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完全了律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11:53 南方人物周刊

  王书亚

  关于陪审团题材,电影史上有3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口碑最好的是美国导演悉尼?卢曼特的《12怒汉》,195 7年的柏林金熊奖。这一部对英美法系的英雄主义式的刻画,也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群戏之一。12个陪审员,几乎所有镜头 都在封闭狭小的房间内,充满舞台剧的张力。11人都认为被告罪名成立,亨利?方达却力挽狂澜,一一说服了整个陪审团。 另一部不太为人所知,是法国导演安德烈?卡耶特的《裁判终结》,1950年的威尼斯金狮奖。法国二战后不久,开始采纳 英美的陪审团制。影片以一个死刑案件,展现了这一司法改革的波澜。

  我排第三的,是今年在威尼斯输给《色?戒》的这部《12怒汉》的翻拍版。翻拍而成经典,本身就很经典。俄罗斯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的《毒太阳》曾是我最爱的影片之一。论表演,这部片子的群戏绝不亚于50年前的卢曼特。论 节奏把握,起承转合,也分毫不差。但论导演的终极关怀与制度反思,却显然高出了卢曼特。卢曼特的格局,再好都是一部法 庭戏,令人叹服的是丝丝入扣的证据和细节,在推理的激情下,现出法律的公义。但米哈尔科夫拍的,不是一部法律片。说得 拗口点,他拍的是法律哲学与神学片。或者换个说法,米哈尔科夫变成了第二个基耶斯洛夫斯基。我脑子里的电影硬盘上,第 一个友情链接,就是基氏的《十诫》和《红白蓝》。

  一个车臣孤儿,被指控谋杀了收养他的俄罗斯军官。他俄语很差,拒绝在法庭上发言。有两个目击证人说看到了他的 样子。12位陪审员因法院装修——就和我们一样,整个社会都在装修,被收走手机,带到附近学校的一间体育室。大家漫不 经心,等着举手表决,回家吃饭的吃饭、约会的约会。但当11人同意被告有罪时,最后一个忽然说,“因为你们都同意,所 以我不同意。”

  就这一句话,整部电影从此离开了卢曼特的世界。这个家伙说,不能这么简单,我一旦同意,他就永远呆在监狱里出 不来了。“永远。”他说,你们仔细想想这个词的意思。接着他又讲故事,又说比喻。故事关于他自己。当年婚姻失败,他开 始酗酒,从早到晚,喝得连死都不怕了。但他说,“有一天我坐火车,醉醺醺、臭烘烘地在一群人中,看见对面坐着一个女人 ,领着一个5岁左右的小姑娘,小姑娘问妈妈,对面那个男人是不是疯了,我听见女人说,他没有疯,他只是非常非常难过。 ”他接着说,后来我和这个女人结了婚。现在我们的儿子4岁了。我本该死在阴沟里,但这个女人,她给了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

  一个人冷冰冰地说,你的故事很感人,但现在我们谈的是一个杀人犯。

  于是他又说了一个比喻,你有没有买过西瓜?老板说又甜又脆,但你不能先切开,买回去发现不对,最多把它扔了。 但我们谈的不是杀人,我们谈的是判决。

  这个比喻至少对我很有用。因为这辈子买了几百个西瓜了,每回不想买切开的,都觉得很头疼。如果有人这辈子判了 几百个人死刑,那他一定比我头疼多了。

  这位异议分子说,我们再来一次秘密投票,如果你们11人仍都赞同,我就放弃了。我试着说服自己,原谅将对那个 孩子所做的一切。结果第二轮投票,有人悄悄改变了意见。1:11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米哈尔科夫的精彩就在这里。他让每个陪审员都在辩论中说出自己的故事。关于俄罗斯与车臣的伤口,关于生命与时 代变迁的紧张。他们一次次地接近了车臣孤儿的世界,也更接近了他们身处的时代,和自己的忧伤。

  导演带着强烈的俄罗斯精神,也就是东正教的精神,来看待一个动荡与重建时代中的审判权。人凭什么审判人?法律 凭什么宣判一个人在今生不可改变的结局?“永远”,这个词沉重得叫很多人不愿去想,但却成为那些从普通人中抽签出来的 陪审员,必须去担当的角色。就是以“永远”的名义,给一个人的肉体盖棺定论。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经过一天一夜,最后反过来,剩下一个人赞同。剧情再次陡转,他说,我一直知道这个孩子是无辜的。但他呆在监狱 中显然比在外面更安全,也活得更长。如果我们把他送回外面,我们就在道德上有责任帮助他。这话把大家吓坏了,纷纷说自 己很忙。有人气愤地说,我们决定后,剩下的就是政府的事。关我们什么事呢。

  是啊,在制度的层面上或许不关;但在道德上,当一种制度把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个人的结局联系起来时,这个责任 并不是可以全推给制度的。一个对自己审判的对象没有爱的人,却坐在审判者的位子上,这本身能否称之为犯罪呢?

  我把12世纪的教会法思想家格兰西的话,当作对这部电影的回答。格兰西是“罗马法复兴”时代的先驱。基督曾说 ,“爱神和爱人”是一切诫命的总纲。格兰西以此来确定他对法律的理解。他说,“没有爱,信仰和正义都不能存在。”惟有 爱,可以在公义和仁慈之间达到统一。就如《圣经》所说,“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俗常的看法,都把 公义和爱对立起来。但格兰西的《圣经》法学观,给了世人一个极有启发的定义。他说,从爱来解释正义,“凡对灵魂的关切 和拯救而言是必须的和有益的,在法律上就一定是正义的。”

  最后,那位最初的异议者离开体育室前,一只鸟停在东正教著名的黑圣母画像前,他拿起来亲吻。对着小鸟,也对着 俄罗斯说,“你想留下就留下,想飞走就飞走吧,你有自由,没有人可以替你选择。”

  米哈尔科夫的片末词,再次以信仰之光来审视现代的法律观。银幕上这样写着,“律法是一个开始,但当那更高的、 慈爱的律法被抛弃之后,我们要怎么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