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康迈进要突破的几个关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10:54 观察与思考

  能不能实现新小康,观察记者与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识是一致的,即要看三个方面能否突破:一是中国社会能否保障继续走全民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改革开放?二是能否保障小康所必须具备的又好又快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经济发展后能不能保障社会的民主和正义,分配的公平合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人民新期待的回应,对国内外形势的适应,也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新小康”不仅仅意味着对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意味着对于建立小康社会的一些相关问题必须有新的重大突破。

  观察记者注意到,十七大报告多次着重提到要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报告说出了这么一层意思,即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才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

  观察记者意识到,这实际上回答了在十七大召开前,部分极左人士所提出的为了全民富有而建议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小康社会”的提法。

  毫无疑问,上世纪能够实现小康,改革开放的力量是功不可没的。同样,今天要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小康社会目标,仍然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这就回答了第一个必须突破的问题,也就是观念问题、旗帜问题、道路问题。

  第二个突破,观察记者认为,就是能否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即能否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不能光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达到人均GDP,而忘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好”。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小康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小康,以那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小康。

  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报告描述的很清楚,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

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突破:把中国从一个“世界加工厂”变成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式的突破;对新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方面的突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小康了才能称得上全民小康;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这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同时也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样的要求,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能否在这方面突破也是关键……

  第三个突破,是经济发展了以后究竟实现怎样的小康社会的问题。即能否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社会系列命题的指导思想的问题。

  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五项新要求之一,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观察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勾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等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有了新的更高的期待。十七大报告紧扣社会脉搏,顺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小康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观察记者认为,能否体现分配公平、遏制贫富差距,也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方面,是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突破的关键一点。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论述,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两个层次上,提出了很多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思路和政策要点、着力点。其根本是重在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另一个精髓是,把收入分配从直接的物质收入领域,扩展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特殊人群的救助,如养老保障,基本

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制度,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农村各种医疗、低保等,达到全民共享。 促进就业和创业、就业公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党内外专家指出,十七大报告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理念的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

  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并无争议。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地厅级官员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回答“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时,“居民收入差距”成首选;在回答“我国当前必须注意的主要风险”时,“贫富悬殊”居榜首。

  不能不重视的是,初次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要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主要途径就是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就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而且,这样可以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随着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升级,低收入者拥有的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在收入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把分配公平引入更多方面、遏制贫富差距,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观察记者认为能否突破以上几点,是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