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的马太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13:38 新世纪周刊

  -钱真多

  冯小刚和陈可辛都不曾说过自己拍的是贺岁片,但就“贺岁”一说,两人不约而同采取了三不政策:不主动、不反对 、不辩白

  从冯小刚《甲方乙方》开始,每年年末,跑进电影院看几部贺岁片,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这段时间风头最劲的贺岁 片,当然是《集结号》与《投名状》。冯小刚顶风冒雪地带着“9连战士”在各大城市卯足了劲儿推销前者;而后者,则在各 大影院纷纷报喜“首周票房已超越《满城尽带黄金甲》。强强相遇,怎么也得二选一,去捧捧场啊。

  贺岁档

  身边果然有不少朋友去捧场了,然后眼睛红红、神情悲愤地出来了。好看吗?就算比不上《拯救大兵瑞恩》,起码不 会比《无极》难看。请用一个词形容这两部贺岁片共同的特点?朋友们想了半天,从齿缝里蹦出仨字来:“黑乎乎!”——金 戈铁马男儿意气,不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两部影片所讲的故事,的确都是在黑色的基调里展开的。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贺岁片不是该红艳艳的吗?不是该轰轰烈烈喜气洋洋的吗?或者,索性简单地说,贺岁片不该 是喜剧片吗?为什么这两部影片,一个是战争片,一个是武侠片,悲壮、悲情、悲愤,结果却成了风头最劲的贺岁片?

  资深的电影记者冷冷回复:“你去翻翻市面上所有的报纸,去看看电视上所有的采访,这两家电影在宣传的时候,有 谁主动说过自己是‘贺岁片’?”

  的确没有。不论是冯小刚还是陈可辛,都不曾主动说过自己拍的是贺岁片。应当说,他们不过是正好选择在贺岁片这 个档期放映自己的影片。换句话说,“在贺岁档放映的影片”和“贺岁片”完全是两个概念。

  但显然,这决不会是全部真相。尽管冯导和陈导都没说过自己拍的是贺岁片,但是面对新闻媒体左一个“贺岁”右一 个“贺岁”的宣传手法,两人不约而同采取了三不政策:不主动、不反对、不辩白。

  其实早在2007年5月,冯小刚的《集结号》就已经拍好,但就是藏着掖着,非要等到12月了才拿出来放。为什 么要拖到这时候才放映?冯导有一堆的理由等着你,什么后期制作啊,什么审批不顺啊,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无懈可击。

  在中国电影圈里,看不起冯小刚的人很多,但所有的人都必须承认,这是个极聪明、极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第一个打 造出贺岁片这一概念,一拍10年之后却又及时抽身。在转型之后,却仍然不忘把旧日资源用尽用足。

  什么是旧日资源?贺岁片金牌导演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这么讲,只要冯小刚仍然愿意拍贺岁片,凭他旧日老本,再煽 动5年票房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他转身去拍别的片子,结果就很难预料了。比如之前的《夜宴》,正片口碑平平,就连被恶 搞的《晚饭》,也没像《馒头》一样掀出浪花来。

  就像大多数有追求的女明星红了以后喜欢去读书一样,有追求的导演也一定会考虑转型。陈凯歌、王家卫可以去拍西 片,冯小刚为什么不可以拍武侠片、战争片?

  请设想一下,还有什么比挂着“冯小刚贺岁片”头衔更能保证票房的招数呢?一方面,过足了转型的瘾;另一方面, 系上了票房的保险带。股市讲究风险对冲,冯小刚这一手对冲手法,玩得可谓漂亮至极。

  假如媒体硬要和你较真,不承认你是贺岁片怎么办?没关系,人是有思维定式的,就像看到周星驰大家就咧开嘴巴等 着笑一样,年底了,看到冯小刚的名字出现在电影海报上,大家的脑袋里就自发跳出“贺岁片”3个字来。10年,养成一个 习惯固然不容易,纠正一个习惯同样不容易啊。

  如果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就得扯出马太效应来了。“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 他,叫他多多益善。”通俗地说,就是赢家通吃。一个人,一旦强势到了一定地步,那就会发现,天下所有的好事全奔着他来 了。对于冯小刚来说,他没有开口要“贺岁片”这块票房免死金牌,但只需选择在合适的时间点出击,无须任何暗示,媒体就 已上赶着把贺岁牌匾往他怀里塞了。

  陈可辛也一样。从《甜蜜蜜》到《投名状》,不搭上贺岁片的顺风车,对于票房,谁手心里不捏着两把汗?现在,尽 管有人看完后摸着脑袋说“不就是个帅哥版的《水浒》”吗?但您不是已经看过了才说这话的吗?

  圣诞档

  其实,2007年真正符合贺岁片意义的影片,是前期上映的《命运呼叫转移》和即将上映的《大电影2》,都是如 假包换的传统贺岁片。只不过,为了避冯导和陈导的风头,不是选择提前上映,就是被告知“请延后上映”。

  对于内地的观众来说,在冯小刚电影之外,最早是从香港电影里见识到贺岁片这个片种的。那时的香港电影有这样一 个传统:年底到了,凑齐一帮当年风头最劲的明星,选个喜气洋洋的剧本,拍部花团锦簇的片子,这,应当是早期香港贺岁片 的标准定义。那时候,不论是《花田喜事》还是《东成西就》之类,影片最后都有这样一个片段:明星们会刷地拉出一张上写 “恭喜发财”的红幅,观众捧腹大笑之余,知道了什么是贺岁片。

  香港的贺岁片又是从美国学来的。美国的影片档期多如牛毛,最重要的是暑期档和圣诞档这两档。两大档期职司明确 ,分工泾渭分明。暑期档顾名思义,受众以放暑假的青少年为主体,热闹的动画片、刺激的科幻片、动作片和恐怖片常常能占 据票房榜前列。影评家嘲讽它们是“弱智片”,而圈内人士的说法更直白,“放给13岁男孩看的,智商不能太高,难度不能 太高”。圣诞档则必须满足“全家人乐呵呵坐在一起看”的原则,第一千万不可沾惹上分级制度,第二一定要足够轻松可乐。 《极地特快》、《小鬼当家》,都是再标准不过的圣诞档影片。从这里可以看出香港贺岁片灵感的由来。

  当然,美国的圣诞档还是会放一些严肃甚至晦涩的文艺片的,那都是为了次年奥斯卡提名大限(奥斯卡规定影片必须 在前一年的12月31日之前公映)而赶场的。只不过,名目一定是“恰好是在圣诞档期间播放的影片”,而决不会说自己是 “圣诞大片”,这是定律。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