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天龙”伸出武钢悬臂吊起“南海一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17:47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武汉12月27日消息(记者王志刚 通讯员白方)“华天龙”号轻舒猿臂,沉睡海底八百年的“南海一号”成功浮出水面。26日,武钢研究院中厚板室的科技人员奔走相告,就像是自己拎出了宋代古沉船,由衷的感到欣喜,因为“华天龙”号全回转浮吊上的起重机悬臂用钢就出自他们课题组。

  为整体打捞“南海一号”而度身定制的“华天龙”号,是我国目前为止最大的起重工程船,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总投资达6亿元。其全回转浮吊由上海振华港机制造,起重机臂架长达109米,最大起重能力达4000吨,能吊起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使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受到损坏。

  2004年,上海振华港机致函武钢,希望武钢提供抗拉强度级别为700兆帕的高强度结构钢,用于制造亚洲最大的全回转浮吊上的起重机悬臂。除强度级别外,低温韧性、焊接性能以及耐海洋性气候腐蚀的指标也极为严格。国内无成熟产品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也难过焊接关。

  武钢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担负起了自主研发这一产品的重任,克服重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研发高强度耐候桥梁用钢WNQ690。这一全新的钢种采用多元微合金化成分设计,解决了传统高强度结构钢强度提高的同时低温韧性下降、焊接性能恶化等问题。集高强度、高韧性、优异的焊接性能、耐海洋性气候于一体,适用于制作沿海及海洋环境下的钢结构,填补了国内此类装备制造用钢的空白。

  武钢高强度耐候桥梁用钢研发解密

  这是一件令世人瞩目的事,这更是令炎黄子孙关切的事,沉睡海底八百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终于成功浮出水面。

  为整体打捞“南海一号”而度身定制的“华天龙”号,是我国目前为止最大的起重工程船,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总投资达6亿元。其全回转浮吊由上海振华港机制造,起重机臂架长达109米,最大起重能力达4000吨,能吊起 重物进行360度回转,确保文物不受损坏。

  “华天龙”号功不可没。

  可是,人们并不知道,武钢人同样功不可没。

  振华港机急了

  有资料表明,到2006年,振华港机订单连续七年居世界同行首位,市场份额远高于竞争对手。目前已进入亚洲制造商日本、韩国从未进入过的欧洲市场,就连号称“起重机故乡”的不莱梅和汉堡码头,也批量采购其产品。

  2004年,振华港机接下了广州打捞局的订单,制造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签完合同后才发现,这是一单太难了。而且每逾期一天,将面临50万罚款。

  难在巧妇找不到米下锅。

  按照设计要求,国内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产品;国外倒是有,却因为战略上的考虑,各国均实施封锁。

  振华港机找到了武钢。不久,武钢的销售人员送来了小批量的新产品,随之也送来两个问题,一是生产难度大,工期难以保证;二是新钢种的设计理念不同于常规钢种,焊接试验接连失败。

  与此同时,辗转从日本某厂购进的材料也发现不合要求。你说我的质量不好,我说你的工艺不对,各自请了第三方仲裁,扯不清;闹上法庭,还是扯不清。

  可时间耗不起呀!振华港机人急了。

  武钢不辱使命

  这时,武钢人又来了。

  自主研发这一新钢种的科技人员来了,配套研发焊接材料的科技人员也来了。首先是焊接工艺的要点指导,如同卤水点豆腐,问题迎韧而解。其次是带来了武钢集团领导的承诺,克服一切困难,消化冶炼难点和轧制设备的配套难题,确保工期。

  为此,武钢研究院中厚板室的邹德辉博士和他的同伴们,成功研发出高强度耐候桥梁用钢WNQ690后,立即开始工业化生产。2005年的春节长假,邹德辉博士就是在炼钢厂渡过的,与夜班的生产工人一起现场攻坚冶炼难点。

  为此,武钢轧板厂调整工艺,改造设备,采取多头轧制方式,在小轧机上轧出了合格产品,使得振华港机提前了“华天龙”号的交货期。

  为此,武钢研究院焊接室一改以往的做法,除核心技术外,不惜将其独有、秘而不宣的焊接诀窍,拿来与振华港机共享。据说,国内一家石化企业曾经消化吸收武钢的管线钢焊接技术后,500万元卖给了同行。

  合作仍在继续

  一方是被全世界接受并视为最有实力、最有竞争力、最能准时交货的港口品牌;一方是立志建成以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强度结构钢为主的板材生产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力争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的钢铁脊梁。也许是惺惺相惜,成功的合作使这两家企业越走越近。

  2006年10月,振华港机承接了出口伊朗的大型浮吊的订单。船东希望入籍欧共体国家,这就需要武钢的新材料得到某国际知名船级社的认证。可事实上当时武钢还无暇顾及此事。振华港机一方面向对方承诺,武钢的材料是世界上最好的材料;另一方面,敦促武钢尽早完成认证。武钢研究院中厚板室主任卜勇说,为了武钢的产品形象,他们比武钢人还要急。

  今年上半年,认证工作基本完成。武钢研究院打算将这一新产品重新更名为高强度海洋工程结构钢,振华港机总技术顾问范曾坚决不同意,他说,武钢的产品比国外的产品还要好,而且已经通过船级社认证,叫高强度耐候桥梁用钢就会打得更响,更有竞争力。

  武钢的海洋视角

  人们对“南海一号”的关注,既有对我国海洋打捞技术的关注,更有着对中国海洋文明漫长进程的思索。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全新的开放的心态和视角去迎接来自各方的机遇和挑战,这正是现代海洋文明的核心所在。

  2004年,武钢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不负振华港机和国人所托,得益于武钢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和努力,也得益于武钢创新的科研体制和“推广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规划一代”的研发思路。此前,当WNQ570这个“大哥”开始工业化生产,WNQ690就开始在武钢研究院中厚板室立题了。而现在,“小弟弟”WNQ750又开始在试验室培养了。因为海洋工程的大需求将是强者比拼的绝好战场。

  关注武钢的人都知道,这更得益于武钢的海洋视角。

  武钢地处内陆,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的压力,使武钢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海洋文明的魅力。2005年初,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在勾勒武钢未来发展前景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提出了实施中西南发展战略,推进广西防城港项目的构想;在党的十七大期间,出席会议的邓崎琳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将从建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构建资源全球化保障体系、开展第三方国际贸易和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武钢的国际化战略。

  武钢人思路如海,胸怀如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