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朋秀:责任让她如此美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11:33 燕赵都市报

  “下辈子我还愿意当小学老师。”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想起了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荣朋秀。2004年11月9日中 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她被疾驶而来的车辆上的槽钢压在了沟里……孩子得救了,但她却永远地走了。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三 年,但她动人的事迹仿佛就在昨天。荣朋秀,这位普通的小学教师,用她的爱心教书育人,以她的真情关爱学生,更在危急关 头用责任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04年,荣朋秀荣获本报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她的身下紧紧护着学生

  当记者再次走进荣老师家的时候,看到她家中的摆设依然同三年前一样———整洁简朴。只是她的爱人朱江海看上去 比从前憔悴了几许,女儿朱丽娟已经完成了大学学业回到了家,她在期盼着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完成母亲未竟的事业。

  曾经时间定格在2004年11月9日中午12点05分,河北邢台市开发区北屋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在荣朋秀老师的 带领下上完微机课返校,途经邢台市107国道北屋村口时,迎面一辆失控的大货车向学生队伍冲来。

  生死关头,荣朋秀在孩子们的惊叫声中张开双臂,把身边的几个孩子猛地推到路边的沟里。当她准备再次推开身边的 学生时,货车已经在她的眼前倾翻,就在这最后的瞬间,她用尽力气把胸前的两名学生霍佳露、辛悦顶向了安全地带,而她却 被槽钢吞噬了。

  一个并不被多少人知道的普通教师,在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用身体护卫了心爱的 学生,用生命换取了几个孩子的生命。她能这样做,只因为“责任”,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

  -责任铸就不朽的丰碑

  每当回忆自己看到的那令人心碎的场景,每当谈起荣老师,荣朋秀的丈夫朱江海、女儿朱丽娟的眼泪就会止不住流淌 。已经毕业于河北科技师范学校的朱丽娟告诉记者,她经常到妈妈工作过的学校去看看,尽管只是在大门外徘徊,但能让她想 起妈妈的音容笑貌,想起妈妈严慈的教诲,也更能激励她加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坚定信念。“忠诚老实,兢兢业业。”北屋小 学校长袁永孝用这样八个字来评价荣朋秀。他告诉记者,在同事们的眼里,荣老师是个只知道干工作,不知道讲价钱的人,无 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她都一样和蔼可亲,谁有了困难,她都会主动去帮忙。2004年春天,该学校的郭美春老师患上高 血压不能上课了,她主动要求替郭老师上课,没有拿一分钱的报酬,直到学校重新安排好该班的任课老师,她才结束了这额外 的课程。

  业务上,荣朋秀更是精益求精。学校每学期两次的业务量化考评,她从来都是前三名。她遇难后,人们在她家看到, 备课本还摊在书桌上,上边工工整整地写着:《乐山大佛》。而据北屋小学校长袁永孝介绍,按教学进度要求,两周以后才能 讲到这一课。这是荣朋秀多年来的做法:提前一到两周备课。“荣朋秀是县级模范教师。她带的班都是出了名的好班。去年全 学区13所学校21个毕业班,考上县重点中学的有120个学生,荣老师的班里就占了21个,她连续送了5年毕业班,取 得了5个全学区第一。”

  荣朋秀生前的同事说,荣老师对学生特别有耐心,是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爱。的确,这样的教师是在心底里爱 学生,把学生的生命看成比自己更重要,她无须想任何问题,潜意识地就做出了英雄的举动。如果不是那几秒钟的壮举,原来 她那些事迹其实是再平凡不过了,但就是这些有责任感、内心充满爱的英雄却在关键时刻用他们瞬间的举动感动着身边的人, 感动着我们整个社会。

  蛤如果不是那几秒钟的壮举原来她那些事迹其实是再平凡不过了但就是这些有责任感内心充满爱的英雄却在关 键时刻用他们瞬间的举动感动着身边的人感动着我们整个社会

  李晓红:用生命书写忠诚

  蛤“晓红用牺牲诠释着医者的高义,用生命树立起军人的伟岸!她是我和同学的榜样,我们会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 医德高扬起白衣战士无坚不摧的光辉旗帜。”

  本报记者刘洁

  2003年3月30日,一直坚持在抗击非典一线救治病人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不幸被病毒感 染。住院治疗期间,她用超人的勇气、非凡的毅力和医护人员相互配合,用断断续续的语言和大家交流自己在非典一线总结的 经验和教训。直到被报病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用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 。4月16日黎明时分,非典病魔夺走了李晓红28岁的年轻生命。燕赵女儿用人民卫士的忠诚,谱写了一曲为国尽职,为民 尽责的生命绝唱。

  李晓红牺牲后,她的父母把女儿母校石家庄市25中学师生捐款和部分退休金捐献给学校,设立了“李晓红奖励基金 ”,用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随后,失去女儿的两位老人又捐款1万元,给连日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的军队医务工作者,支持抗击非典斗争。擦拭着桌上摆放着的女儿穿着军装的照片,晓红的父亲又一次被思念的泪水打湿双眼 :“谁无父母,谁无儿女,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有惧怕、也想远离,但是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面对非典病毒,他们必须 无畏于对幸福和生命的舍弃,惟有这样才能让普通百姓在非典病毒肆虐的危难时期看到希望。”

  今年的10月13日是李晓红大学同学毕业10周年聚会的日子,10年前从河北医科大学走出的青年学子而今都已 经成为我省各级医院的骨干。同学们聚守一起不由想起了晓红,在河北医大二院急诊科工作的胡金莉说:“唯有在生与死的考 验之中,才更能显现出医者的崇高和伟大。晓红用牺牲诠释着医者的高义,用生命树立起军人的伟岸!她是我和同学的榜样, 我们会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高扬起白衣战士无坚不摧的光辉旗帜。”

  杨绍秋:像火炬那样燃烧

  蛤“人生不是一只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 们。”

  本报记者冀保珍

  “人生不是一只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这是杨绍秋最喜欢的格言,他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实践这个格言的人。

  生前任巨鹿县育红小学校长的杨绍秋,在育红学校辛苦耕耘了整整22个春秋,从一个民办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河北省优秀专家。

  早在多年前,杨绍秋就摘掉了“校长办公室”的牌子,取而代之为“学生谈心屋”。在这里,他接待了上千人次“问 题学生”、“心病学生”,记下了600余份个案报告。杨绍秋这样阐述他的教育理念:“想取得教育的成功,教育者必须蹲 下去,跟孩子们在一个视平线上看问题。老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过度的劳累使杨绍秋本已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2004年12月,53岁的杨绍秋被确诊为肝癌。在死亡面前,杨 校长选择了自信,选择了坚毅,选择了乐观,选择了战胜,选择了不屈,选择了工作。杨校长用行动诠释着、践行着“人活着 ,就不能倒下”,“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的人生誓言。

  杨绍秋的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师生们为他折了一个又一个千纸鹤祈福,还用书信、电波、短信送去了自己的祝愿: “您是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人生;您是航船,载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遨游!杨校长,我们爱您,永远爱您!”

  2005年9月14日,杨绍秋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眷恋离开他钟爱的校园,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和亲人。他的遗物中 ,有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题目是《关于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面对遗物,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民间视角破解社会责任命题

  人必须有所担当。一个年轻人的成熟无一例外地是从他对于私人角色的责任开始的;而一个社会的成熟却是始于成员 对于公共角色的责任。

  在这个公共领域里的责任一词,溯源传统中国,依稀可见的是对于家国的忠诚。晚明顾炎武对于“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讨论已见辨析。

  我们珍惜这种生长于民间的责任的点滴意识,因为它是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在丰富着我们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命题。它的 责任对象更丰富,关系更多人的生存道德和生存环境。主流政治有主流政治的责任,民间有民间自己的责任。这两者之间有交 叠的地方,也有恒久以来民间道德和民间追求的交错。

  荣朋秀的职守,是教书育人,而她在特大车祸袭来之时,一刹那间的选择担当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安全责任———学生 是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给他们知识,也负责身体力行地教给他们取舍;赵渭忠,我们的退休将军,把救助失学孩子当成了自 己的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教,是社会的道德责任;商鹤羽,30多年自费义务护鸟,把动物保护当成了自己的责 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千百年来的中国道德和中国哲学所需。

  这种萌生于民间的责任担当,不仅可以让平凡的人生变得更超越,而且,它的意义更在于一种价值的呼唤和昭示。他 们放在自己肩上的、甚至用生命去践行的责任,让他们的人生变成一座山、化成一条河,让这一侧的我们深深地景仰和感动。

  □马越平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主任,本报“感动河北”评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