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出版界的潜规则:监守自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06:05 四川新闻网 (来源:成都商报)
中国作家富豪榜 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 于丹1060万换算示例 出版界潜规则:监守自盗 出版界看上去繁荣无比,但记者在一个多月的采访期间却发现:这只是表象而已。 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出版社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制。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披露,由于改革触及出版体制和出版行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相关利益获得者的抵制,出版业改革一度停滞。 据有关人士介绍,改革的艰难曲折也导致了出版管理体制的混乱局面,有些出版社已经改制,却面临生存压力;有些正在经历改制过程中的阵痛,但找不到前进方向;少数仍然坚守事业单位的性质,依旧按老一套的方式运作。而被喻为民间出版力量的文化公司又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管理,于是,不统一、不规范,缺乏标准,各自为政,就成为当下出版界的标签。 面对民营书商的市场嗅觉和非一般的出书速度,作为企业的传统出版社,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维护、加强自身影响力和扩大品牌效益,同时尽可能多的获得市场份额。 传统出版社靠两种类型获利,第一是知名作者,第二是大量的投稿。然而名家很少能一年一部长篇,更多的是数年磨一剑。而读者投来的稿,多数会被编辑退掉。 “要减少市场风险就要做名家,投稿的作者大多没名气,他们稿子出成书缺乏市场前景很可能赔钱。”曾是重庆出版社编辑,现为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资深编辑的李江华说。 不赚钱甚至赔钱的作品,民营书商不会出,出版社同样敬而远之。 “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如果出版社老是处在低端,出不了赚钱的书,各地的经销商就会拖欠书款,时间一长,出版社可能连正常的开支都无法应付。”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脚印说,“所以,有了畅销书长销书,才能拿捏到经销商,维持正常运转。” 但是,能出畅销书或者拿到热门书稿的出版社毕竟只是很少一部分,其他没有热门图书的出版社怎么办?为了生存,有些只能硬着头皮增加图书品种,以此获取微薄利润;有的为了追求短期市场效益,盲目跟风畅销书,生产出大量流水线产品,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少数急功近利的出版社,基本上是以买卖书号为生。 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施袁喜向记者透露,隐瞒印次和印数已经成为当下出版业的“潜规则”:一种是注水,将印数夸大,吸引读者注意力,造成舆论高潮,由于趋众心理,面对两本同类型书,读者多半会选择印数多的;一种是印数缩水,这是为了少付作者版税或少交税。于是,超出印数的“黑书”除去低廉的成本外,便都成了出版者的利润。 “出版社隐瞒印次和印量,多出来的书说白了就是‘黑书’,属于‘盗版’,圈内也称之为‘自盗版’。一般来说,作者基本无法证实出版单位到底卖了多少自己的书。因此,某些出版社才敢肆无忌惮地虚报印量。甚至有的出版社要求与作者签订‘以实际销售数结算版税’的霸王条款。与印数相比,实际销量是无从了解的。”施袁喜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发现,不少畅销书重印本的封面和书脊与第1版第1次印刷在字体和设计上均有改动,而且里面的部分文字及内容错误已经改正,但是,在重印书的版权页上标明的仍是第1次印刷的册数——这也是很多纯文学作家不愿意写畅销书的原因。 按相关规定,每印刷一次以及加印都必须进行累计,并反映在版权页的印次印数上。 一位获过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告诉记者,很多出版社不能遵守商业规则,缺乏诚信,书卖了10万册,但版权页上只标3万册,由于没有证据不好说什么,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腆着脸写个走市场的东西,卖得好也拿不到多少钱,与其这样,我还不如老老实实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他说这话时,眼光显得很无奈。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作家意识到这一点。童话大王郑渊洁(blog)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就表示,自己选择出版社,首要是看其诚信度,也就是不对作者隐瞒印数。他说,“很多年前,南方一家少儿出版社在出版我的书时,向我隐瞒印数达数十万册之多。” 国内出版界的这些隐疾,或许在体制完善和真正的诚信建立后,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相对中国,在出版业发达的美国,畅销书常常行销全球,动辄上百万册乃至几千万册,有些作家系列作品销售总量达到上亿册。但“出版社对于作者是诚信的,版税半年一结,卖出多少就是多少,根本不会隐瞒印数。”施袁喜说,中国出版界与国际接轨,还有段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部分作品在畅销的同时,还带动了电影、玩具、时尚用品等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并支撑起强大的国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所向披靡。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球已卖出了3亿多册,成为继《圣经》之后西方世界最普及的图书。由书改编的电影票房总收入超过20亿美元,DVD发行也超过了10亿美元。据一项粗略统计,由《哈利·波特》带动的相关产业,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 “以后我们做书,作品只是起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说,在书业方面,尽量控制品种,多出精品,提高印量,将一本书做成一个产业,才是未来几年发展的主导方向。“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要很多因素的组合,不是每个出版社和每本书都能做到。” 可以想见的是,对沙漠舟来说,他未来几年发展的主导方向,极有可能是穿梭于各个书店之间。2007年国庆节那天,因为缺乏相关证件,常常连出版社的大门都无法进入的沙漠舟给记者打来报喜电话,可能是手机信号不好,也可能是北京风大,他的声音断断续续,像是从千里之外飘过来。他笑着说,一个书商终于答应出版《亲爱的苦难》了,但前提是不付稿酬,“书出来后,书商会给我3600本书,到时我送你一本,剩下的,我自己想办法卖……” (《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黄一琨和《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徐涛对本文亦有帮助,在此致谢)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