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是地道的“中华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05:54 浙江日报

  “嫦娥一号”已经飞腾奔月而去,但关于“嫦娥”的话题却远未结束。在位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宿舍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奔月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为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

  25天后“嫦娥”开始工作

  记者:“嫦娥一号”已经发射升空,这一寄托了亿万中国人希冀的探月卫星究竟何时才能到达?“嫦娥一号”在38万公里的遥远奔月旅途中,还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叶培建:25天后,“嫦娥一号”的各种科学仪器将开始工作。

  “嫦娥奔月”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发射成功只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在发射升天后,“嫦娥一号”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的周期为16小时,运行2天,然后加速至一个24小时轨道,运行3天,再加速至一个48小时轨道,运行2天,这7天被称为调相轨道运行。

  此后,探测卫星再一次加速,开始“奔向”月球,这大约需要5天时间。在快要到达月球时,还需要制动减速,形象地说就是要“刹车”,依靠

发动机的反向助推减速,这又需要3天时间。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这时候“嫦娥一号”还要调整飞行姿态以及调试各种科学仪器。最终完成整个程序,开始工作是在25天之后。

  “嫦娥一号”是地地道道的“中华牌”

  记者:日本前不久发射了探月卫星“月亮女神”,与“月亮女神”相比,“嫦娥一号”与其有何异同之处?

  叶培建:“嫦娥一号”与“月亮女神”在发射方式和探月目的上差不多,这说明科学有其规律性。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嫦娥一号”完全是依靠自主创新研制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华牌”,许多设备都是第一次用在月球探测上,几乎所有部件都是自主制造的。在轨道设计、制导与导航、热控技术、

能源技术、测控技术等方面都用上了自主创新的最新技术。

  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

  以前我国发射的卫星,都是绕地球转的卫星,卫星在空中要绕地球转,必须找到地球在哪里。因为地球表面有二氧化碳,存在红外线,利用红外敏感器,就很容易感应到地球在哪里。但月亮上没有红外线,再用红外敏感器,卫星就根本不知道月亮在哪个方位,不过月球上有紫外线,于是,科学家通过几年研究,研制出了紫外敏感器。

  “38万公里外的卫星就跟在我眼前一样”

  记者:卫星升空后,如何才能对其发出指令,按照预想让其执行任务?

  叶培建:卫星的控制方式一般分为程控和遥控两种。不过“嫦娥一号”还有第三种控制方式,一旦出现原来的程序或者指令不适应新的情况时,可以命令卫星发回原来的程序,在地面修改后再发回去。

  举例说,譬如原来准备明天早上5点起床、6点吃饭、8点出发,现在发现8点出发来不及了,要10点钟才能走,我们就可以把原来的程序撤回来,改成新的程序,再发回去让其执行。

  在我看来,38万公里外的卫星就跟在我眼前一样,因为依靠无线电波的传输,卫星表面的温度、卫星的姿态、电源电压等指标我一清二楚。

  (本报西昌10月24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