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发射试水观摩商业化 观光客带来商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01:38 东方网

  2007年10月24日下午,西昌,晴间多云。

  车出市区,沿着108国道向西北行驶60多公里,进入一个幽深的高山峡谷,举世闻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车窗前方露出了她的雄姿。

  两座钢铁大厦矗立在峡谷尽头。这就是通往“宇宙之门”的二号、三号发射塔,是目前亚洲最高的发射塔。搭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就站立在三号发射塔下,静静等待着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人一直所期望的。中国在21世纪探月无论是对中国和世界的航天技术都注入了新的内涵。

  中国航天集邮协会在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此勤作长达三年的航天人内部制造的“嫦娥登月首日封”上做出这样的解读: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是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大角度机械扫描天线,第一个在飞行中实现9次变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第一次实现远程测控通信的航天器。

  只是迎接这“四个第一次”来临的时刻显得格外漫长。

  直击发射现场

  就在24日清晨,发射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还出现了小插曲。

  西昌下起了淅淅沥沥的中雨。鉴于最新的气象变化,发射指挥中心曾在早上8点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原定当天下午18∶05的“嫦娥一号”发射计划是否取消。气象部门给出的意见是:下午天就会放晴,发射可如期进行。果然,上午10点一过,太阳冲破云层,爬到了西昌的群山之上,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在跨越了无数的变数之后,如今,时钟在一分一秒地逼近那个历史性的时刻。

  24日下午两点半开始,从各地前来观看发射的参观者们就早早地从西昌市中心出发前往发射基地。

  峡谷被常年在基地科研的航天人形象地称为“沟里”,3点半,记者终于被允许在2号发射塔下远眺150米外的3号发射塔,前来参观和旅游的人相继到此,这片空场也立即掀起了峡谷里发射前的第一片喧闹。

  “看!发射塔上怎么还冒着白烟?”游客们提醒同行者们注意。

  发射基地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正在向长征三号火箭第三次加注燃料,长征三号火箭已经坐拥着“嫦娥一号”在三号发射塔上蓄势待发。

  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记者绕到三号发射塔附近,只听塔内传出短促的对话:“一号”、“明白……”

  17∶30,发射前30分钟,火箭从发射塔台上被缓缓地“剥离”出来,在距离发射时间30秒时,火箭整个雪白的身驱完全显露了出来。

  17∶40,发射前20分钟,发射塔下的警卫人员最后撤离。2000多名观众聚集在距发射台2.5公里外的观景台上,屏息等待。

  18∶05,火箭点火。

  “轰——”,一声巨大的轰鸣,高山震动,峡谷回响。

  发射塔下的厂房玻璃很多被巨大的冲击浪震碎。

  “长征三号甲”火箭开始上升,刚开始的8秒上升速度很缓慢,当升到塔台的一半时,一团橘黄色的烈焰像嫦娥的裙摆一样舞动开来,伴随着一道金光,火箭呼啸而起,在白色水蒸汽形成的“祥云”助推下,搭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跃上浩翰长空。

  “嫦娥”温婉的身姿在继续舞蹈,越舞越远,不到20秒,她就华美地化作一颗闪亮的星,消失在黄昏的云彩后面,那最后的金光照亮了观景台上观众的瞳孔。

  “发射成功啦!——”发射中心内外,欢呼声再次震响峡谷。中心外的彝族村寨里,前来观看发射的游客自发地唱起《我的月亮》。

  欢呼之后,兴奋的人们才想起去寻找“嫦娥”奔向的那个月亮。当圆圆的明月终于透过厚厚的云层探出脸来时,大家高兴得再次欢呼起来。

  但在现场的专家解释说,火箭顺利升天,还不能判断是不是真正成功。关键要看,星箭分离后24分钟,卫星的太阳能钢板能不能打开。还有,在卫星发射之后的50分钟左右,卫星的定向数传天线能不能够展开。

  终于,在返回西昌市中心的路上,19点10分左右,西昌发射中心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圆满成功,它将开始长达一年的探月之旅。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西昌发射中心发表讲话,他表示,“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迈出关键的一步,航天战线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载入中国伟大复兴的史册。

  按照计划,“嫦娥一号”将在一个月后传回给地球第一张月球素描,同时它还肩负着探测月球上多种矿物质元素、观测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打探地月空间环境的重任。

  这一消息向全世界传递的另一个信息是,在探访月球之谜的空间合作中有了中国的声音。

  商业化第一步

  “这是我见过世界上最美的光。”在基地外民居的阳台上观看发射的张川向记者讲述他观看点火发射一刻时的感受,神态中还留着澎湃的激情和无尽的遐想。

  为了能够现场观看“嫦娥奔月”,来自包头的张川提前半个多月就向当地旅行社预订了观赏票。21日他从包头飞往北京,再从北京飞抵成都,22日清晨从成都赶到西昌。

  24日下午14∶00,张川他们就在旅行社组织下,从55公里外的西昌市中心出发,经过一道道警戒关卡和重重检查才进入卫星发射中心。旅行社为张川安排的“赏月”场所仅仅是距离发射现场2.5公里外一幢三层小楼的露台。尽管不如意之处种种,但能成为2000多名现场观看的普通观众中的一员,依然被他视为“非常幸运”。

  这次,是西昌卫星中心首次向普通公众发放卫星发射现场参观的门票。为此,张川不但要支付800元的参观费,在加上辗转四地的交通食宿总计需要支付上万元。

  和张川这些游客同时赶来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名记者。24日中午,从北京南苑机场飞往西昌专机载着300多位航天的贵客匆匆赶来,西昌还首次迎来来自日本、德国、

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这些客人在飞机上就给嫦娥一号提前留下了祝福——在“预祝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条幅上签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是中国卫星发射史上,开放度最高的一次,也是前来现场观看发射人数最多的一次。

  山城西昌,自古就有“月城”的美名,走出机场便能看到“月亮女儿”的城雕。这不仅因为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将月亮奉为图腾,更是由于气象的原因,在西昌总能观赏到分外皎洁明亮的月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嫦娥”选择这个最佳发射窗口奔向月球。

  自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这座城市已先后将35颗中外卫星送入太空,由此蜚声中外,对卫星发射的感情已经融入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但过去,由于体制的原因,航天给这座城市的商业机会并不多。

  今天,“嫦娥一号”发射现场的开放,大批观光客的到来,给这座平时寂静的小城带来了热闹和商机。城里大大小小的酒店的客房在一个月之前就被预订一空。连青港坝发射现场附近的彝族山村里,也每家每户在庭院里摆起小摊,向远道而来的外来者销售起当地特色的烤肉和薯片。

  “这也是中国卫星发射观摩商业化的第一步。”有着20多年航天系统工作经验,北京天泰雷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富斌说,这其中的深意是中国航天业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基本成熟。

  富斌有着20多年的航天系统工作经历,曾担任参与“神舟”载人飞船项目的专家组助理,亲历了“神舟”飞船项目立项的全过程。他认为,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发射稳定,成功率高,为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条件。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统计,自1994年长征三号系火箭首次发射至今共发射14次,成功率是百分之百。10月24日,长征三号再添一枚勋章。

  在离开西昌的最后一夜,张川打算在西昌街头散步赏月,跟着“嫦娥一号”遐想梦幻的月空。(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