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析中部两大城市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10:19 新华网
中部两大城市集群,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试验价值 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集群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现有实践及未来走向,对中部地区乃至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很强的试验意义。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占湖南的29.7%,人口占湖南的39.3%,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武汉城市圈总面积占湖北的31.1%,人口占湖北的51.2%,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两者都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群,是中西部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区域,比较这两大城市集群的优势及待解难题,对于中部崛起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战略支点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中作用至关重要。 比较优势明显 比较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其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比较优势。 首先是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两大城市圈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处于我国东西和南北的结合部和我国“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汇处。隔江相望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组成的长江中游大经济区,东承“长三角”,南连“珠三角”,北接“京津冀”,西启“成渝”,具有独特的综合区位优势,是我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和桥梁,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铁路、水运、公路、空运优势均十分明显,是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 其次是显著的综合实力和较强的增长潜力。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是湖南湖北两省各自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聚散功能强劲,综合实力显著。从2007年1~9月的统计指标来看,武汉城市圈GDP占湖北的63.66%,其他指标也基本占到了50%以上,而长株潭城市群仅长沙、株洲、湘潭三市GDP已占全省的39.22%,其他指标也基本超过或者接近40%。 从增长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作为特大中心城市继续领先增长,GDP增长率达到15.6%,而整个城市圈预计略好于去年,超过14%。长株潭城市群2006年GDP同比增长超过14%;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5.4%。 武汉城市圈具有强市弱圈的明显特征,周围卫星城市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而长株潭城市群中第一层次长沙与第二层次株洲、湘潭之间差距相对较小。 三是密集的科教和智力资源。武汉城市圈有科研院所59所,在校大学生92万人,在全国位居第二;拥有院士48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际级生产力研究中心3个,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遗传学家卢光琇、“新材料专家”黄伯云等世界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达45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四是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武钢、湘钢为我国中部和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生产企业,中国石化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将使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和产品供应中心,两者构成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地,并日渐成为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而长株潭具有步行机器人,“蜂王”飞行器,智能工具机,“银河”I、Ⅱ型巨型高速电子计算机和国产飞机刹车片等众多中国第一。 “两湖熟,天下足”。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料生产区域之一,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粮食、烟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中心。长株潭的文化产业、武汉的动漫创意产业在中部独树一帜,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五是市场发达,具有推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基础。武汉、长沙市均为我国的商务重镇,长株潭城市群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9家;武汉城市圈不仅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9家,还拥有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和综合商品交易市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