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传出的讯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14:46 《环球》杂志

  十六大以后,中国和美国高层及两国智库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研究着同样一个话题:世界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有着怎样的兴衰规律?

  探求大国兴衰定律

  2003年11月24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灯火通明。这天,它是中央领导人学习的“课堂”。

  “课桌”是棕黄色的同心椭圆木桌。对门的一侧是四排环形座位,靠门的一侧只有一排桌椅,这就是“讲台”。

  当天来作讲解的是两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他们将共同完成一次点题讲解——《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九次集体学习。

  日前,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钱乘旦已经是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了。2006年岁末全国热播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是他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共同指导的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3年半,回忆起那一次讲解,钱承旦脑海里仍十分清晰。

  “那天,我们就9个国家近代以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讲解。这一讲解进行了90分钟。讲解结束后,政治局委员们还提出了一些问题,非常敏锐,非常有洞察力。整个提问和解释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气氛非常好。”

  这次讲解涉及到的9个国家,在近代世界发展的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的方式发挥过自己的作用,对世界发展的趋势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偏远小国骤然兴盛,成为霸主?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衰败?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那一天,两位教授阐述了几个要点。

  在接受《环球》采访时,他们谈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认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创造政治稳定的局面,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要站在时代前列,紧跟时代潮流。“因此我们特别要强调创新。”钱承旦解释道,人类进入近代以后,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发展经济的决定性因素。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从而成为第一工业强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科技创新成就最大,因而取代了英国。制度创新也很重要。“而强国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能与时俱进。”

  谈及强国走向衰败,两位还指出了另一个重要原因——穷兵黩武,逞强称霸。

  “希特勒帝国在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后仍不满足,竟然发动了侵苏战争,同时与苏、美、英几大国为敌,结果一败涂地。日本弹丸小国竟然想吞并四亿人口的中国,还要铤而走险,企图打败美国这个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结果也是自取灭亡。”

  “古人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在今天仍是至理名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一时一地的问题,如果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就能看得更清晰明了。

  那次学习结束后报道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说得很透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美不约而“同”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就在中国领导人把视角伸向历史的时空,探求世界发展史上那些大国兴衰的规律之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其高层领导人及思想库,也在关注着同样一个话题。

  当然,关注的出发点是不相同的。美国人关心的是,历史上那些老大帝国,是如何从鼎盛走向衰败的?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就任命了一些学者研究历史上一些帝国衰落的原因。

  这是这个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面对一批新兴国家崛起时的必然反应。进入21世纪后,美国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如《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强力的衰落》、《帝国之后》等等,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大卫沃克尔是美国政府的总会计师,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未来的基调灰暗的报告,列举了一些他称为不寒而栗的长期景象,包括剧烈的加税, 政府服务的削减和外国政府大规模抛售美国债券。

  “这看上去很熟悉吗?”与罗马帝国的终结相提并论,沃克尔警告,美国现在的状况与拖垮罗马的因素极为相似,国内道德观念和政治文明沦丧, 在外国土地上过度军事存在,中央政府在财政上不负责任……

  在新的层次上考虑与世界的关系

  2007年3月,《环球》杂志记者来到了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办公室。缕缕晨光祛散了丝丝寒气,一边是沙发旁饮水机的烧水声呼呼作响,一边是身着黑色唐装、面带笑容的秦亚青教授。对三年前走进中南海时的情景,秦亚青依然记忆犹新。

  2004年2月23日,作为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人,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宇燕研究员坐到了“讲台”前方。这次讲解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和我国的安全环境。

  2004年初的世界舞台,国际主要力量的实力对比已发生微妙变化。美国虽然取得了

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但却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沼。它还没来得及从这场战争中获利,就已输掉了自己的形象。在连续“赢得”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之后,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也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在世界面前。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对油气等资源的巧妙利用,使国力有所恢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走出“失去的十年”已成定局。法国和德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意见大相径庭,欧美学者乃至高官互相指责。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显示份量……一个新的国际格局轮廓初显。

  “因此,我们这次涉及了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必须考虑到针对性,因为决策者离现实总是很近的,讲稿中一定要把领导人的关注点考虑进去。”秦亚青说。

  他所指的“敏感的现实问题”和“针对性”,就是他要讲解的主要内容——世界格局。它将给中国的政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他说,我们始终注意研究国际体系的四次变迁:第一次是拿破仑战争产生了维也纳体系;第二次是一战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三次是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第四次是“冷战”结束,以苏联解体单方面退出而告终。

  这其中,前三次都是大国崛起引发战争,最终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改变。他说,按照历史的逻辑,新兴强国崛起后就要争夺霸权,它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世界秩序的改变和传统大国的衰落,这也是西方“中国威胁论”盛兴的深层原因……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形成制度的集体学习,成为国际观察家们了解中国政治动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人们注意到,在十六大以来44次集体学习的主题中,“世界”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而在2003年11月到2004年2月的三个月内连续安排的这两次集体学习,都和“大国崛起”有关。前者是从“纵”的方向,研讨十五世纪以来在世界舞台扮演过主要角色的九个国家的盛衰兴替;后者则从“横”的方向,研讨一个新兴的国家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从中南海这两次集体学习的公开报道中,国际舆论觉察到,中国高层正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将中国能不能走出一条与历史上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的发展道路,以及自身发展究竟会给世界带来何种影响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课题,置于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之中。这两次学习透露出来的讯息,被认为是中国高层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考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