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扬:在东交民巷27号最后时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10:4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肖扬:在东交民巷27号最后时光
肖扬的半身铜像在中国法院博物馆进门处恭候参观者 正义网供图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赵蕾 发自北京

  -在那里,他实际是最后一次直接和死刑复核法官面对面谈话。他说,责任重于泰山,希望法官们把“疑者不杀、杀者不疑”的精神坚守到底。

  -在耶鲁大学谈到当前中国司法现状时,他亦直言,对正义执著追求的“理想主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让位于解决纠纷的“现实主义”。

  -一位特邀咨询员给肖扬打85分,“开明、坚持”是他对肖扬的评价,也是他对下任院长的期许。

  肖扬简历

  肖扬,1938年8月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首席大法官。

  1957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86年至1990年,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1990年至1992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委员。1992年至1993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检察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1998年,任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1998年至现在,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

  (资料来源:人民网)

  揭下“中国法院博物馆”的红绸,肖扬转身微笑。这是2月的最后一天,也是这位最高法院院长最具意味的一个告别。

  几年前,肖扬提出加强司法文化建设,部署筹建法院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卸任前,“三馆”初步建成。肖扬和七位历任院长的半身铜像在中国法院博物馆进门处恭候参观者。

  同样的七尊铜像一年前出现在最高法院正厅。在大多数人眼里,铜像意味着历史。不久,这里也将添上肖扬的塑像。

  媒体在收集他任上的信息,他的十年将被打包留给历史。

  院长办公室的人说,没觉得院长就要离开,这个月肖扬像往常一样马不停蹄。

  2月27日,肖扬来到新刑事审判大楼看望法官。

  肖扬离任前一年,最高法院收回了下放26年的死刑复核权。

  大楼里的法官,几乎一半是从地方选调上来,职业命运与“肖扬”二字紧密相联。他们中的多数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肖扬。

  肖扬几乎走遍了所有办公室,并同主管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座谈。在那里,他实际上是最后一次直接与死刑复核法官面对面谈话。他说,责任重于泰山,希望法官们把“疑者不杀、杀者不疑”精神坚守到底。

  这或许是肖扬心情最复杂的告别。死刑复核权收回前后,肖扬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刑事审判会议。在收回死刑复核权时,最高法院身上的压力和风险也在累积。如果最高法院出现一起错杀,将是对这位70岁老人改革决心的最大打击。

  无论如何,在官方眼中,死刑复核权收回位列十年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首位。尽管有人称这仅仅是制度的回归,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然而,在中国,良好制度的回归与重建往往需要付出同等的气力。

  2月26日,肖扬前往人民法院出版社看望编辑们。在这里,刚刚出版了一部由他担任总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库》(第二版)。这是一部完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大型工具书。

  一位细心的编辑随后从现场照片里发现肖扬当时笑得格外舒朗。几天后,肖扬向法院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每人赠送了一套法库。

  2月25日,肖扬通过“中国法官培训网”为法官们上了《司法要义》第一课。法官们静静地听着,不时报以掌声。这也是他作为最高法院院长所讲的最后一课。

  熟悉肖扬的人说,以肖对中国政法界的经历和思考、逻辑清晰文采飞扬的口头表达,卸任后去法学院任教是个不错的选择。他曾表示,自己对做学问、教书的兴趣大于当律师和法官。

  肖扬的文字能力让他的身边人佩服,给他写稿的人多数深感压力。肖扬要求语言凝练、表述准确,要求使用法言法语,他反对使用一些不符合法律表述的用语。2004年的最高法院工作报告,身边人说,肖扬为了在写法上有所创新,连散步和洗澡时都在想,想出一条记下一条。

  2月21日,肖扬向最高法院特邀咨询员致谢。自他上任始,最高法院开始“问计于贤”,请国内知名法律专家献策。来源:南方周末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