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话剧兴亡,我们有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11:22 南方周末
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话剧兴亡,我们有责
  《新京报》:“中国话剧百年史记最大的遗憾还是缺少对现状的解读与介入力度” 图片由金秋提供

  作者:金 秋 新京报记者

  致敬之年度文化报道

  100年前,欧阳予倩、李叔同等在日本演出《黑奴吁天录》,拉开了“话剧”这一舶来艺术形式中国化的序幕。

  4年前我来到新京报,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同样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年冬天,我头一次走进剧场,看的第一部话剧是《商鞅》。从那天开始,我就完全被话剧征服了,她是如此真实可信,让每一个台下的观众都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今年,在中国话剧百年纪念之际,策划制作“中国话剧百年史记”特刊,是新京报向话剧这位老朋友献上的生日礼物。我为能参与制作这件礼物,为自己心仪已久的话剧做点事感到由衷的骄傲。

  尽管话剧辉煌已远去,但媒体不能在100年这个历史结点上缺席,在中国话剧艺术重镇北京,需要有报纸在这一刻挺身而出,为话剧振臂高呼,告诉大众,她曾经的辉煌,她的命运并不是“应该进博物馆”那么凄凉。

  新京报文化团队4年来在李多钰副总编辑的带领下,始终立足“大文化”的概念,以专业视角做有立场的文化报道,成绩有目共睹。就话剧而言,新京报文化团队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北京乃至全国传媒界与戏剧界享有极高声誉。

  话剧兴亡,人人有责,新京报文化团队更是责无旁贷。

  做特刊的想法源于一年前。新京报制作中国电影百年系列报道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用特刊报道和落地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向中国话剧百年致敬成为整个文化团队的共识。“大幕拉开是真的”,北京人艺的名言是对话剧精神精准的概括。现状堪忧也是不争的事实。百年之际,用报纸的责任心和影响力,是当头棒喝,还是积极鼓励,是个问题。就像特刊总顾问田本相老师所说,“话剧是需要一点精神的”,需要创作精神、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何让这些精神魂兮归来,需要的是以史为鉴,重拾信心。所以,我们把“中国话剧百年”特刊定名“史记”,“以人为本、戏大于天”为基准,通过对百年来话剧界伟大艺术家、院团与经典名剧口述史式的解读,用讲故事的方式为话剧争取更多的知音,为正在艰难前行,苦苦坚持的话剧人打一支强心针。

  如何用24个版浓缩话剧百年,既要关注历史,还要推动现实?这是整个特刊的难题。《雷雨》、《茶馆》等戏剧经典,曹禺等话剧大师代表了中国话剧最辉煌的年代,需要大书特书;而在当代话剧式微的情况下,那些仍在坚持并且有所作为的人同样值得尊敬。

  最后,我们还是走了中庸之道:“人物记”关照历史,以曹禺、老舍、焦菊隐、田汉四位去世大师为主,但是特意在演员方面选择了仍然在世的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他低调的兢兢业业是所有话剧演员的榜样;“名剧记”侧重现实,除了《黑奴吁天录》、《雷雨》、《茶馆》三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剧,更多地选择了当代剧目,如《狗儿爷涅槃》、《思凡》、《商鞅》、《暗恋·桃花源》,因为在这几部戏背后,是林兆华、刘锦云这样的戏剧中流砥柱,是孟京辉们的先锋脚步,是海派戏剧的迷人风韵,是港台戏剧的独特气质,他们合在一起便是中国当代话剧的缩影。我们希望把每一个版面都像一个话剧剧本一样呈现给读者,能打动更多人。清楚地记得,于是之的稿子我改了很多遍,直到让自己热泪盈眶才罢手,我觉得这样才对得起如今病床上的《茶馆》掌柜于是之先生。

  除了名家,我们希望还能挖掘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人物,所以在“人物记”中设置了“列传”一环,讲述了舞美名家薛殿杰、话剧理论家刘厚生、民间戏剧制作人袁鸿与普通戏迷刘健雄的故事,虽然只有区区一个版,之后却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因为“体现了全面而独特的视角”。另一个让我们满意的是“寄语”版,面对不能回避的话剧现状,我们采访了近百人,其中有业内人士,也有普通观众。在我们之后的回访中,不少话剧人告诉我们,他们在这里听到了“缺乏关注现实好剧本”、“观众流失严重”等真心话,也读出了大众对话剧充满崇敬和期待的真挚感情。

  做特刊总有遗憾之处,“中国话剧百年史记”最大的遗憾还是缺少对现状的解读与介入力度。尤其是特刊后半部分的“院团记”里面,我们只选取了北京人艺、上海兰心大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多数还是歌功颂德式的回顾。实际上,我们清楚,很多地方话剧院团景况堪忧,不少中小城市的市民甚至根本看不到话剧,国内的戏剧教育也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内容在特刊里都没有体现。我们只能说,在回顾辉煌历史之后,我们应该把目光再聚焦到现在,希望此后能用其他形式呈现出以上缺失的内容,再给话剧敲敲警钟,再让政府、大众关注话剧百年后的生存状况。

  最后,说点制作特刊时自己的私事。我的母亲是一位话剧迷,最喜欢的演员是濮存昕。在我策划制作特刊之初,她被诊断为癌症骨转移,卧床不起。在她还能走路的时候,最后看的一部话剧是濮存昕演的《蔡文姬》。看完之后非常兴奋,母亲直和我抱怨濮存昕的戏分太少了,没看过瘾。我们采编团队尽力让特刊对得起我的母亲和像母亲一样热爱话剧的人,有他们在,话剧永远都有市场,我深信这一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