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德生:百姓法官“东方经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11:33 燕赵都市报

  樊德生的忠和义都给了那些散到田野间看不见的老百姓他以朴实的办案方法化法律之刚为调解之柔以近乎完 美的方式实现了正义缔造出所在小环境的和谐

  本报记者吴艳霞郭天力

  樊德生的忠和义,都给了那些散到田野间看不见的老百姓,他以朴实的办案方法,化法律之刚为调解之柔,以近乎完 美的方式实现了正义,缔造出所在小环境的和谐

  很少见到如此奔波的法官。他几乎改变了那种一直端坐高背椅上敲法槌的标准法官形象。

  20多年来,易县法院西陵法庭庭长樊德生安贫乐道,踏踏实实地在易水河畔恪守着自己的一份职责,却从偏僻走向 主流,获得了很多荣誉。今天,他的生活仍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更忙了。

  -写判决的笔重

  每次找樊德生,都是书记员回答“下乡了。”你总是不知道他又到哪个山里面去走访办案了。一年到头,他似乎很少 有时间能够端坐在审判庭上。

  2007年12月5日,记者追访到樊德生时,他正在易县梁格庄乡调解50多户人家的土地纠纷。案子很棘手,7 个月内,他跑这里不下50趟了,光叫一个原告“大姐”就叫了一千遍了,磨得人家火气也消了许多。

  其实判决并不难出,但是仅仅一纸判决,很可能引发民族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樊德生总是说,“写判决这杆笔,重着 哪!”他不但要判案,还要消除矛盾。

  不久前他还碰到一个离婚案,两口子闹翻天,老樊去找村干部帮忙调解,村干部一听就头疼,说五任村支书都没管成 你能管?女的哭着嚷:“你要判离,我就死在你法庭上。”一天,老樊又在法庭给他们做工作,天黑了,那妇女临走感激地说 ,“樊庭长,放心吧,我死也不死在你法庭上了。”老樊回头一思量这话,突然害怕起来,开了车急赶那妇女,半路追上她送 回家才放心。这对夫妻尖锐的矛盾最终被他用“土法”化解了。

  老樊有时候脾气也挺大,去年,一个小老板欠6个农民工的工资不给,老樊指着他鼻子骂:“你这叫什么事儿,人家 一个汗珠子掰八瓣儿挣那么点钱,你不给,还讲点良心吗!?”

  只有当激烈的矛盾消融时,樊德生才能真正睡个好觉。

  -信任的价值

  记者见到他时,天儿已经很冷了,但樊德生办公室还没有烧暖气。他说,“我成天在外边跑,烧了也浪费。”法庭的 其他工作人员悄悄说,其实是办公经费太少,没钱烧,因为经费紧,法庭的车有时没油跑,老樊经常带着法官坐公共汽车去办 案。

  老樊的作风获得了辖区村民的信任。不仅办案公平,他还有自己的信条:自身正,才服人。

  有一次,一桩人身损害赔偿案的原告狮子大开口要高价,晚上跑到樊德生家里准备“意思意思”,樊德生一把没拦住 ,对方就进了屋,结果在屋里转了一圈,出来留下一句话就走了:“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第二天开庭,原告突然主动接 受了调解方案。

  原来,当庭长这么多年,樊德生家住的还是17年前花两千元买的三间旧房,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那名原告明 白这是个清廉的法官,不再有别的想法了。

  老樊的廉洁自律有口皆碑,他儿子都快30岁了,大学毕业分到石家庄,处了个对象却不敢领回家,怕人家看见家里 条件这么差黄了。老樊的妻子刘香兰下岗多年,经常烙了小饼出去卖,贴补家用。

  樊德生很倔强,20多年秉持着中国人“和为贵”的传统理念办案子,僵硬死板的法条,在他手里不是目的,而是化 冲突为和谐的工具。樊德生受理的案件97%以上都能调解,他以100%的执行率破解全国司法界都为之头疼的“执行难题 ”。八年来,樊德生所在辖区没有一起涉案上访的。他已经成为整个法官群体的财富。

  -标本的意义

  在默默坚守20年后,樊德生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无意中与中国当代司法实践理念合了拍,从而具有了今天这个 时代的司法标本意义,成为一个领域的典型性人物。

  在几年前,老樊的这种办案方式还是受到嘲笑的。那个时候,西方的法学理念得到空前重视,业界过于强调法官的被 动性、客观性和中立性。老樊被一些人悄悄议论过时和落伍。

  但是,20年来,老樊像坚持信仰一样,执著着自己的风格:他努力的目的就是让势不两立的当事人最后把手握到一 起;办案中,他说的全都是老百姓的话,再没文化的当事人都听得懂;一个普通的案件,阅卷、开庭,加上合议判决,在别人 可能不过两天就完了,可到老樊这儿就特别麻烦,简单的也要花上五六天去调解,达到一个双方都接受、过后也没人骂街的效 果。

  樊德生称不上一个现代法官,但他却打破了“判了案子解决不了事儿”的魔咒。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大国 ,最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发生在农村,因为一个墙头闹出人命,一根水管世代为仇的事,在每个村庄都屡见不鲜。这些“小事” ,是高等学府里的法学理论所无法涵盖的,也经常让满腹西方现代法学思想的学者们束手无策,但却被樊德生打破规则的执著 化解了。

  以樊德生为代表的一批法官极具中国特色的法律调解手段,如今被国内外司法界普遍认同,称之为“东方经验”,并 正在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弘扬。

  刘宏:“反贪快刀手”依然锋利

  本报记者李敬东

  李真案后,在河北乃至全国反贪领域,刘宏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如今,这把“反贪快刀手”依然锋利逼人。

  刘宏几乎每天都是在为“专案”而奔波忙碌。

  自2001年4月被中纪委点将,抽调到省里办“2·23”李真专案,刘宏,这位曾任7年反贪局长的衡水市副检 察长一鸣惊人。查办李真案时,他专啃硬骨头、一查到底的办案作风,受到了专案组领导的高度评价。当时的中纪委副书记刘 丽英称他为“河北的一把反贪快刀手”。

  如今,这把“反贪快刀手”依然锋利逼人。李真案结束后,刘宏只短时间回到衡水市检察院做他的副检察长工作,很 快,他就又被省里抽调办河北省原外经贸厅副厅长李友灿特大受贿案。接到指令后,刘宏就带着十几名干警奔赴内蒙古,经过 十几天的较量,李友灿不得不交代了他受贿4700余万元的主要事实。

  案子还没弄完,2004年12月,刘宏受命开始查办河北省原交通厅副厅长张全受贿案。只要是省里重大的案子, 都没少了刘宏的身影,他也几乎成了“专案”检察官。2005年10月,刘宏被调入河北省检察院,任副厅级检察员。报了 到,他就马上回到案上。职位变了,但他的工作没变,张全案正处在公诉的关键阶段,一点也不能马虎。

  有了这么多的办案经验,办起“专案”,刘宏自然是得心应手,毫不含糊。但固定嫌疑人的犯罪证据,却不容易,需 要做大量细致琐碎的工作、大量的物证,还需要办案人员查得扎实可信。有时候,还要根据一点一滴的线索寻找突破,循着蛛 丝马迹,一追到底,查到真相。“只要办起案来,他就来了精神,啥也顾不上了。”老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

  韩振国:致富路上不丢下一个人

  本报记者刘超

  蛤他能容忍,会用人才,还敢想敢干,有经济头脑。另外,老书记还有一个信念,就是“致富路上不丢下一个人”。

  韩振国,“河北第一村”开平半壁店村的老书记。2003年他匆匆地走了,给村子留下来的是“城里人都羡慕”的 新街别墅、养老保险、公费医疗。

  2007年12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半壁店村。站在韩振国的铜像前,曾与他一同付出30多年辛劳的战友— —半壁店村党委副书记刘桂芝感慨万千。

  记者:十几年前,就有人说半壁店是农民的天堂,您的体会最真切!

  刘桂芝:是啊,谁会想到我们农村人能比城里人过得还好啊?以前的半壁店最穷了,可后来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十年前就住上了别墅,还有工资,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各种福利,不用进城就能看病,学校、公园、浴池,什么都 有,连城里人都羡慕。

  记者:现在看来,老书记有哪些品质感动着村里人呢?

  刘桂芝:首先他能容忍,会用人才,还敢想敢干,有经济头脑。另外,老书记还有一个信念,就是“致富路上不丢下 一个人”。1984年,我们村的劳动力就都有工资了,1985年就有了养老保险,1989年就有了公费医疗,老年人还 可以公费旅游呢。1996年,村民全部搬进了别墅。

  记者:老书记转眼走了四年多了。

  刘桂芝:老书记走得太突然了,他是积劳成疾啊,他走的那天上午还在工作,村里人怎么会不怀念他呢?每年老书记 的祭日,很多村民都自发到铜像前祭拜。

  记者:老书记打下了这样的基业,村民又是怎样回报的呢?

  刘桂芝:我们只能让半壁店更好地发展下去。2004年,村里为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村医院和唐山市工人医 院联营,村里人在家里就能有最先进的医疗服务。现在村民的工资越来越高,福利待遇也是越来越好,我们的老年人每年都能 去省外旅游了,想去哪,村里就出钱去哪,生活滋润着呢!老书记要是看到今天,一定会很欣慰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