蓝筹,首日认购金额也达到350亿元,超过预定目标120亿元;而随后发行的华安策略基金更获得了700多亿元申购。如此多人争抢有限的基金份额,难怪银行里排起了罕见的大队。

  储户在和银行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实际上,在与机构的投资比赛中也铩羽而归,尤其“5·30”后散户手中持有的低价股折价近半,即使股市整体上走出了阴影,他们手中的筹码也难有解套。而基金重仓股组合,那也以银行股为主体的蓝筹股,获益于“负利率”政策的上市公司在和缓的加息政策下,业绩预期大涨,股价也一飞冲天。工商银行去年营业收入240亿美元,却超过了营业收入900亿美元的花旗银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散户们怎么能不对基金公司顶礼膜拜,纷纷投诚。

  基金重仓股之所以如此强势,除了“负利率”政策,原因还在于基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弹药”。一个月以来,上证指数大涨近千点,市场投资热情也因此再度调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近期仅基金公司通过新发、持续营销、拆分、创新等途径为证券市场贡献了1400多亿元增量资金。基金获得了那么多“弹药”,自然马上要建仓,于是已高高在上的重仓股又获得了新的“抬轿人”,重仓股哪有不大涨之理?由于基金投资者的目光雷同,股票池内的股票大同小异,“5·30”之前“新开户大增——低价股大涨——新股民大增——低价股再大涨”的模式转变成了“新基民大增——基金重仓股大涨——基金开户数再大增——基金重仓股再大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8月中旬新增A股开户数平均15万左右,而基金开户数平均30万。并且,A股开户绝大多数是深圳和上海的双开户,而基金一个户口就可投资沪深两市了。

  基金开户大涨,有人凭此认为市场成熟了,投资者更倾向于专业理财。殊不知,无论投资者赤膊上阵还是假手基金经理,这两种模式其实质都是“资金推动型”,无非是“低价股泡沫”变成了“蓝筹股泡沫”。试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存贷差下,工行的盈利尚仅为花旗的1/3,市值却超出,这不是泡沫是什么。更有分析报告题目就是“工商银行:市值超过花旗不是泡沫”,用预测中的高盈利为工商银行的高股价辩白,却只字不提“负利率”下储户的痛苦。事实上,正是那些被“负利率”逼走的储户,最终又成了银行的抬轿人,身份转换后心态也转换,从渴望加息变成了抵触加息。人之无奈可见一斑。

  股市逼近5000点的时候,市场上的声音竟出奇地一致,似乎只要绩优股上涨,就说明市场是理性的,是注重价值投资的,不会出现“散户推动型”那样的过度投机现象。事实果真如此?“负利率”驱赶下,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据测算,每天就有180亿元的资金进入市场,基金的赚钱效应导致基金的发行越来越抢手,钱多货少的局面必然使基金重仓股成为“估值高地”,最终类似于“超级庄股”。而“基金推动型”由于挂着理性投资的“桂冠”,即使蓝筹股泡沫很大,也不会引起市场的警惕,风险极大。当外围市场大跌沪深股市调整的时候,工商银行并未幸免,连续两天都是超过4%的跌幅。正如索罗斯所说,“一边倒的随大流行为,是引发一场剧烈的市场紊乱的必要条件”。

  业内,基金这种自欺欺人式的集体无意识被称为“抱团取暖”,也就是说,大家都做同样的事,互相壮胆安慰,即使错了,也似乎无需承担责任。而人多力量大的结果,基金经理们拥抱的价值投资大树就会越发茁壮,给抱在核心的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如此看,A股投资者又何尝不是抱团取暖,“次级债”危机引起全球市场大跌,香港股市回跌到几个月前的水平,韩国股市一天跌去7%,唯有沪深股市几乎没受到影响。投资者对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津津乐道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烧,一年中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了70%,虽然市盈率高达世界上罕见的44倍,但以现在数倍于美欧的GDP增长,市盈率就应该高于彼国多倍。如此多的人发出同样的声音,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看空市场?储户纷纷转入股市又何尝不是一种抱团取暖行为,明知道5000点的股市,股价已经上涨了4倍,留给自己的利润空间不多,却要博那哪怕相当于5%CPI的利润。就是因为储户纷纷这样壮胆,才有了基金供不应求的局面。

  有人对“抱团取暖”打了一个比方,比如在童年,一群孩子交好,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相安无事。但是,如果出来了一个孩子头,召集了其中的几个与他一起抱团结伙,那么余下的就会立马感到极不舒服。孤独与怯懦,而抱了团的小孩子们则会同时生出一种尊严与自豪感,结果就是吸引更多的小孩子也加入到这个团队里来,来不了的或者不愿意来的就成了对立面及至牺牲品。成人世界里的金钱游戏不过是童年游戏的翻版。尤其在我们这样缺乏个人主义的地方,人群总热衷于结成帮派,即使赚钱投资这样个人化的行为,也偏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出口企业的财富效应

  抱团取暖的结果,上证指数从年初的2700点附近一路飙升至4900点,股指涨幅超过80%,这还只是整体水平,个股财富效应更加显著,截至8月16日收盘,两市涨幅前100名的公司涨幅均超过300%,涨幅前10名涨幅超过600%。而拔了头筹的鑫富药业和ST仁和涨幅都超过了1000%。不用说,ST股的上涨无一例外是被富人借了壳,富人愈富的同时也拉了拥有资源做交换的穷人一把。

  鑫富药业的拔了头筹颇有代表性,那就是得益于物价上涨。这是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生产一种食品和饲料的添加剂D-泛酸钙(也就是维生素B5)。今年来,我国D-泛酸钙出口价格不断上扬,均价上涨30%。而控制了全球40%以上市场份额的鑫富药业所产货源大多用于出口,国内货源供应持续紧张,市场价格比2006年8月份的价格涨幅高达70%。鑫富药业去年第二季度每股收益不过0.08元,现在则是0.92元,股价有10倍的上涨完全可以用盈利上涨来解释。

  放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上,鑫富药业的成功则是我们出口导向政策的一个成功案例。本来,我们有多家企业出口D-泛酸钙,2004~2005年D-泛酸钙价格之所以低迷,也是因为国内两大巨头杭州鑫富、湖州狮王恶性竞争。但低迷也并非没有好处,当时国外的几大主要生产厂商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凭借低成本,我们的企业使得海外生产商几乎没办法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向杭州鑫富、湖州狮王采购来弥补供给缺口。在国内,低价政策也奏效了,2006年底国内小规模的D-泛酸钙厂家就陆续停产出局了。再接下来,则是资本市场的胜利,随着鑫富药业上市,获得了巨额资金后,2005年6月,鑫富药业收购了湖州狮王成为全球D-泛酸钙的龙头,迅速垄断了市场。2007年8月份便开始对产品试探性提价,先后两次提价累计30%以上,从而获得了45%以上的高毛利。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残酷,一家企业的高利润,背后是竞争对手的大片倒下。

  显然,物价上涨时期,坐拥上市公司的企业家无需为自己的购买力担心,股价大涨,他们担心的反而可能是股价虚高。就在鑫富药业宣布今年上半年中期业绩同比增长了1325%之后,鑫富药业8月3日公告称,截至2007年8月2日收盘,其高管林关羽已售出股票155.4万股,兑现1.21亿元。公司另一高管吴彩莲兑现2251.5万元。

  鑫富药业的商业成功不知是否可作为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个借鉴。国内之所以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即使一向谨慎的央行也承认是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持续快速增加的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净流入使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外汇之所以大笔流入,就在于我们人为压低货币汇率,以使出口企业保持竞争力。始料未及的是,调控汇率是一把双刃剑,保住了汇率却放任了物价上涨。与上万亿美元外储对应的人民币在没有实物对应的情况下流出,加上赌人民币升值的外币大量流入,太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资源和商品,自然推升了价格。鑫富药业应该使决策者放心了,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的出口企业已经有能力驾驭国际市场,甚至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一位股评家甚至不无得意地说,政府现在也知道了,股票市场是不能调控的,一旦金钱从这里被驱赶出来,不是进房产市场就是原料市场乃至食品市场,后果是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诚如斯言,政府的尴尬早在其货币政策之始便注定了。通常,西方大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都颇单一,就是要保证不发生通货膨胀,欧盟和美国的通胀目标是2%,日本更严格到1.5%。大国以保障人民的生活稳定,经济运行平稳为目标,只有小国为避免滥发货币才把汇率与大币种联系起来。我们却给货币政策赋予了多种目标,反而使问题复杂化,捉襟见肘。

  首富之争

  对于股市上涨到最后关头的投资者心态,波浪理论大师艾略特曾经给予这样的表述:“市场上升的顶部,常有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欢乐气氛,但已有大批三浪中的主力股票滞涨,尽管鸡飞狗跳,但市场总体上升乏力。投资者惧怕风险,却又不忍心离场,心态矛盾。”接近5000点,投资者已经高看6000点,但6000点又如何呢?不过是少数人的财富表演,有时候,投资者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ST金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事关首富,备受关注。

  几乎每一天,富豪榜都在被改写,财技表演都在继续。这是8月17日,*ST金泰的第33个涨停板,股价收盘在16.31元。

  这只被冠以“*ST”的上市公司,其名称提示着投资者随时有退市的风险,却成为7月来沪深股市不折不扣的明星。7月9日复盘以来天天涨停,虽然遭遇着“每天涨幅不能超过5%”的特别待遇,却得以延续它持久的涨势,日复一日,股价已经翻了两番。8月17日,涨停板破天荒地被打开了,“围城”外边的投资者一定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有机会分享地产首富的发迹过程,可谁知,汹涌的买盘很快就把股价推回涨停板。*ST金泰究竟能涨多高,留给投资者的仍旧是悬念。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每过一个交易日,我国未来的新首富黄俊钦的财富便增值40亿元。

  7月9日,停牌4个月之久的*ST金泰发布了一个消息,将向新恒基集团等投资者定向增发80亿股股份,发行价每股3.18元。这家亏损累累的公司,总股本不过1.48亿股,停牌前的股价也不过4元。现在却要“蛇吞象”,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巨无霸型的房地产公司,怎不令市场震撼。新恒基集团乃是黄俊钦名下的房地产公司。就像3年前国美香港借壳上市使黄光裕成为内地新首富,这又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借壳上市,财技表演。表面看,以新恒基221亿元的优质资产注入一家行将退市的公司似乎不智,至少3年前其弟黄光裕之成为首富,选择的是借助香港颇为廉价的壳资源。而在内地,尤其年初的ST股集体热炒中,这些壳资源已经不再廉价,里面坐满了等待抬轿子的中小散户。但此时的内地市场已经今非昔比,资产价格虽高,但投资者的想象力却更高了。

  不妨把另一位在香港市场上获得“首富”的碧桂园相比。4个月前,选择香港上市的碧桂园IPO获得的市值是860亿港元,首富杨惠妍的财富是512亿港元。随后,碧桂园再度发布公告,7月份新增了1542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后,碧桂园总土地储备达到惊人的4500万平方米。此时,对今年的盈利预测已经达到了40亿元,股价相对于招股价则上涨了88%。相对于香港上市的碧桂园,不妨看看新恒基的盈利预期,2007年是8.2亿元,远逊于碧桂园去年的盈利,更只是今年碧桂园盈利预测的20%,即便如此,股价却连连飞升,至第33个涨停板,黄俊钦的账面财富已经达到了913亿元。

  不难看出,即使资本回报率低到221亿资产只产生8.2亿的盈利,一个内地的上市公司也能获得优厚的定价。选择内地上市,哪怕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借壳,也远比远赴香港划算。同样被借壳的S前锋曾经有过连续25个涨停板,即便如此,经过一段“空中加油”式的整理行情,股价再度上涨,又涨了一倍多。从行情启动时的6元涨到了最高的50元,用时不过3个月,*ST金泰最终能涨多高似乎也决定着我们未来“福布斯富人榜”上的数字,有投资者已经根据传言中的“20平方公里”储备地,给出了80元的预测,若预言成真,首富的身价就不只是内地首富,而是华人首富乃至世界首富,尽管远没有同规模企业的盈利能力,却在内地股市的吹捧下发生了。

  很难把首富和股市的火热做出必然的联系。除了能在沪深股市借壳,富人们可资凭借的资本市场还多在海外,史玉柱即将携《征途》上市的市场是纳斯达克,重庆号称要改写首富纪录的龙湖地产选择的上市地是香港。无论哪里上市,都以赤裸裸的金钱上的数字显示这个社会的资本膨胀。就是2006年,胡润百富榜第一名还是以造纸为主业的张茵,财富为270亿元。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一名是以流通为主业的黄光裕,财富为180.9亿元。如果再向前追溯,内地的首富榜曾经是高科技行业的年轻人的天下,财产也多在百亿左右,现在全变成了房地产一统江湖,动辄千亿元,10倍上涨。

  4500万平方米的土地意味着什么?如果摊开,就是45平方公里,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不过62.5平方公里,如果是有了容积率概念的建筑群,以每人30平方米的颇为奢侈的居住面积,都能容纳下150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赶上了荷兰的总人口。一个国家的富人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大规模地聚集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难怪每个人都人人自危,“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CPI”。-

  (本文人物采访由实习记者马芳撰写)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