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歌》:用1000万填补的空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13:38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余楠

  《森林之歌》探索的,不仅是商业模式、拍摄方式,更重要的,还有人文化的叙述方式

  “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填补空白之作,全景展现中国森林的多样和神秘,让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生态文明。”这是11 集电视纪录片《森林之歌》印刷在DVD封套上的宣传词。“填补空白”这四个字应该是《森林之歌》最确切的分量。

  2004年6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陈晓卿接到一个任务,这是他从业15年来从来没 有尝试过的创作类型,1000万的拍摄成本也是他遇到的最大投资,这部电视纪录片名为《森林之歌》。

  三分钟卖剧本

  对于国内的纪录片人来说,大型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是一片空白。此前,随着近年国外优秀的纪录片《迁徙的鸟》、 《帝企鹅日记》等进入中国院线,自然类纪录片在中国有了起点相当高的群众普及。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两大制作自然类纪录 片的王牌,又培养出了一大批忠实而苛刻的观众。

  《森林之歌》自然篇剧组一共八个小组,绝大部分主创来自陈晓卿负责的央视栏目《见证·影像志》,此前都没有涉 足过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剧组在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邀请创作经验丰富的国外同行对主创进行培训,第一个站在讲台 上的专家来自新西兰历史自然公司,这是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常年供片商,培训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培养中国导演对于 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我们的片子一定要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由一个一个小的情节点构成,每一个情节点不能太复杂,必须一句话能 够总结。我们的故事必须选择非常规的角度来讲述。”导演李文举这样归纳他们的培训成果。作为总导演的陈晓卿选择的表达 方式是“三分钟卖剧本”:在好莱坞,制片人往往只给导演或者编剧三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讲述要拍摄的这个故事,然后他们 决定是否投资。

  《森林之歌》基本沿用这个办法判断一个故事是否成立。《云横秦岭》是《森林之歌》里故事最完整的一集,很多观 众在网上留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动。而在最初,导演肖崴的出发点是想讲述“秦岭是动物们的家园”,这个主题很快被总导演陈 晓卿否决。“这不是一个故事,这只是一个结果。”后来他调整为讲述“一个动物在自己的家园寻找家园”的故事,主角是大 熊猫,陈晓卿考虑之后还是否决了,“这是一个故事,但不够炫”。最后这个故事被定义为“一个金丝猴家族的王朝政变”, 而且故事的角度不是从猴王“甲板”入手而是选择了“王后”圆圆,这样的调整前后历时近八个月。

  同秦岭这一集一样,胡杨那集原本在导演孟晓程夫妇的脑海里是一个关于两棵胡杨的爱情故事,最终它被调整为一棵 独臂胡杨苦苦煎熬的故事——《森林之歌》所有的小组都在前期的案头花费了巨大的心血。

  “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导演进行剧本和分镜头剧本的创作。”陈晓卿采用国外同行成熟的操作模式启动了《森林之 歌》,他也希望这个来之不易的项目能够为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探索做些尝试。

  苦乐森林

  导演的压力往往和拍摄的规模、投资的大小成正比,陈晓卿第一次长吁一口气是在首次看拍摄素材的时候。2005 年3月,第一批拍摄素材回到了北京。陈晓卿看着那些画面精美的镜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知道这一次自己的团队 能够不辱使命。《森林之歌》持续两年的集中拍摄由此开始。

  在国外,自然类纪录片创作已经相对成熟。以BBC为例,一个完整的拍摄小组手里除了已经掌握前人大量的科研成 果,拥有单集1700万英镑的雄厚资金做后盾,身后还有将近30人的专家队伍为片子的拍摄服务。《森林之歌》的单集拍 摄成本是70万人民币,拍摄周期为120天,除掉差旅和设备的经费所剩无几。《森林之歌》的一个拍摄小组基本人员构成 仅有五人:导演、摄像、录音、随行专家和一位当地向导。

  在《森林之歌》里,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于片中绚丽的森林美景。但对于主创们来说,这是拍摄中最大的困难。野外拍 摄技巧是《森林之歌》第二次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剧组聘请的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两位资深摄影师尼尔和鲍勃,他们传授 给剧组的拍摄经验在《森林之歌》的拍摄中派上了大用场。

  剧组进入的自然保护区万木参天,这些高达30多米的大树粗壮的树干,让几个成年人围在一起都抱不过来,剧组既 要保护这些大树,还得想办法爬上去,这个难题怎么解决?按照尼尔和鲍勃的经验,摄影师选择的办法就是“登山式”:跟登 山一样,先将坚韧的大号渔线打到事先观察过的粗壮树杈上,再利用渔线将登山绳穿过树杈,借助登山绳攀上树枝。正是这个 办法,观众才能清晰地看见松鼠在树上大快朵颐地吃着松子,啄木鸟在树干上捉虫,成熟的松塔自由落体等等从未见过的动植 物私生活。

  《森林之歌》除了每集气势磅礴的航拍以外,森林之中稳定隽永的移动拍摄镜头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力。可是在 地形复杂的原始森林里,既没有办法铺设轨道,也没有更多的人手搬运移动设备。这些镜头的拍摄使用的是“缆车式”:剧组 在观察好的拍摄区域选择两棵大树,用木板将树干环绕一周,然后再用钢丝固定在树干外的木板上,借助钢丝将两棵树连成一 体,摄影机就在两棵树之间的钢丝绳上移动,因其原理就是一个没有动力的电缆,因此得名。

  很多人想象不到,原始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有极高的警惕性,它们敏感的嗅觉一旦察觉到人的气息,会立刻消失在能见 度不过10米的森林里,要拍摄到它们极其困难。《森林之歌》却近距离观察了很多野生动物:野猪、东北虎、黑熊、川金丝 猴、大熊猫……个中最大秘密就是掩体。掩体搭建的最高宗旨就是隐蔽,同时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为了拍摄到野猪,导演李文 举、朱乐贤和摄影师一起,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穿着六双袜子,借助一棵倒木,隐蔽在一个用树枝搭建的掩体里,才拍摄 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野猪的镜头。

  “其实在森林里,最危险的动物不是老虎,不是黑熊,而是昆虫和人。”李文举解释说,在原始森林里,很多野生动 物一看见人就逃走了,反而没有什么危险。倒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昆虫,数量庞大,而且这些幼小的生命会不顾一切向人发起进 攻。如同片中的黄蚁冒着生命危险蹈死不顾地攻击胡蜂一样,它们反倒成了最大危险。同它们一样,森林里危险的还有人,主 要是盗猎分子,有些甚至来自境外。这些盗猎者把猎枪锯短隐藏在树洞里,他们有可能将丛林里的拍摄人员误认为是护林执法 人员而开枪。所幸的是,《森林之歌》在长达三年的拍摄时间里,每个小组进山次数不低于7次,均未受到任何来自盗猎分子 的人身伤害。

  因为初次拍摄经验的缺乏,剧组也经常遇到突发的危险。在秦岭拍摄的时候,导演肖崴和摄制组并不知道大队人马在 登山的时候不能一个接一个,排成垂直的直线。因为踩踏,山体上的巨石很容易松动。那天在上山的过程中,陡峭的山崖上, 一块巨石就从一个队员的脚下滚落下来,朝着后面的摄影师砸下去。所有人都惊呆了,幸亏镇定的摄影师等石头即将临近的时 候闪到一边,成功地躲过一劫。

  尽管拍摄的过程随时可能会有突发的危险,但是所有的主创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这次的拍摄大多数 时候是一种享受。最大的享受来自森林的环境,空气清新,环境怡人,饱览好山好水,享用绿色食物。即便是在拍摄的过程中 ,导演们也经常有一些意外之喜。比如导演朱乐贤和摄影师王路艰难爬上高大的青梅树时,就意外遇见了黄蚁同胡蜂的一场厮 杀,后来这是片子里令人拍案叫绝的一个段落。

  也是在这一次拍摄中,他们被眼前成群飞舞的白蚁所吸引,随行的专家马上提示:这是它们的婚飞。这样的一个段落 后来也被抓拍到了片子里。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