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参观博物馆考验公民素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11:36 新民周刊

  BY 唐 羽

  3月10日起,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陈云故居以及鲁迅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据报载,“当天出现了 观众人数猛增的现象”。值此“历史时刻”,我特地到上海博物馆待了半天,认为“猛增现象”是媒体在爆炒米花,前来享用 免费大餐的观众与以往相比,不算严重超员。

  此次全国范围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观众开放,这一举措本身是深得人心的,但来得太突然,博物馆方面还没有做好 大规模免费接待的准备。好在我们早已习惯了特事特办,文博单位只得在极短的时间里突击一下,仓促应战。私下里一位文物 专家向我表示担忧,他认为一旦参观人数超过饱和水平,人群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严重污染馆内空气,提升室内温度和湿 度。特别是二氧化碳,容易使裸置的青铜器和石木雕刻生锈、风化,书画纸张变脆。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就很头痛地表 示:“从决定免费开放到执行,不过一个多月。从近几天的情况看,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如突发病患、小孩走失 、物品遗失等紧急情况,准备工作不充分。”

  再以上海博物馆为例,最近临时增派了30多名保安和同样数量的保洁人员,还有数十位志愿者到位充当讲解员。在 展厅内,我还看到一个书法展相当有意思,从中国的汉字结体开始讲起,分别介绍了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写法,还列 举了经典的书法作品。这个展览大概是为这次历史性的“免费文化大餐”而定做的吧,真可谓用心良苦。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免费的文化大餐,观众做好准备了吗?这个准备,包含两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准备。任 何文化艺术类博物馆,都是用文物串起一部历史的,是一部最直接的器物史。而大多数省级博物馆的器物,都是以本省出土文 物为载体、为线索的,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可能会迷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有大致的了解,才能从陈列 的器物中梳理出一个大历史的网络。但是,多少观众做过这样的“回家作业”?

  上海博物馆在门口贴出免费参观的规定,请求观众“不能衣冠不整;不能在馆内大声喧哗,不能携带宠物;不能带食 品饮料;不能触摸裸置文物”。但我在上海博物馆里还是看到,至少有一百多个学生“躬逢其盛”,他们要么在展厅里嬉笑打 闹、狼奔豕突,还差点撞翻几个老人,要么拿了厚厚一叠馆方免费提供的展厅介绍单片在手里玩弄。这种跑马看花式的参观, 让人怀疑对学生的知识增长会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我问了一个带队的老师,她说自己不是教历史的,也看不懂。那么为什么 学校不派出一些历史老师随团讲解呢?

  观众的另一个准备应该是行为方式。某省博物馆“免费文化大餐”派送的开头几天里,据报载,“一些观众情绪激动 ,互相推挤甚至打架,并与工作人员、武警发生争执,还有一些参观者等待不及翻墙而入。为方便参观者了解馆内藏品,博物 馆特意印制了精美说明书,却被一些参观者大把放进袋里或垫在地上坐。综合馆三四楼的回廊成了垃圾集中地,地上痰迹斑斑 ”。

  上海博物馆的情况还算可以,但馆内一个保洁员对我说了一件事,以前上海博物馆向老年人免费开放,有些老年人在 人民广场早锻炼后,直冲馆内卫生间洗脸、擦身,弄了一地的水,临走还要卷走一大团卫生纸、灌满一瓶纯净水。在上海美术 馆内,已经出现小孩子往齐白石作品前撒尿的“壮举”。所以,“文化大餐”当前,既是对作为客体的文博单位的考验,也是 对观众的考验,而且对后者的考验是长期的。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