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童年记忆的拱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11:48 新民周刊

  一个人的记忆或许就是一代人的记忆,一堆记忆的碎片就可以串起整个民族的历史。当我们回望改革开放30年来留 下的脚印,发现最能触痛我们心灵柔软部分的,居然是他者的记忆。

  撰稿/沈嘉禄(记者)

  城墙——不灭的童年印象

  挥之不去的雾霾将城市紧紧包裹,反常的温热之后气温骤降。上个星期天,气象预报中的雪片并没有如鹅毛般地飞来 。方少华的个人画展《为伊甸园寻找无公害的苹果》如期开幕,被天气折腾得相当不爽的观众在暖气充足的上海美术馆展厅里 呵气搓手,稍许活跃了一点。接下来,大家在展出的作品中看到了不乏诙谐的意象,一个是拱门,另一个是雨伞。

  这是方少华为人熟识的符号,属于他个人的艺术胎记。

  1962年,方少华生于湖北省沙市,在当地及武汉长大,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在母 校取得艺术研究硕士学位。1995年南下广州寻找发展机会并定居。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及美术研究所 所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方少华有点执意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这一段生长期对他而言铭心刻骨。他的童年在离沙市不远 的荆州古城度过,这是一座历史可以上溯至战国的古城,《三国演义》中“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发生在这里。“那个时候古城 墙还在,墙外有护城河,河里有鱼,穿过城墙的是高大的拱门,城内外都是破旧的寺庙和古塔。我与小伙伴就在城墙上打打闹 闹,将自己想象为打家劫舍或经世济国的英雄好汉。”方少华的目光透过明天广场三十八楼咖啡厅的玻璃幕墙,但外面什么也 看不见。

  方少华的祖父曾经是一个私塾先生,喜欢收藏古玩的字画,在他的熏陶下,方少华7岁就背唐诗,临池习字,照着《 芥子园画谱》涂鸦,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结束了。进入沙市一中后,美术老师发现了方少华的天赋,偷偷将苏联的《星 火》杂志塞给他看。俄罗斯与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他打开了一个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在无数个夜晚,方少华企图通过反复 临摹来破译大师的秘密。同时,他每天都拿着速写本在学校、街头和车站写生。1977年,中国人从噩梦中惊醒,方少华的 一幅作品获得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美术比赛第二名。那一年,他刚满15岁,嘴上还没有长出淡黄色的绒毛。

  不久,方少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追随杨立光、刘依闻、尚扬三位老师。当时中国美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乃 至教育方法仍然沿袭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苏联模式,以契斯恰科夫教学法为主流,以苏里科夫、列宾、谢洛夫等人的写实功夫 为培养目标。一开始方少华如鱼得水,学得游刃有余,但很快感觉到这一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这个体系所灌输的艺术观念与方 法已经不足以转化新环境出现的相应思想和感情,是没有前途的。是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思想解放的初期,西方各种哲学、 艺术思潮如春潮一样涌向中国各个城市,艺术家当然要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方少华说:“15年里,我们将西方现代派艺术 走过的路快速地走了一遍。”

  拱门——纵深的中国意象

  1983年,方少华毕业后继续留在母校深造,美术界“八五新潮”掀起狂澜时,他是湖北“部落·部落”艺术团体 的重要成员。这个时候,他已经与契斯恰科夫彻底决裂了,转向西方现代派艺术阵营寻找精神导师。“我偏好德国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源于二战后德意志民族的一片失落,虚无及抑郁,以及要把沉沦的国家重建的欲望和惶恐,还有急于重新寻 找方向的渴求,这与当时的中国民众的普遍情感有相通之处。”方少华说。当然,方少华凭借童年的体验与早熟,更容易对德 国新表现主义产生共鸣。不过虽然他从外来的艺术语汇中找到了渴望的自由,但很快又感到失落“,那是一种类似乡愁的失落 。”他说,“于是我希望用自己的一套语汇来表达思想。”

  在通向艺术巅峰的崎岖山路上,成千上万个求索者在冒险前行,所谓的个人风格,在外人眼里是一个符号或者一种秘 而不宣的技法,但实质上是需要一种哲学思想来支撑的。那个时候的方少华还没有做好这种准备,避免与他人撞车是选择的前 提。但是他已经意识到,真正能感动人的是什么。

  先从形式突破吧。1987年,这是艺术界、文学界思想相当活跃、但仍然处于模仿的阶段,方少华在《大观园》这 幅作品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符号,画面中三根象征中国传统建筑的圆柱,构成了中国式亭阁的观察窗口,横栏和立柱上飘浮着 沧桑岁月的浮尘,被切割的画面中堆砌着当时中国人渴望得到的现代化生活的象征——彩电、歌舞表演、鲜花等。这幅作品参 加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并引起美术评论界的重视。此后他又画了一系列的《大观园》,通过独特的构图和新 旧对比,对急剧发展的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以及整个环境的破坏进行质疑,显示出画家对整个人类的命运给予的深切关怀。他的 “大观园”里出现了炼油厂、汽车、废弃物等,但画面越来越直率地指向他专注的命题,技法上也引进了中国水墨画的大写意 ,整体结构和气氛里却找不到中国画的痕迹,一切手段都被画家按创作需要选择了一遍。至此,方少华一套自己打造的语汇初 具规模。此时他才33岁。

  事实上,在方少华25岁以后,几乎每两年他都应邀在各大美术馆参加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当他的作品在1996 年应邀参加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展览时,他都外国媒体评论为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此后 ,这符号不断地出现在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国内的油画大展中。它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人们力图从中探索出某 种后现代的意味。

  雨伞——难忍的心灵表白

  1995年,方少华来到广州,潮湿闷热的南国气候使他很不习惯。不久他的腰椎病复发,整整一年没有下过楼。“ 这个时候我真切地认识到在后现代工业的环境中,作为人的脆弱。”广州、深圳等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快速的经 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给了方少华强烈的视觉刺激,在以效率为标准的评判体系里,个体的生存方式,或者说诗意的居住追求,就 显得微不足道了,甚至无人理会。“深圳的农民一夜之间转换角色,暴富之后是穿着拖鞋一头钻进奔驰汽车的。那么艺术追求 在这种薄弱的人文环境中,也变得极其脆弱。”方少华向记者做了一个握紧腕部关节的动作,“这个时候我就创作了《防潮系 列》”。

  这个系列将方少华的艺术语汇推向更高的层次。每个画面都有从《大观园》一路承袭而来的立柱或拱门,但切割后的 画面中,内容更加芜杂,它们是画家观察到的城市锈蚀现象,比如被污染的水源、雪山和天空,还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美术 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了防锈,方少华在画面中添加了一把雨伞。

  这一系列作品延续到上世纪末,他关注的话题越来越丰富。比如汇率、网络安全、人类感情、精神偶像等。方少华还 对经典作品进行另类解读,比如在将安格尔的《泉》嵌在画面中,左右是红柱,前面是一瓶矿泉水。再比如将马奈的《草地上 的午餐》嵌入红拱门中,绅士的裸女食用的不再是水果和烤肉,而是盒饭,白色的泡沫饭盒尤其刺目。在梵高的《自画像》周 围,画家不仅撑起一把雨伞并竖了六根红柱,还画了一只背部长出一只人类耳朵的老鼠,意思是用梵高的DNA克隆的耳朵。 这些作品以轻松的幽默诙谐给予某种现象以反讽,恰当地纾解了画家的忧患意识。“我要拉近经典与当下的距离。”方少华对 记者解释说,“当代艺术对命题的指向往往是直白的。”

  追忆——不仅是个人的心灵史

  但是,指向的直白和调侃的爽快并没有让方少华满足,相反,他再次感到失落。那就是,作品的内涵经得起反复咀嚼 吗?他还觉得,新表现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在许多方面并没有真正地完成,或者说其愤世嫉俗的哀怨多过积极的超越 。

  “现在,我开始转入内省。”方少华说。2007年以来方少华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主题——《似水流年》。就本 次展览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些作品深刻地烙下了个人的记忆,《白猫黑猫》、《毛泽东选集》、《收录机》、《双节棍》、《 奔驰车》等,都以象征性的器物和一个历史人物组成。这一连串历史片断,都熔进了画家的亲身经历。所以观众在作品前稍作 盘桓,便一下子唤醒了沉淀的记忆,快速进入历史回望的状态。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毛主席曾17次畅游长江,最后一次他已经73岁的,那一次上岸后,‘ 文革’拉开了序幕。”方少华在14岁那年就参加过畅游长江的壮举,“那时候武汉每年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畅游活动,我在长 江中用足吃奶的力气划水,却如同一滴水珠渺小,当然内心还是膨胀着激情。”所以在《横渡长江》这幅作品中,游泳的人与 波涛相比特别弱小。还有一幅作品《我们都是向阳花》是本次展览中尺幅最大的,长达9米,贴了整整一堵墙,画面上茁壮成 长的向日葵,有着梵高同类作品中的狂热,但背景色调发生了变化,一切都由观画者自己体味。配合作品展示的是那个时候唱 响全中国的那首歌的歌词,想必“过来人”都能哼出那个时代唯一“软绵绵”的旋律,那个载歌载舞的旋律在当时激发了亿万 民众那种类似宗教的情感。这种情感后来难以再现了,可能永远不会再现了。

  那么画家想表达何种意思?方少华说:“今天我们得到了许多,但还应该问一声,我们失去了多少?为什么失去?或 者反过来问一句:曾经拥有的,就值得拥有吗?”

  《似水流年》系列以伤逝、感怀与抒情为主线,使画家回到色彩性与绘画性的语言,以一套套不同的浓烈颜色组合及 绘画线条为主要的表现工具,在画上营造出气势、智慧、情操,柔美、惋惜与惆怅。方少华找到了一个更容易触动并激发民众 内心体验并引起深刻省察的题材。在方少华看来,这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相反它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一 个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理想和现实反思的最高综合。即使就形式而言,人的自由也只有在这种复杂的多维度的来回运动 的游戏中,才能得到最高的实现。

  再说一句:后现代所反对的,始终是那些扼制创造生命的各种固定形式。-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