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渭忠:因为责任所以义不容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11:33 燕赵都市报

  蛤我们珍惜这种生长于民间的责任的点滴意识因为它是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在丰富着我们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命题

  本报记者祁胜勇

  希望将军赵渭忠自1992年退休后,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希望工程,成为希望工程在河北的标志性人物。

  责任、奉献、公益、希望,老将军身上所散发的一系列闪光的品质都和本报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评选的精神内核相契合 ,他的志愿者精神,随着这次获奖,更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也因此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从此,他成为了河北最有影响的 志愿者,麾下的希望大军浩浩荡荡。

  -最可信赖的朋友与父亲

  助学、扶贫、助残、救治贫病儿童,近几年,几乎在我省的每一个慈善领域、每一项大型慈善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 头戴小红帽的身影。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与本报五年的年度人物或候选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无私的大爱成为了友谊的纽带,而老将 军,也利用自身优势成为他们最可以信赖依靠的朋友和长者。

  2003年度人物张华,在1995年也救助了一名涞源大山里的贫困学子,赵渭忠听好友车志忠介绍了她的事迹后 大为感动,几次去医院看她,情同父女,张华去世后,他多方募集捐款,在张华资助的孩子曾就读的涞源县金家井小学援建张 华希望小学……

  2005年度人物、原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自希望工程开始之初就是赵渭忠最好的朋友,二人被誉为“河北二 忠”,二人联手,使涞源县成百上千的苦孩子得到救助,最后走出大山。即使现在,车志忠遇到自己救助不了的贫病孩子,就 来找赵渭忠,请求援军。

  郜艳敏,2006年度人物,后来认识了老将军,感觉自己背后有了一座大山,可以依靠的父亲,老将军曾多次去曲 阳深山里看望她、鼓励她……

  -那些孩子,那些笑脸

  涞源三姐妹中的李云峰一次到赵渭忠家,正赶上老将军在吃饭,向记者诉说老将军吃饭的情景时,她哭了,“老人的 菜就是大白菜,只有大白菜,就那么简单啊!”

  他每月的退休工资有7000多元,但都一分不留地捐出去,老伴每月目前有2000多元退休金,除了老两口一点 用度,剩下的他也捐出去,子女们过年孝敬他一些钱,他也都捐出去……

  家里的地面是水泥的,吃最简单的饭菜,一件夹克,穿了多年,袖子都磨破了,而他,是一位将军啊!

  从1992年退休之后,他就将所有的退休收入全部捐献,并发动家人、朋友们献爱心,帮扶贫困地区、贫困孩子。 15年如一日,日日为希望工程慈善事业奔忙。至今,他个人及其家庭共为希望工程捐款79.1万元,直接救助贫困学生5 79个,发动社会捐款1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000多名,援建完成希望小学32所。不是我的一分不要,属于我 的一分不留。16年,他继续着这样的诺言,被誉为当代武训。

  就在他刚刚当选本报年度人物之时,他在北京一家单位当收发员的大女儿因严重肾病转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她治病的钱百分之七十由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而自己一年也要负担五六万元。

  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2005年11月,张家口219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知道了这个消息,4万名孩子每人一 毛两毛地给他捐来了34289.6元钱,这些饱含孩子们情谊的捐款让老将军激动不已。他先后收到40多万捐款,一分没 动,他说他的家庭其他成员还能一起坚持,他说,等凑够100万时,要把这些全部拿给社会,救助那些糖尿病、尿毒症的贫 困患者。

  -老将军引领希望大军

  赵渭忠的希望大军如滚雪球般成几何级壮大,因他的付出和努力而受益的当年的苦孩子们,有的成了大学生、硕士、 博士,有的当了领导、企业家。来自灵寿山区的张贵新已成为一名记者,他正资助着井陉孙庄的5个小学生,老人家给他的精 神财富令他终身受用。

  老将军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仍每天在河北的大地上不知疲倦地奔波,募捐、救助、调查、做报告、参加各种各样的 仪式,对各个慈善活动的邀请和请求他几乎有求必应,因为他的到来,如同演出请到了大腕明星,自然影响倍增。今年春天, 他去北京参加一个慈善会议的路上,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轿车被挤扁,但他安然无恙,这次事故令大家很担心,但是,谁也 不能说服他停下行进的脚步。

  赵渭忠有一个“五个一”计划:在80岁时,家庭希望爱心社为贫困孩子的捐款达到100万元;家庭爱心社资助的 孩子突破1000名;联合希望朋友建希望学校数量达到100所;联合发动希望朋友资助的孩子突破10000名;另外, 要活上100岁,为社会多做些事。

  车志忠:为穷孩子奔走呼号

  蛤从1989年发现穷孩子张胜利开始,车志忠就与涞源的苦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从樊延云开始,两年间,一共救 治了47个涞源县的掏不起手术住院费的先心病孩子们。

  本报记者祁胜勇

  从1989年发现穷孩子张胜利开始,车志忠就与涞源的苦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十几年来一直为大山里的贫困孩子 奔走呼号。

  再一次引起读者的关注是在2005年春天。当时,车志忠家里来了两个客人,山民樊玉柱和他的儿子樊延云,樊延 云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他最多活不过12岁。

  那是樊玉柱走投无路的时刻,家里依靠四亩山地为生,妻子丁桂芝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瘫痪在床,医生说小延云手术 最少需要5万元,而他借遍了所有的亲友只借到了1200元。幸好,别人告诉他有个车志忠。

  车志忠当即二话不说拿出了12000元存款,又跑了一个多月募捐了18000元,还有20000元他一时没有 办法,无奈中,他求助本报,2005年4月8日,本报刊出的当天,河北医大一院决定免费为樊延云做手术。

  从樊延云开始,涞源县的掏不起手术住院费的先心病孩子们都来找他,一个、两个、三个,两年间,竟一共又救治了 47个。

  一趟、两趟、无数趟,今年71岁的车志忠两年间上百次来往于涞源与石家庄之间,路远而且几乎每次都堵车,常常 是一整天的路程,而车志忠却慢悠悠地说,我辛苦上这么几趟,也许就多一个健康的孩子,多一个完整的家庭。

  跑医院、跑残联、跑红十字会、跑妇联,省里的这些部门的人好多都熟悉他,尊敬他,于是他有了给孩子们减免费用 的面子,两年间,他为7个先心病孩子争取到了免费救治的机会,其他的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免。

  好多时候,孩子的家长实在没有钱,他就自己掏,掏过三个6000元的,两个2000元的,其他的人有给100 0元的,起码路费、住宿,都是自己掏。

  令他欣慰的是,他视同儿子般的张胜利,现在也在继续着他的道路,一个叫周广娟的先心病孩子,家里一点钱也没有 ,车志忠自己掏了3000元,发动社会捐了7000元,张胜利帮她在雄县拉到了1万元善款,车志忠欣慰地说,胜利还真 行。

  周丙安:在责任与失落间艰难前行

  本报记者吴艳霞

  蛤自从4年前,老周受命成为村里艾滋病人的治疗监护医生,他失去了很多现实的利益,但他无法违背自己内心牢固 遵守的责任。

  2007年12月20日,记者寻到村医周丙安家时,他正被小孙子误锁在东屋里出不来。那是原来的药房,如今药 柜空了很多,曾经每天挤满人的屋子冷冷清清的。

  其实他原来根本不是什么“艾滋病医生”,只是一个普通而殷实的村医,但医治每一个病人的天职和责任,让他身不 由己选择了这个狭窄而又艰难的特殊道路。

  4年前,老周参加一个艾滋病药物治疗培训班后,就毫不犹豫地受命成为艾滋病人的治疗监护医生,他最初没有想到 这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原来周边几个村子的人头疼感冒都找他看病,因为尽责守职,人们很认他,他也有很好的口碑和不菲 的收入。

  但是,自从成为艾滋病医生,这些好日子逐渐都离他远去了,人们不再找他看病,还在背后议论他,连家人也反对他 ,原来在村里备受尊重,如今却被人指指点点,婚丧嫁娶都不愿请他了。他成了艾滋病人的专职医生。

  这种时光的落差让农民医生老周很不适应,但抱怨归抱怨,他是个医生,责任更重要。

  他详细地摸底、调查,并且,经常向防疫站报表。病人们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反应,他都会详细地记录在一个从不 让别人看的本子上面。最贴近的诊治和接触,使他随时掌控着病人们的情况,这些人的日常病症,也只有他能够治疗,他们特 别依赖他。

  每三天,老周会准时去乡里把国家免费发放给病人们的药领回来,早7时,他会挨家手把手地教他们按时服用,还要 查看服药效果。这药,必须按钟点吃,一次也不能落下,这是铁一样的纪律。多少回,雨水把他浇透;多少回,膝盖深的雪地 里,留下他蹒跚的脚印。

  他成为那些病人最依赖的朋友,病人们在病痛折磨中,受到了很多歧视,但到他这里来成为心灵的安慰。他们把心里 的烦事儿讲给他,跟他坐在一起聊天,在他家端起碗来很随意地吃饭喝水。他是医生,不怕,他又说,“我已经快60了,这 病发病期不是很长吗?即使传染上了,再过10年,我活70岁,也够了。”

  他的病人都很苦,前些年因为苦而染病,如今,虽然政府对他们免费投药,但是,艾滋病的折磨,让他们的日子也没 有什么好转,老周经常为他们搭上取药的路费什么的,时间长了,前些年挣的钱都搭进去了。

  老周并不避讳他的思想矛盾,他失去了很多现实的利益,连家人也不满意,他常常会很苦恼。但是,一辈子当医生了 ,他无法违背自己内心牢固遵守的责任。

  一位国际组织的干事这样评价中国乡村的老周:“他是普通的,但他是一个国家的脊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