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文龙:义勇一跳感动冀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11:3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陈宝云 无论我们的境遇如何。正义和善良仍是驱使我们行动的内心律令。也正因为如此,普通小伙李文龙的义勇一跳升华成 了一种精神在感动世人。 2007年12月21日,李凤瑞和妻子吕桂花已经在天津这座大都市待了44天了。这段时间里,常年生活在围场 封闭山村的夫妻二人,并没有时间和心情欣赏城市的风景。每天他们只是为儿子李文龙买饭,交纳医药费,闲时坐在医院走廊 的地板上沉默,生活仅此而已。 儿子迟迟不见明显好转的病情,让这对夫妻流过无数次眼泪。也许在他们内心深处曾责备过自己的“傻儿子”——为 何不会水,还要跳水救人,让家里的所有人为他心碎? -为何能有那一跳 现在李文龙以及他的父母早已为冀津两地乃至更大范围的人们所熟知。然而如果李文龙救人的事情没有发生,又会是 怎么样呢? 如果事情没有发生,事发时已停工一天的李文龙,现在应该已经回到了围场县老家,怀里揣着自己一年辛勤劳作省吃 节用赚得的一万多元,手里提着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买的东西。也许到了晚上,他会在他低矮的家里给弟弟讲述些自己在外的 打工生活…… 但原本那些平凡而简单的生活,却因为李文龙不假思索的一跳,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此这位来自山村,用家 人的话来说打小“很仁义”的19岁小伙儿,在险些搭上性命,掏空了家人的眼泪和家里的所有积蓄后,成为了千万人瞩目的 “见义勇为勇士”。 这些天里,记者也听人说道:一个民工逞什么能,不安心挣钱,救什么人啊! 是啊!如果李文龙听到有人求救时选择了旁观,那也不会对他自己有丝毫影响。因为在这个“道德日渐缺失”、“金 钱至上”的社会,勇敢有时会被人看作“事不关己强出头”。正因如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名歹徒抢劫众人袖手围观的场景, 以及有人落水时岸边悬赏救人的事情。 李文龙选择了跳水救人,也许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选择,而是意识使然的惟一动作。3年前,刚读了半年初三的李文 龙,因为家境贫寒,选择了弃学,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3年时间里,他并没有因为长了见识而失去了在闭塞山村里养成的那 份淳朴。这些朴实而真切的人性之光,无论何时都会熠熠生辉。事发后,李文龙一直都在说“一命救两命,值”、“不后悔” ,而李凤瑞夫妇则通过无数次跪倒在前来帮助他们的人们面前,来表达这对农民所能表达的最高谢意。 从天津到河北,从机关工作人员到打工仔,从70多岁的老人到还未毕业的学生,许多人都在为李文龙而感动,也都 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这份感动。一位承德的出租车司机在看到有人要去为李文龙捐款时,主动免费接送,他说“这是在做好 事”。 -他代表着河北人的一种精神 河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会长杨其洪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其江的委托赴津看望李文龙时,紧握着李凤瑞的双手说 :“你们培养了一个好儿子,李文龙舍身救人的壮举,感动人鼓舞人,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李文龙是你们的骄傲,更是河 北人民的骄傲、承德人民的骄傲。” 天津市慈善协会秘书长佟树海告诉记者:“李文龙作为一名外地来津打工的小伙,他舍己救人的行为值得我们去学习 。现在李文龙病情严重,家庭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这就更需要我们全社会献出爱心,抢救这个生命。” 一位在校学生说:“好人有好报,英雄也不会孤单,以后社会上最起码会多好几个李文龙这样的人,我可以保证。这 是生命之花中绽放的精神……” 李文龙跳水救人的事迹,可以为这个社会的道德提升增加砝码,更可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提供佐证。 李文龙的义勇一跳以及无数爱心人士对他的关心,让我们看到善良永远受人推崇,普通人和英雄之间,并没有隔着一 道鸿沟。 无论我们的境遇如何,正义和善良仍是驱使我们行动的内心律令。也正因为如此,普通小伙李文龙的义勇一跳升华成 了一种精神在感动世人。 -生活还将继续 李文龙仍在继续接受治疗,现在他所要做的是与病魔抗争。然而由于他的部分肺部因感染已被切除,出院后重体力活 干起来要吃力许多,因此今后的生活才是他真正要面对的问题。 李文龙以及许多他这样的见义勇为者今后的生活,还需要建立对其持续的跟踪服务和救助,更要建立向社会定期公布 这些英雄的现状和救助情况的制度,提醒公众别忘记了英雄,让英雄得到更及时、更有效的服务与帮助。 只有如此,李文龙才不会因那勇敢地一跳,而把今后的生活变成赌注。 如今李文龙在天津跳水救人的事,已成为一个公共事件被大家热议。许许多多的人都对他表示了深深的敬意,社会各 界的爱心捐助也将在他的治疗期间继续。较之李文龙跳水救人时击起的波澜,该事件在此后的时间所击起的社会波澜更让人心 动。 曹永明:小木船撑起生命的承诺 本报记者代晴 这个唐山滦南的渔民,虽然不识字,却用一只木船,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歌。 海上救援百余人、因抢险渔船受损生活窘迫、省畜牧水产局出资送新船、当选“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再谈起 几年前的这些往事,50岁的曹永明语气中仍带着激动。这个唐山滦南的渔民,虽然不识字,却用一只木船,在生与死的抉择 中,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歌。 2007年12月18日,在曹永明的船上,记者再次见到了他。 记者:听说你又救人了,还因此住了院? 曹永明:那是2007年3月11日早上7点半,唐海县曹妃甸工业区4+一艘吹沙造地船意外起火。当时船上有3 个油箱和好几个油桶,随时有爆炸的危险。船距离岸边将近300米,所以唐海消防大队赶到时,没法铺设消防水带。情况紧 急,我就开着渔船,带上消防战士往火场冲。眼看快到火船了,船舱内部突然爆燃,我们顾不上耳鸣,拿着水带和灭火器就去 灭火。当时船上共有六七个人,其中一个被炸坏了腿,动弹不了,我赶紧把他背到逃生的小船上,脱下棉衣给他穿上。后来, 我在医院住了3天。现在恢复得还行,就是腿总疼,得坚持换药膏。 记者:被救的这家人特意为你寄去的2000元钱,你也没要? 曹永明:没要,帮助别人还要钱,这算什么“英雄”?我要把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记者:这两年家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曹永明:日子越来越好了,省里给我的那艘新船,又好又快,我给大船送货每月能比别人多挣一千多。去年老伴生病 做手术,政府、医院还给了不少照顾。现在老伴在家养病,大女儿两口子也挣钱了,小女儿正上高中,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 美美。 记者:对将来有什么计划? 曹永明:趁着身体还行,再在海上干几年。要是还能遇上抢险救人的事,我还会第一个往上冲。等我不在船上干了, 就把这艘新船拉回家,摆在院子里,留作纪念。 临走时,记者听到曹永明4岁的外孙女小声问:“姥爷,您还走吗?”听姥爷说今晚不走,小女孩满脸都是笑意。曹 永明说,自己终日生活在海上,难得回趟家。 赵旭光:在人们的感念中度过一年 本报记者刘丽普 在村民们看来,赵旭光已成为村里的一个“符号”。从年初到年末,大家不断地念叨着赵旭光的事迹,在惋惜英雄逝 去的同时,内心也增添了一份自豪。 1月5日,对于赵旭光一家来说,是一个黑色的记忆。 2007年1月5日,赵旭光在离家门口55公里的地方,永远离开了家人。岁月流逝,赵旭光与亲人诀别已经整整 一年时间了。 赵旭光,货车司机,行唐县口头镇口头村人。2007年1月,他受同村车主杨面糊的委托到山西拉木材,1月5日 驾驶满载原木的卡车驶入阜平县黄土梁路段时,汽车刹车在一路下坡的坡路上突然失灵,他只好慢慢滑行。但前面更惊险的一 幕出现了:5辆汽车连环相撞,车祸现场有六七十人!紧急情况下,为避免失控车辆冲入前方人群,赵旭光让车上4名同伴跳 车逃生,自己则毅然把车驶下公路,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在去世那一刻,他手里还紧紧地握着方向盘。 在我们感慨一年时光不知不觉逝去的同时,赵旭光的家人却感觉日子是一天一天扳着手指头挨过来的,他们每一天都 在怀念着远去的亲人。 一年的时光过去了,更多的人知道了“赵旭光”这个名字;更多的人在感念赵旭光,面对生死抉择,他把生的希望留 给了素不相识的一群人,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在人们的感念中,赵旭光赢得了很多荣誉:行唐县“舍生忘己好公民”、“优秀共产党员”、“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 兵”、“舍身爱民好民兵”、“革命烈士”…… 在人们的感念中,赵旭光不足两个月的小女儿,已经长成一个一岁多的胖丫头了。 得知赵旭光入选本报2007年十大感动人物,赵旭光的妻子杨京华百感交集,为大家对丈夫的认可而欣慰。一年来 ,杨京华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为丈夫的所作所为而欣慰,也记不清多少次为丈夫的逝去而感伤。 杨京华说,丈夫走后这一年时间里,她和家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排解不了内心的孤独,每 当夜深人静时,她时常会想起关于丈夫的生活片断,一切都那样清晰,但事实上又是那样遥远。 在村民们看来,赵旭光已成为村里的一个“符号”。从年初到年末,大家不断地念叨着赵旭光的事迹,在惋惜英雄逝 去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自豪。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