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播客获南周致敬传媒之“年度网络表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10:19 红网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

  ☆罪恶的“黑人”之路

  记者:付振中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2007年5月15日

  致敬理由:“黑砖窑事件”以其黑暗和悲惨,构成了一幕人道悲剧。多年来,尽管有被拐骗者家属的奔走呼号和媒体零星报道,但悲剧却一直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直至河南电视台记者付振中的介入。

  39岁的付振中,用将近一个月时间跨省调查,使“罪恶的黑人之路”露出冰山一角。以“罪恶的黑人之路”命名的系列节目一经播出,即在当地引起震动,其内容经网络传播后,最终演化成舆论“风暴”。

  毫无疑问,付振中的报道是将“黑砖窑事件”昭示于公共舆论的转折点,并促使事件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2007年,付振中和河南电视台的努力,使“记者”这一职业增加了亮色,赢得了尊重。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

  ☆网上惊现“史上最牛钉子户”

  记者:谭人玮 《南方都市报》“网眼”版 2007年3月8日

  致敬理由:一张极其夸张的照片在各网站传播,照片中,被拆迁户的房子在大坑中孤零零“站立”,房子主人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网眼”版编辑敏锐地令“史上最牛钉子户”登陆纸媒,其后,更多媒体赶赴重庆,最终促成事件和平收场。

  无疑,“网眼”的作为是促使“钉子户”事件发生转折的关键一步。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传统媒体介入,网络事件很难进入“解决通道”。“网眼”从其诞生以来,就充当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桥梁,而“网眼”选择新闻多数涉及公众利益,史上最牛钉子户、押钞员枪杀储户前台实名制红钻帝国被拘厦门PX项目陕西华南虎照……在网络深入公众话题、推动公众事件的2007年,“网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向制作者表示敬意。

  提及公众服务,该报的中国水危机系列报道,第一次全面调查中国江河湖海污染现状,尽到了严肃媒体的本分。

  ★致敬之年度评论

  ☆《中共十七大之公众期待》

  作者:胡舒立 《财经》杂志 2007年10月15日

  致敬理由:媒体为民之心声,贵在最恰当的时候发出最恰当的声音,以最大限度影响国家未来。

  中共十七大之前,全国数千份报纸、杂志之中,《财经》是为数寥寥发出“政改”呼吁的媒体之一。文章称政改乃“民意昭昭”,这无疑是将“窗户纸”捅破的言论。可以说,此评论生逢其时。文章引经据典、小心阐述,虽然能读出作者的审慎,但也同样能读出作者的勇气。

  浏览这一年的评论,我们还发现,《南方都市报》评论板块依然保持极高水准,且经常能制造有影响的话题,比如其发表的茅于轼先生的《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即是一例。

  ★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

  ☆《少年杀母事件

  记者:林珊珊、尼克、蒋志高 《南方人物周刊》 2007年12月1日

  致敬理由:一个生活在广州底层的外来少年,为何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本文作者用4个月时间调查少年家庭的生存状态与思维模式,并通过细节呈现出底层生活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残酷、痛苦和内心的荒漠,从而构成读者的“在场”感受,在平淡中震撼人心。从总体质量看,这篇报道亦是劳动时间决定劳动价值的典型样本。

  但报道的瑕疵亦不容回避:正文不交代消息源,只在文后列受访名单,这一做法有实验性质,但不应鼓励;部分章节小说化写法明显,其实,当事实足够强大时,渲染式写作确为画蛇添足,并为严肃新闻作品所不取。

  综合考虑,我们依然认为,这是一篇值得尊重的作品,同时,我们对年轻的第一作者表示敬佩,她是一位实习生,也许,“有野心的年轻”正是新闻事业延展的基石。

  ★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空缺

  空缺理由:本致敬项目,是为鼓励本年度在传播、践行新闻专业精神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而设,今年,我们目力所及,还没有发现适合者。

  ★致敬之年度专栏作者

  ☆长平

  致敬理由:他宛如侠客一般游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中间,他的评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在新闻事件中,他总能在众说纷纭中找出真问题所在,并将之说破,也总能把那些被故意混淆的概念厘清。他的评论距离“正确的废话”更远。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平不仅是懂得评论技巧的人,其评论所体现的深厚人文情怀,亦令人印象深刻。读他的评论,能感到作者对普罗大众的感情、对个体自由的尊重和对普世价值的敬畏。

  长平也许不是一个高产的作者,但他一定是能给读者带来惊喜的人。

  ★致敬之年度国际报道

  ☆《叶利钦》

  记者:陆南、胡贲 《凤凰周刊》 2007年5月15日

  致敬理由:综观叶利钦逝世之后的媒体报道,《凤凰周刊》无疑独具一格。该杂志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三个历史关键时刻的叶利钦,文章虽未加评论,却能让读者看到一个立体而有机的报道对象。

  更值得肯定的是,三篇文章还巧妙地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苏联帝国一夜崩溃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叶利钦炮轰白宫导致的宪政危机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为何出现权贵资本主义。

  翻阅《凤凰周刊》本年度的国际报道,除《叶利钦》外,《朝鲜的接班人》(包括 《朝鲜政权接班人之谜》、《黎明的N种可能》、《朝鲜第一家庭前传》)亦属上乘之作。近两年,该杂志的国际及港澳台报道已成为品牌,在尺度与话题之间,常显拿捏智慧。

  ★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

  ☆达能-娃哈哈股权争夺系列报道

  记者:叶文添、唐清建等 《中国经营报》 2007年4月至12月

  致敬理由:2007年4月,法国达能与娃哈哈集团关于合资公司的股权争夺公开之后,《中国经营报》率先以深入的调查,揭示出“品牌之争”背后,作为娃哈哈创始人的宗庆后与外资控股方达能集团在合资协议和体外公司中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为事件的探讨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在随后报道中,《中国经营报》不断突破表象,并逐渐接近事件的核心,其三个月后发表的《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一文,对事件进行了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调查,通过深层事实的发掘,展示出“达娃之争”背后复杂的时代背景与多元的价值内涵。

  正是由于有《中国经营报》为代表的媒体的深入报道与讨论,才使得“达娃之争”超越了简单的商业范畴,成为中国转型中一个值得反思的案例。

  ★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

  ☆中国话剧百年系列报道

  记者:天蓝、曹雪萍、姜妍、金煜、刘玮、孙琳琳、杨林、柯璐等 《新京报》 2007年4月、5月

  致敬理由:在“中国话剧百年”的报道中,以《新京报》的报道最为宏阔全面,其24版的“中国话剧百年史记”,通过对重要艺术家、名剧和院团的追述,反映了话剧这门舶来艺术的百年中国化历程;“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活动则通过对14名中国话剧功勋人物的“标榜”,实现了该话题的完美收官。在娱乐当道的传媒现实下,《新京报》持之以恒地坚持以大篇幅高规格报道文化新闻,显示了一家报纸的文化品格和人文气度。

  此外,《新京报》在文化硬新闻报道方面亦有出色表现,比如该报记者张弘最早披露了《读书》“换帅”,为其后的大讨论提供了“新闻事实”。

  ★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

  ☆《新闻日日睇》

  广州电视台

  致敬理由:撇开宏大叙事,紧贴肉身,深得民生类新闻节目精髓。尤其精彩的是该节目的“G4出动”板块,以调查加点评的方式,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发声平台。“G4出动”的自我期许是清晰的——不是看客,不是抒情诗人,不是评论家,而是有所作为。正如主持人陈扬所说:“我不代表街坊,我能代表谁?”

  这一点,使《新闻日日睇》赢得了街坊们的信赖,并承受了一档电视节目或许难以承受之重。

  ★致敬之年度网络表现

  ☆新浪播客

  致敬理由:2006年底,新浪领先竞争对手开辟出新浪播客(视频分享),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新闻形式,具有即时、互动、共享、可重复使用的优势,并充分释放和满足了网民表演、沟通、传播的欲望,降低了自媒体的门槛,使基于个人的立体传播变得简单、普遍。

  但我们必须指出,“海量信息”是新浪的特质之一,在新闻、博客等方面都有体现,新浪播客(视频分享)亦是如此。但我们更希望新浪能在商业化之余,更多一些公共追求。从这点看,凤凰新媒体的表现就值得借鉴。

  网络在2007年继续大放异彩,作为专业网站的“色影无忌”亦在我们视野之内。色影无忌的网友为“网民打虎”确定了理性、克制和注重证据的基调,使得这次民间追究真相的行动朝着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这正是近年来多次影响巨大的网络追究行动所缺乏的。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

  ☆腾讯网

  致敬理由:过去一年,腾讯网成长速度令人刮目相看。腾讯新闻则最为突出,仅看流量,腾讯新闻就已稳居各大门户网站之首。无疑,这些成绩与腾讯网所具有的直接推送技术和庞大QQ用户群有关,但这不能掩盖新闻团队的努力与进取:既没放弃“海量”优势,又实现了编辑理念和互联网功能的有机对接。比如,独到的头条选择和要闻处理就已形成鲜明个性,他们现在欠缺的可能只是一个正式“承认”,而在民间,其品牌已被广泛接受。

  除去腾讯网,纸媒中的《SI体育画报》亦进入我们的视野,其职业化而非中国特色化的新闻方法论,是《SI体育画报》的灵魂,国际视野和资源优势则是其潜力之源。

  ★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

  ☆《联合早报》(新加坡)

  致敬理由:这家总部设在新加坡的报纸,其受众主体可能在中国。该报“中国早点”、“中国新闻”、“京城偶记”等栏目,已成为很多中国读者每日的“新闻料理”。

  有人认为,《联合早报》立场过于温和,但温和有两种,一种是无原则,另一种是温和之余,依然能表达基于善意的不同声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联合早报》更多时候属于后者。

  细心的读者还会感到,《联合早报》希望中国好,翻阅其选题就可以看出,报纸凝聚了相当多希望中国进步的作者和读者。

  ★致敬之“他们眼中的中国”

  ☆中共十七大报道

  《纽约时报》 2007年10月

  致敬理由:独家新闻的生产能力,是衡量媒体水准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综观外媒的中共十七大报道,表现最抢眼的无疑是《纽约时报》,其在内容的准确、观察的深度、思考的视角,尤其是对中共新领导集体的产生等方面,作出了令中国同行叹为观止的预判和报道。

  事实上,《纽约时报》对中国的关注从晚清就已开始,战争、洋务、维新、共和、抗争、革命、改革、复兴……以及这些词汇背后的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该报都未放过。

  可以说,百多年来,在中国历史的所有重要时刻,《纽约时报》都未失语,其对中国的独特观察和记录,也是这家报纸享有全球美誉的原因之一,这些观察和记录,也是中国人值得尊重的镜子。来源:南方周末

  (说明:南方周末作品不参与“传媒致敬”)

南方周末年末特刊

2007,常识的力量

    年终致辞:一个国家必须有价值洼地,便于人们走入获利;一个国家也必须有精神高地,便于人们登高眺望。洼地与高地的形成,都有赖于机会平等的体制建设。如果相应的机会被垄断,不曾寻求与权力对接的平常人,就只能望价值高地而兴叹,见精神洼地而沉溺,他就既不会拥有财富,也不能享有精神生活。岁暮天寒,人们在期望,这个国家的一切制度都以普惠于民为依归。
  我们刚刚度过了多么传奇性的一年。常人的悲欢日益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日益成为国家的力量。我们要回望这一年。[全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