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默涵:爱心和爱心的传递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11:34 燕赵都市报
一个人举一己微薄之力怀无限感恩之情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金和希望工程比起来她的助学金帮困 的现实覆盖面并不大恐怕连杯水车薪也算不上但这不妨碍她的精神的标本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她将激励更多人的灵魂 『站立』起来战胜贫困自强自立 本报记者刘彬 一个人,举一己微薄之力,怀无限感恩之情,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金。和希望工程比起来,她的助学金帮困 的现实覆盖面并不大,恐怕连杯水车薪也算不上,但这不妨碍她的精神的标本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她将激励更多人的灵魂 “站立”起来,战胜贫困,自强自立。她,就是本报2006年“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刘默涵。 -10年和3000万元助学金 2007年12月17日,刘默涵的心里感觉特别爽。 即使曾经是媒体的宠儿,即使曾经见过大世面,即使曾经当选过“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刘默涵说,她依然觉得像个 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有一点陈佩斯小品的王老五拿到钱时的感慨,‘我王老五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 这一天,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在石家庄联合举行了华润助学基金首发仪式。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贫 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费及学费不足问题。首批资助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我省10所高校的1 000名贫困学子,每校100人,每生3000元,预计10年资助10000人。 目前,刘默涵已经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员工,“能够有这么多人得到资助,这是以前的‘默涵助学金’想都不敢 想的事情,当然,关键是公司有这方面的社会责任心,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在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听着默涵的话语,看着默涵的辛苦,不由使人感慨,默涵长大了,但爱心如故。 -爱心和爱心的传递 刘默涵说,做了很多事情,其实她一直在寻找理想与责任的平衡,只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平衡点。 刘默涵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她和妈妈、妹妹三个人靠最低生活保障金、亲朋好友的接济以及生病的妈妈的一点小本 生意勉强维持生活。 爸爸走了,妈妈疾病缠身,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刘默涵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那 时,我的责任就是让这个家不倒,我的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件事情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刘默涵永远忘不了2003年,为了筹措学费,她坐车来到石 家庄,走了好几个小时,脚上都起了泡,最后来到省福彩中心,“那里阿姨的笑容让我永生铭记,看到我怯怯地走进门,对我 热情的招呼,让我坐下,给我倒水,一时间,我觉得世界充满阳光。” 也许是源于那时的感动,也许是源于生来的性情,感受到温暖的刘默涵心里种下了感恩的种子,而且没多久就开花结 果了。 进入大学以后,刘默涵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努力打工,最多的时候,她同时有三份工作。国家奖学金的获得,不仅解 决了她自己的生活问题,还对家里进行一些接济。 她的责任与理想有了新的起点,她的目光不再仅限于家庭,开始关注和自己曾经有过一样经历的孩子。 2005年,刘默涵利用寒假时间办讲座筹资,设立了“默涵助学金”。 2006年暑假,刘默涵组织在北大就读的全国各地“高考状元”,以讲课的方式,为河北的贫困学生筹措更多的助 学金。他们先后在无极、邯郸、唐山、石家庄举办了4场“北大状元”报告会,在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响。 2007年,她的视线更投向了省外的贫困孩子,专门和同学们一起去甘肃等地,访贫问苦,资助当地的贫困孩子。 几年来,共有几百名贫困孩子得到“默涵助学金”的一时或长期的资助。 -责任和理想的平衡 今年,刘默涵要毕业了。 她对记者说,“很多朋友询问我毕业后的打算,怎么说呢,我还是在寻找责任和理想的平衡点,责任,是对家庭的。 母亲到现在还没有工作,她电话里说:再休息两年也不怕了,有女儿壮胆儿。理想,不用多说,朋友们都明白的,我多么希望 不再犹豫。” 刘默涵说,“默涵助学金”无论如何都会坚持下去,她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经在学校申请注册了社团。“那些学 弟学妹说社团名字还要用‘默涵’二字,不过团委规定社团名字不能用人名,所以‘北京大学新青年助学协会’是我们的新名 字。‘新青年’对于北大人,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具有丰富的意义,理性、理想、责任、激情、爱心、学识……是 我们执著的品质。” “相关的网站也办起来了,学校规定毕业生不能加入学生社团,所以我只能以理事的身份继续努力。一项事业不能一 个人来做,传承和职责分工才是最重要的。”刘默涵说。 寻找一份能够满足理想与责任的工作可遇而不可求。这一点,香港华润集团满足了她的要求———在不耽误工作的情 况下,刘默涵可以继续助学。工作单位在深圳,现在的刘默涵也是每天穿着高跟鞋走来走去。“最近一直在河北,这是一段快 乐的时光,因为我是在联系华润助学金的事情,又是助学的事情,又能回到家乡,而且10年3000万元,好爽啊。” 对于未来,刘默涵说:“助学是我一生的事业。社会给了我太多太多,从2005年到现在,我获得了很多荣誉,几 百人为‘默涵助学金’提供了捐助,在获得嘉奖、接受捐助的同时,我也接受了他们的期望。无论以后的路有多么辛苦和艰难 ,我都会勇敢、坚定地走下去,一定不负所托、不辱使命!” 张华: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 清华大学民间组织研究所认为,“张华绿色家园”与政府的合作与沟通,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本报记者祁胜勇 2004年1月12日,本报首届“感动河北”年度感动人物评选刚刚结束,我和摄影记者贾恒受报社委派,冒着严 寒赶往任丘华北油田总医院为张华送去奖杯。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几百人拥挤在张华的病房前、医院的院子里,安静地守候着张华生命的最后一刻,空气冰冷而 凝重。 我们分开人群,把本报数百万读者推选的首届“感动河北”年度人物的奖杯郑重地放到她的床头,医院内外一片啜泣 声,大家说,这是对张华最好的赞誉…… 当晚9时,张华安详辞世。第二天凌晨,根据她的遗愿,遗体捐献。从此,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成为永远的传奇。 张华走了,许多人担心她所创办的“张华绿色家园”会难以为继,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形象也会变得模糊而遥远 …… 4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 2007年9月27日,涞源县金家井张华希望小学落成。张华去世后,她的生前好友、“家园”副会长文革、王全 继承了她的遗志。4年过去了,“家园”在任丘、华北油田已经蔓延成一片蓬勃的“绿”…… 4年来,“家园”有过张华走后的迷茫和彷徨,有过黯淡和困难,但令人惊讶和振奋的是,太多的困苦中大家携手走 过。 他们到监狱和学校里作报告,到社会上做义工;帮助病友和残友发起阳光工程;他们组织残疾人登泰山,办劳动技术 培训班,创办福利企业;组织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志愿捐献。2007年5月17日,又有一位“家园”的志愿者常兴玉的 遗体捐献给医疗教学机构……“张华绿色家园”目前有会员106人,其中28是尿毒症患者,40多人是残疾人,还有40 多人是下岗职工和热心的志愿者。 他们创办的“爱心超市”被任丘市残联“政府购买服务”,在当地也属于首次。他们定期组织“家园”成员到各个社 区募捐衣物,修补洗熨后,免费在市区的“爱心超市”里发放,任丘市残联给“家园”提供每年1万元的经费。清华大学民间 组织研究所认为,“张华绿色家园”与政府的合作与沟通,是一个成功的范例。2007年9月,“张华绿色家园”成为沧州 市志愿者服务基地。 2007年12月8日,记者再次来到“张华绿色家园”,正赶上他们创办的福利墩布厂刚刚开张,是当地一名企业 家感动于他们的精神提供了10万元投资,他们组织了10名“家园”成员入厂,王全任厂长,10名工人有8名肢残,两名 智障。令大家振奋的是,华油总医院刚刚与他们签订了300把墩布的订单。虽然这笔生意很小,但他们看到,“张华绿色家 园”毕竟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实体,“可以告慰张华姐的是,她的精神没有死,我们的路正越走越宽。” 顺着你们的手势前行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特别能体会社会大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是跟潮的年龄,当社会上毒 舌横行、痞气泛滥、谩骂成风的时候,学生们的话语也越来越尖刻,他们认为这就是顺应潮流、紧跟时尚。用刻薄来哗众取宠 表面看缺失了一份敦厚和宽容,其实缺乏的是健康的心态和美好的情操。 校园网的帖吧上满是骂教育制度、骂学校、骂老师的极端话语,他们仇视正统、嘲笑高尚。面对教学楼里贴着的“感 动中国”人物照片和颁奖词,学生们视若无睹,有的甚至说他们是为了出名。用卑微观照崇高,用低俗解读伟大,这既是卑微 灵魂的自我显露,又是对英雄的亵渎。 作文指导课上、班会上,我向学生介绍“感动河北”的人物:用歌声唤醒植物人爸爸的崔彤、23年来收养16个弃 婴的爱心妈妈王小芬、以德报怨书写山村传奇的被拐女教师郜艳敏……平凡人的事迹令人动容。当大家内心接受过洗礼又讨论 得比较热烈的时候,我朗读了一篇短文《感动人物赞》,并在黑板上抄录了其中两段: 你们,是一个手势,指着远方。 你们,是一个比喻,脚步在岁月里攀援而上。 你们,是一个故事,让普通人心中凝结朴素的希望。 你们,是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名字,就算沉默也是一种力量。 这是一次艰难的行走,你们孤独地出发,只是为了另一种抵达。我们挂着泪珠的睫毛,在关于你们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里停顿,然后倾听或者远望,沉默或者起航。我们总是希望在视线里看到更多的你们,因为中国需要更多的“感动”。 所有同学,包括那些开始对“感动人物”表示不敬和不屑的同学,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认真地抄下这两段话,然后一 遍遍地读。我知道他们喜欢这些话语,他们实际上正接受着文章的感染。 青年强则国强!高中生需要引导,他们的正义和良知渴望被唤醒;校园需要健康的舆论导向,渴望白芳礼、郭春辉这 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来润泽……石家庄市四十五中冯佳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