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连载一进入美国的金融金字塔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17:42 青年参考
作者卢菁 神秘的美联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机构,能够到这里供职历来被视为荣誉。《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一书的作者、 美籍华人卢菁女士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3年获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多伦多任教,1998 年起加盟美联储专司银行监管业务,在此后三年中亲身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花旗集团并购等重大事件,参与了对各大银行的 监督检查工作,从中积累起丰富的实务经验。通过本书,读者可一窥美联储内部运作机制的奥秘。 ——编者 1.大楼底下有价值900亿美元金砖 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执行着维护美国经济的重要使命。除了举世瞩目的货币利率调节政策外,同 样重要却不如前者光彩耀人的,是它监督管理银行的经营运作和提供维持金融机构间支付清算的两大职能。 美联储总部设在华盛顿,在全国划分成12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 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独立性非常强,称自己为独立的银行,而非美联储分行或分部。总部的职责是操作国家的货币和 信贷,以维持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而其他两项职能——银行监管和支付清算则下放到各个储备区,由它们独立管理。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纽约联储)是美联储系统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储备银行。它坐落在曼哈顿下城金融区,同 纽约证券交易所、华尔街仅百步之遥;世界金融中心建筑群、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群也都在10分钟路程之内;摩根、大通、高 盛财团、德意志财团、纽约商品交易所等大楼也都云集左右。俨然身处金融活动中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有趣的是,纽约联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存库。在它主楼的地下储存有价值900亿美元的金砖,它们并非美国 政府或机构所有,而属于外国政府、中央银行或其他组织机构。纽约联储只是提供无偿托管。这些金砖绝大部分是二战时从欧 洲运来的,为了躲避战乱,而到美国这个世外桃源寻找栖身之地。这个黄金储存库对外开放,大众可以免费进入参观。好莱坞 电影《虎胆龙威3》讲的就是一帮匪徒跑到纽约来抢劫这个金库的故事。 除了这个黄金库,纽约联储还有一个博物馆,可供游客免费参观,或者作为学生研究课题的资料来源。当然,还有形 形色色的纪念品可供购买。 2.风险评估工作让我着迷 华尔街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诸如衍生证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都多多少少涉及数理知识,有时甚至相当深奥。针对 这种产品的风险管理也相应地数理化、统计化,依赖模型来模拟实际情况。 而我去应聘的正是纽约联储咨询和技术服务分部(ATS)下属的风险评估组,专门从事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估 和审查。我早就听说过,这个组聚集了纽约联储银行监管队伍中对新潮产品最熟悉,数理统计知识最扎实的检查员。他们喜欢 自称“特别行动队”,以表明自己的特殊性和优越性。 我的简历就在这种背景下被递到了他们面前。万事俱备,只欠面谈。接下来的事情便出奇地简单。风险评估组的主管 Kevin安排我进行第一轮面谈,主要是向我介绍银行监管的工作性质和内容,问我是否对其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自 然会说“很感兴趣”。的确,我是一张白纸,需要填空,而风险管理又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起跑点,兴许以后可以画出一幅美妙 的事业画卷。再则,美联储很神秘、很独特,令人无限憧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何不去经历经历,见识见识! 在面谈中,Kevin说的话比我说的要多,据说这就是面谈容易程度的风向标。一般公司面谈,都是考核性质的, 考官问问题,应征者回答,不能说多,不能说少,更不能说错。招聘方本着“假设你有罪,而你要证明自己无辜”的原则,都 要派上几拨人员对应征者狂轰滥炸,看他如何招架,只要你露出蛛丝马迹,便前功尽弃。只有知道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者 ,才能披荆斩棘最后脱颖而出。所以,Kevin说的比我多,证明他不是在考我,而只是想了解我,有个沟通。 之后,Kevin安排我去见研究部的一个经济学家,我想Kevin是想让他来好好考考我的真实功底。我同他解 释我做过的研究课题及我的志向,不用多费口舌,他便清楚了我的底细。接下来,我们花很多时间谈别的事。到最后,也是他 说的话比我说的要多。 3.当上年薪6.5万美元的银行检查员 两周后的第二轮面谈晋级到高一层领导班子:分部主任ChristineCumming和风险评估组的前任主管 Brian。我同Brian先谈。但他也没有考我,倒是先提了一个要求让我觉得很诧异:“希望你在纽约联储起码待够两 年。”因为我有个适应工作的过程,他们也有培训我的职责,他不希望我“风华正茂”的时候,便立马跳槽,另谋高就。我也 老老实实地说:“我觉得很惊讶,这个要求对我来说算不了什么。我是从学校出来的,教授们在学校里一呆就是好几年,甚至 一辈子。” 等Christine进来的时候,只见她满面春风,看来是得到Brian的OK了。她看起来有40岁出头,梳 着简单的金黄色短发,穿着毛衣长裙而非西装革履。她说话声音不高,但语气坚定铿锵,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我本以为她会是 那种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人物,所以一度心里发怵、生怕会在她咄咄逼人的架势下兵败如山倒。岂料礼节性招呼打过之后, 她给我的印象是异常和蔼可亲,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让人容易放松戒备。她倒是测试了我不少对市场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 知识,我也是有备而来,毫不含糊地做了恰当的回答。 等到第三轮面谈的时候,对象已经是人力资源部官员了。这说明前面两个关卡已过,他们准备给我工作意向书,接下 来就是些事务性的程序操作了。 美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一般属于后勤部门,负责人员协调和统筹安排,但对人事没有决策权。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 前一个职位的工资是多少。一般来说,换一个工作,工资有20%~30%的增长就算相当不错了,会让新雇员高兴好一阵子 。除了工资外,人力资源部门还让你填一大堆表格,包括学历、工作经历、有无犯罪记录和非法活动等等。这种背景核实一般 都旷日持久,要持续一两个月。经过这样一番清查,想必美联储的工作人员都历史清白,即便无功,但也无过。 工作意向书几天后就寄到了。聘用我担任银行检查员,年薪6.5万美元。纽约联储没有奖金之类额外收入,但有很 好的福利、医疗保险、养老金制度;有非常受人欢迎的“弹性星期五”制度,即平时每天多干一小时,每两周的一个星期五便 可不用上班;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四周休假,几天的事假和病假,等等。 我马上接受了这份工作,觉得这些规则条例蛮新奇。比如假期,在大学里时间安排上非常灵活。你可以整个暑期、周 末都休息,游山玩水,也可以继续做研究、写文章、算程序。而在商业界,工作和闲暇时间泾渭分明,周一至周五专注于工作 ,周末便放松休息,白天上班,晚上下班,脑子就像开关一样,一开一关,张弛有致。总之,我现在就要去适应新的商业运作 模式了。 4.曼哈顿——人才高度浓缩的“聚宝岛” “Welcomeaboard”(欢迎加入),这是纽约联储对我接受他们工作的回应。加入美联储,标志着我正 式完成从学校向商界的转向。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事在人为的真实体验! 从此以后,我便早上背着公文包,从哈得逊河对岸的新泽西公寓,坐两站地铁,来到曼哈顿的纽约联储,开始我每天 的工作。地铁出口站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贸易中心,是曼哈顿的一大交通枢纽,五六条地铁都在这里相聚靠站,地铁出口处并 排有十多座扶手电梯,齐刷刷、轰隆隆,满载着五湖四海精英。这是纽约的一大景点,电视节目经常用此来体现纽约的朝气蓬 勃,所向披靡。身临其境,每每总为这种磅礴壮观的现代文明气势所震撼。 我逐渐体会到,踏上曼哈顿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冲击震撼,其实来源于它的人的威力,人的气势,人的总体素质的不同 寻常。曼哈顿聚集着世界上一流的人才精英,是全世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好战分子”云集荟萃的地方,是自认为有点本 事想到这里来“淘金”发展,一试身手的智力、能力角斗场。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高度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聚宝岛”上,互 相摩擦碰撞,争强好胜,难免不会产生沸腾呼啸的群体效应,难免不会散发弥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独特氛围,让外来人不由自 主地感受到它那独特而奇妙的律动。也难怪有统计显示,外来旅游者在纽约游玩时,发心脏病的概率要高于在其他国际都市。 如果说纽约人因为冲锋陷阵发心脏病的几率高,还情有可原,但外来人心情愉悦地到此一游,还得冒一定生命危险,岂不更说 明曼哈顿的奇妙诡谲,不同寻常?! (::节选自《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