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国国家档案馆: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22:23 现代快报
美国国家档案馆铁证如山——— 关注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多 沉重的历史,躺在一个个盒子里 美国国家档案馆总部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市中心,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基本只留有些家谱、族谱,供前来“寻根”的人们查询。规模庞大的新馆位于首都东北部的马里兰,每天从市区的总部有免费的班车开往新馆。 在经过严格的安检后,记者上楼见到了事先预约的研究员艾瑞克(Eric Van Slander)。尽管第二天就是“感恩节”,很多美国人都已归心似箭准备享受假期,但艾瑞克却热情地安慰记者“不必着急,安心查询”。不过,当记者递给他一长串要找的内容时,他却露出一丝难色———不为别的,而是因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馆藏资料实在太多了!光是找到这些目录,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艾瑞克略作思考,然后果断地对记者说:“跟我来!” 原来,通常情况下记者应该提供好准确的档案编号与存放位置,再由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到存放库提取。而艾瑞克为了方便记者查询,直接将记者领进了档案存放库!装有智能识别系统的大门缓缓敞开,眼前的一切在记者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在这个足有两三千平方米的仓库内,一排排铁架分列两旁,中间留出一个窄窄的走道;每个铁架上面又隔出了好多行,每一行都密密麻麻放满了一只只“盒子”。显然,每个盒子内无疑都是一段曾经发生的历史。 “像这样的仓库我们有35个。”艾瑞克一边介绍,一边仔细查看着每一列档案旁标注的内容提示。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和日本战争罪行进行了大规模搜集研究,并分门别类保存在国家档案馆。 突然间,艾瑞克在标有“RG238”字样的铁架旁停住了脚步,“就是这里了!”顺着他的手势,记者看到从这列开始的一连串铁架上都贴有同样的标注“NA-TIONAL ARCHIVES COLLECTION OF WORLD WAR Ⅱ WAR CRIMES RECORDS”(国家档案馆二战战争罪行记录档案)。“关于中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档案主要就存放在这里。”然而,每一列铁架上的盒子还有几千个,这么多列,查询起某一个具体档案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艾瑞克不愧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他根据记者提供的一些关键词和日期,很快找到了一系列相关的档案! 梅汝璈的中英文签名最抢眼 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中,藏有大量的军事和外交报告,其中有不少是美国截获并破译的日本外交部信息(前文所提的广田弘毅密电就是一例),仅这部分的电文就达一万多页!另外还有当时留在南京的美国人给国内亲戚朋友的来信,战略服务处的记录和抄本,审问战俘的笔录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全套审判资料等。 经过沙里淘金般的寻找,记者查到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全套审判资料。当印有10个国家的大法官亲笔签名(印度法官签名空缺)、表示将“秉公执法”的声明呈现在眼前时,61年前那段跨越国际的正义与罪恶的较量一下子跳出了一只只“盒子”,生动地一一再现。在这张已经发黄的“声明”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大法官梅汝璈的签名。他用的是中英文两个名字,“梅汝璈”三个方块字在英文字母中尤为显眼。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设立于东京,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荷兰、中国、澳洲、新西兰、加拿大、印度和菲律宾等11个胜利的同盟国共同任命法官。审判于1946年5月3日开始,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这次审判共开庭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3页。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准备和发动对中国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在审判过程中,每一位证人、每一件证据都成为历史的永久见证。但遗憾的是时间所限,记者无法把它一一看完。 截获“广田电报” 当记者想进一步查找广田弘毅的电报时,艾瑞克拿出一张纸要记者写中文给他看。记者才写下“广田”两个字,他就连声说“明白了”。并不懂中文的艾瑞克,对“广田”、“东条英机”等中文字眼却非常熟悉,可见在国档馆的资料中,与此相关的档案何其之多,又何等重要! “广田电报”在1938年1月17日被美国截获后,破译并译成了英文。1994年9月解密后,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开并在学术界引发轰动。 这份电报起初被部分学者认为陈述的是广田弘毅本人的观点。不过,1998年美国华裔学者、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杨大庆在考证后发现,“广田电报”中所描述的直接见证人应该是《曼彻斯特卫报》特约记者田伯烈,而电文的内容则是他所写的一则消息。当然,且不论其中的见证人究竟是广田本人抑或田伯烈,由广田签发的这份电报其内容本身,已经构成重要史料的一部分。当时作为日本外相的广田弘毅,将田伯烈的这份“特别消息”报道,亲自签发至日本驻欧美各使领馆,说明日军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暴行,日本政府当时已完全知晓。 面对这样的真相,当今的日本右翼势力很难从根本上推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关注的人多了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究竟还蕴藏着多少历史真相?上世纪90年代中期,20多岁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来到了美国国家档案馆查询南京大屠杀史料。资深档案研究员约翰·泰勒(John Talora)对她说:“你是第一个系统研究这批资料的人。” 十多年过去,物是人非,曾经的合作伙伴与好友已是阴阳相隔。张纯如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而约翰·泰勒也已80多岁高龄,平常已经很少来档案馆,最多的时候一周来两次。本以为当天的采访无缘相见,不料艾瑞克却告知意外之喜:“约翰·泰勒今天就在馆里!” 这真是一位可敬可佩的老人!虽然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却依旧记忆清晰、思维敏捷,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放着繁杂的研究资料,仿佛他的生命无法与心爱的档案研究割舍。 从1945年开始,约翰·泰勒已经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工作了62年!是一致公认的“国宝级”人物,几乎每一类档案的保管、使用和研究都在他脑中储存着;几乎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历史学家他能说出名字。也正是从近20年开始,约翰·泰勒明显感觉到了馆藏南京大屠杀档案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从张纯如开始,这种关注度是来自全世界的。”除了美国,还有来自其他西方国家的、中国的、日本的学者,都曾经陆陆续续来过这里查询和研究这批档案。 就在去年,美国国家档案馆还留下了两位来自南京的年轻学者张生、杨夏鸣的身影。从去年的9月20日到10月22日,他们在这里“泡”了一个月,天天与枯燥的档案为伴,收获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带回国的档案、史料足足拷贝了5个G容量。 在记者赴美前,杨夏鸣教授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时他还特别委托代问约翰·泰勒好。当记者向老人转达他的问候时,泰勒非常高兴,“我很记得这两位中国来的勤奋的年轻人!”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