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谐世界需要终结“最后的冷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11:40 观察与思考
当今中国,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这超越了冷战思维,超越了强权思维,超越了东西方的传统意识形态。 -浙江杭州 徐迅雷 一国元首,想在世界史上留下“永远流传不磨灭”的功绩是很难的。而在任届制的国度当一任国家元首,要想“荣登 世界史”,那就更不容易了。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和韩国总统卢武铉,在这个北半球的金秋写下的这一笔,注定要载入世界史册。2007年1 0月4日,他们在平壤签署了《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10月5日《新京报》) 这被誉为终结“最后的冷战”。共同宣言中说:“双方将紧密合作,以结束军事敌对关系,保障韩朝半岛缓和与和平 。”“缓和”“和平”皆为“和”,如果用汉语的“和”字来替代这里的“与”字来翻译,那就是“缓和和和平”,别扭是别 扭,但那可是多么可爱的三个“和”字!鲜花替代刺刀,暖意替代冷战。尽管有专家对此只表示谨慎的乐观,但迈出的第一步 终归是重要的,就像当年金大钟首次到平壤所迈出的第一步。 卢武铉步行跨过“三八线”时,“个人一小步”,就是“半岛一大步”。朝韩首脑会晤的成果,由远而近的三层原因 是:源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由于7年来和解合作、交流互助的双赢战略,在于“和为贵”思想逐步成为双方的共识。在世 界已经繁荣发展到今天这一地步的时候,是该彻底终结那“最后的冷战”了。 “冷战”的概念是美国总统顾问巴鲁克在1947年率先提出的。那一年,芝加哥大学还曾设立了著名的“世界末日 之钟”,当时与世界末日相距7分钟。与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相比,几近无声无形的“冷战”,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变 化,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太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在我国1999年版的《辞海》里,对“冷战”是这样定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这样的解释,可见编撰者脑子里依 然有着“冷战潜意识”。其实,任何“冷战”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没有双方只有一方的战争是不存在的,无论“冷战”还是 “热战”。《辞海》新的版本修订时应该好好修改修改,重新定义了。 当然,冷战铁幕拉开后,关键双方是美国和苏联。美苏之间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的遏制战略、美苏军备控制与裁军 、双方直接博弈对抗或妥协,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的“政治遗产”。“冷战”不仅是经济硬实力的较量,更是政治软实力 的较量。如果谁看不清两种力量的重要性,谁就必然跟不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看不到世界新秩序的必然到来。就美国单方 面来说,其实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初就已确定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目标,但直到20世纪末冷战结束后才得以全而推行。 当今中国,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这超越了冷战思维,超越了强权思维,超越了东西方的传统意识形态。 妥协比斗争要好,和解比对抗要好,沟通比拒绝要好,互补比排斥要好。人权、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等普世价值得到的 肯定越充分,世界就会越和谐。中国打开国门后,要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消除种种误解而能更加和谐地相处,同 样需要提高内在的软硬实力、强化外部的多元沟通。 一个和平和谐、美丽美好的世界,不能再有“冷战”的无边阴影与巨大消耗。前些日子,有一种“新冷战”的说法风 行一时。我觉得美国国务卿赖斯的博士论文导师、丹佛大学的艾德尔曼教授说得好,他认为美俄关系不会走向“新冷战”:首 先,现在美国经济规模是俄罗斯的约25倍,而欧盟国家的经济总量加起来是俄罗斯的100倍,作为冷战基础的双方经济实 力已经没有可比性;其次,普京对美国的立场其实并没有像他的措辞那么强硬,“事实上,美俄关系还是很好的”。 经济要发展,政治要民主,社会要和谐,国际要友好。“三八线”是无形的“柏林墙”,它终归是要像“柏林墙”那 样被推倒的,这是人类世界的一个美好愿景。睿智的人类,乐于看到终结“冷战”以及终结“最后的冷战”,从而一步步建立 真正和谐的世界。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