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京:火车渡江改变的城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14:43 三联生活周刊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上任之初,南京在他眼里还是一片凋敝:“民生萧索,城市空旷,毫无振兴之机。市区内仅有1/3地带居有民户,2/3仍是空旷荒邈,蒿莱弥望。” 张之洞开出的药方是铁路——南京是他雄心勃勃的“沪宁铁路”计划的重要节点:“此地乃东南都会,长江门庭,岂可任其颓废贫耗,不加振作。铁路一通,则商贾云集,民物繁滋,三年必然改观,十年可臻富庶。”1908年,沪宁铁路贯通至南京,这也促使另一条铁路改道——原计划沿传统的运河水路的“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从徐州拐弯至浦口,以方便与沪宁线对接。1911年,京沪线终于在南京交汇——只是,长江的天然屏障要下车坐轮渡过去。1933年,这唯一的断点通过铁路轮渡弥合,但这段移动的火车在长江上需运行两小时。直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通车,铁路才摆脱了长江的束缚,长江边的浦口、下关车站成了铁路历史纪念碑。 如今因京沪高铁上马,新的铁路大桥要开工,而号称“亚洲第一大站”的南京南站也被选定在南京城南,那里还是一片空旷的新区。车站尚未动工,若干条地铁、公交线就随之跟进,地产商和投资客的热钱疯狂流入。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下关、浦口、玄武湖,在火车一次次渡江方式的寻找中,铁路的磁石效应被带到南京各个区域,城市兴衰也随之更迭。 记者◎贾冬婷 摄影◎蔡小川 下关站 下关火车站——如今的南京西站被一排梧桐树挡在后面,到了眼前也很难发现。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客运段老职工何厚群将此归结为“树太高,楼太矮,民国建筑又不能随便动”,他指着灰暗三层小楼上那块突兀的明黄色标识牌给记者看,“这牌子不断加高,又换了最显眼的颜色,加了霓虹灯,要不然更找不到”。其实这些已经不太重要,这座车站的客运功能已经大大衰减,候车厅里旅客寥寥。 “如果这车站是一个人,那他已经走过了青年、中年,现在是老年了。”快要退休的何厚群不无落寞地看着他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他摊开车站的站台票纪念册给记者看,一共7张,上面描绘的车站样貌也换了7次。第一张是1908年,车站初建,命名为南京车站。这最早的南京站按当时统一规格“一等站屋”设计,大小平房18间,包括大厅、票房、站长房、邮政房、货物经理人房等设施。候车室仅有两小间,木结构房屋,屋顶铺盖瓦楞白铁皮。同年7月,这里迎来第一列从上海开过来的火车。 为何将最早的南京站选在这里?因下关老江口是长江码头所在,传统水运便利。1899年5月1日,清政府宣布金陵关开关,于下关设商埠局,划定仪风门外,惠民河山以西沿五华里出,为中外商行设栈房、建码头之地。从此,下关就成了土洋杂处、车水马龙之地,号称“南京大外滩”——铁路的通达更加强了这一趋势。 此前,往来客商都要在下关乘小船,沿秦淮河到汉西门一带上岸,然后换乘轿子或骑驴进城,直到1895年惠民河上造了一座桥。1907年,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眼看铁路将要通车,港口停靠的轮船又越来越多,于是用50万两银子从下关江边到城里白下路修了条铁路,南京人称之为“小铁路”。沪宁铁路通车两年后,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会址就设在这条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博览产品得以通过铁路运到南京,再通过小铁路运到会址——这是源源不断的商品在沪宁铁路线上流动的一个标志。这一时期,南京、上海之间,农民们“打破其固守乡土之故习”,多“群集都市,成为产业工人、商铺店员或劳动后备军”。 正如站台票上的画面变换,下关站的几次改建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沪宁线”改成“京沪线”,客货运量大增,原有车站已不适应作为国都门户的形象。国民政府于1930年决定重建为三层建筑,并改名为“南京下关车站”。1947年国民党迁回南京后,又对这一经历了战乱损毁的车站兴工扩建,由建筑师杨廷宝设计,扩建部分围住原车站呈U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当时可称全国之冠。1949年国民党败逃时,在南京车站埋放炸药引爆,车站中央部分被毁,仅存四方形钢筋水泥躯壳。 何厚群1969年来到这个车站,那时南京长江大桥刚刚建成通车,大部分火车客流已经不需要经过这里了,下关站的黄金时期过去了。从那时至今,他眼中的下关车站基本没再改变过,从外表看基本还是1947的U型大楼样貌,中央部分的候车大厅是建国后在炸毁废墟上重建的。最让何厚群难忘的是90年代末的“民工潮”,那是他所经历的下关站辉煌时期。因为下关站近邻码头,那时候,每天都有从码头下来的上千民工要从南京坐火车南下,他们的目的地是广州、上海、福建。为防民工客源被南京站抢走,何厚群他们天天拿个牌子去喊人,从码头开始,一路喊到下关站。 然而好景不长,民工潮退却后,下关站的客流量越来越少。何厚群说,比如“D字头”都走南京站,不走下关,因为这里的站台高度不够。而既然客流量不大,加高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而根据政府规划,下关车站最终会停止运行,老建筑的理想出路是改建为铁路博物馆,停放些旧机车之类。但他最近听说,浦口火车站也有类似想法,而那里的保留建筑历史更悠久。 在下关区政府将火车站改为博物馆的规划蓝图中,整个滨江地块被期待成为一条滨江景观带,包括码头、古商埠、老车站。长江客运站就在下关火车站旁边100米远处。这栋刚建了没几年的建筑像一艘巨大的船。何厚群说,刚一建好,就没怎么用过,因为船速太慢了,坐船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下关码头的主要功能是货运,作为粮油、米面、水产品的集散地。而商埠街、大马路几乎只剩了名头,当年城堡式的邮务大楼、航运大厦、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庆华鞋帽洋货庄等水泥雕花的西式建筑几乎无迹可寻。 “火车经过的地方曾是最富的地方,现在火车走了,这里就成了最穷的地方。”何厚群说。他带记者走到附近的东炮台街上,这里随处可见列车段、公路段、火电站、供电站、供水公司、铁路轮渡所、铁路党校等,街道里面住着的也都是铁路职工、搬运工、商贩等靠铁路吃饭的人。对他们来说,小巷里废弃的铁轨已经见怪不怪,火车轰鸣的声音也早已影响不到正常生活。但开发商几次想要进入,一看到路面上纵横交错的铁轨,又摇摇头走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