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孝道写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11:28 记者观察

  “80后”孝道写真

  本刊记者 吉建军

  作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最严格时期出生的“80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有人称其为“充满希望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亦有人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麻烦的一代”。随着他们长大成人或者相继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80后”已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如今正值青壮年的他们,将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伴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80后”也将成为“养老的一代”。他们对“忠孝”的理解和亲身实践,也必将影响着中国未来的传统道德走向。因此,记者对几位颇具代表的“80后”进行了采访。

  为了癌症母亲

  钱润,山西省太原市人,祖籍浙江,中共党员,原系太原化工厂厂办工作人员。1998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对于一个患肝癌5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而对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为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看,确诊为肝癌中晚期的患者最长存活期不过年余。奇迹的产生,离不开作为孝子的钱润永不放弃的努力。

  这天,在北京某著名医院的一张病榻前,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休息的钱润在焦急地用沙哑疲惫的声音与在路上的弟弟通着电话:“什么时候能到?快点!老人已经不行了!”那边是同样焦急的声音:“知道了。我正在往过赶。很快就到!”

  床上患了5年肝癌的母亲已经被病痛折磨得剩下最后的气息,她看到小儿子进入房门,眼睛突然有了久违的光彩,她断断续续地说:“孩子,你怎么来的?”母子二人说了几句话,两分钟后,钱润和弟弟亲眼看到母亲的瞳孔放大。他再也支撑不住一个月劳累的身体和过度的悲伤,大脑一片空白,眼前一阵阵发黑,但是他强忍住了即将降临在身体上的晕厥,靠着墙站着,眼前闪现的一幕幕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

  钱润的母亲5年前被确诊为肝癌,这对一个国企的普通工人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劫难。然而,这场劫难才刚刚开始。钱润孝顺,这一点在亲戚、邻居、朋友、同事中有口皆碑。凭着他在亲戚朋友圈中良好的人缘和可靠的人品,也冲着他陪着母亲在太原、襄汾、上海、北京等地的医院不断辗转而执著的孝心,钱润一提出借钱为母亲看病,亲朋好友纷纷慷慨解囊,以解钱润燃眉之急。

  钱润想尽快治愈母亲的病痛,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处寻医问药,每天从报纸、电视、广播上留意医药广告,并记录下来。放学回家之后一一落实,只要认为对症的就不惜任何代价买来,咨询医生之后,给母亲服用。然而,尽管这些药物在广告上被描绘得有神奇的功效,可是在钱润母亲身上却丝毫“神奇”不起来,“母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直到出现黄疸。当时整个人全身皮肤蜡黄,已经不能下地,只能躺在床上。当时母亲觉得自己大限已经到了,所以就开始放弃治疗了。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肝癌病人最长也就只能活一年多的时间。”谈起当时的情景,钱润告诉记者。

  就在母亲的身体对药物已经完全没有反应的时候,钱润从同学父母处得到一个消息:太原市晋祠路附近村里一个外号“神医”的土郎中,能够治愈各种疑难杂症,而且颇具疗效。钱润对于鬼神从来不信,但是这次为了救母亲,他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这个叫做“七七”的“神医”。

  这个“七七”的医术来源的真实情况不得而知,坊间传说颇有传奇色彩,更是不能尽信。钱润只身来到“七七”的寓所,只是一间普通的民房,门前排着长队。等到钱润的时候,他将母亲病情大体讲给了“七七”,这个“神医”给他开了药方,让他抓一个星期的药,并要求钱润一个星期之后带着母亲亲自来一趟。一个星期之后,钱润背着母亲又一次来到这个农村小院,经过“七七”的针灸和药物疗法,钱润母亲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而且身体也开始慢慢恢复。

  在照料生病的母亲的日子里,钱润的家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刚刚接班进厂的钱润从工厂办公室办理了下岗手续,以专心照顾病中的母亲。第二,他结婚了,妻子是附近单位的,他们的儿子在钱润母亲病情转危的情况下降生。久病成医,在照顾母亲期间,钱润一方面要外出赚钱,一方面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一有时间就给母亲进行按摩以疏通血液循环,尽最大努力减轻母亲的痛苦。这期间,他将母亲的病情变化做成详细的病历,通过资料进行研究。

  随着土郎中“七七”不再出诊,钱润母亲的病情经历两年多之后,又开始重新发作,并逐渐变得严重起来。无奈之下,钱润托熟人找关系将母亲转入北京某知名肿瘤医院。该院专家经过研究之后,认为只有手术切掉其中一片肝叶才能尽最大可能挽救病人生命。而且,手术费需要30余万元,即使手术成功,病人所剩的生命也将不多。

  在北京侍奉母亲的一个月里,钱润每天只能在医院的长椅上休息最多一个小时。医院不允许病人家属陪床,钱润通过各方关系做通了医院工作,被破例允许守床。当时医院有一个建议:钱润母亲患肝癌5年在当时的医学史上是很少见的,所以建议免费为其母实施手术,但条件是必须将其母5年来的病历作为该院的研究成果,其母作为实验品进行医学研究。钱润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自费为母亲做手术,婉言谢绝了医院的建议。手术后一个星期,钱润母亲辞世。

  处理完母亲的丧事,钱润开始了长达7年的还债生涯。一个手术没能留住母亲的生命,却留下了30余万元的债务。钱润说他并不后悔,因为作为儿子应该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尽管结果并不一定完美,但是不会在人生中留下任何遗憾。

  7年时间里,事实上已经失去工作的钱润尝试过各种挣钱的办法。他白天开出租,晚上摆夜市卖小吃,一有机会还要跑长途运输。钱润和妻子经过7年时间的艰苦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就在他们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的时候,钱润的父亲突然病逝,这给钱润很大的打击。“老爷子没有享受到一点幸福的生活,在清理完债务的时候突然去世,给我很大的打击。但是现在想想也觉得没有什么遗憾了。我欠父母的,应该在这十几年中还清了。”

  特困生

  主人公张勤娃,山西省岢岚县人,父亲天生聋哑,家境非常贫困。原系忻州师范学院的学生,2005年毕业,如今在太原谋职。

  来自贫困农村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是全村人的喜事。带着乡邻的重托和勉强凑足的学费,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学金。

  那个学期的寒假,因为没有坐车的费用,他不能回家过年,同时也要依靠假期打工收入来获得第二学期的生活支出。开始还算顺利,他获得了一个临时工的机会,得到一笔对他来说不菲的收入。新学期开始,一次偶然的时间,他接触到了网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月里,他整天泡在里面玩得昏天黑地。在此期间,他一天只吃一顿饭,一顿饭只吃一个烧饼。可是他的钱在一个月之后全部花光,在经历了两天没有吃饭的惨淡之后,他借钱通过电话联系到了老家的村里,村干部多方筹集到资金之后,给他寄来了400元生活费。

  有了这400元,他先饱餐一顿,然后继续投身到他的“伟大而辉煌”的网络“事业”中。很快钱又花光,他陷入了空前的窘境,不得不向同学举债。即便如此,他依然在为数不多的可支配资金中抽出相当部分用于上网。

  在得知有机会获得学校的特困补助后,他的哑巴父亲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从乡下赶来为学校做特困证明,证明做好之后需要他本人签字,可是寻遍学校任何一个角落都没有找到他。父亲焦急地流出了泪水,多方打听之后在网吧找到了他。正沉迷在游戏世界中的他突然觉得身旁多了一个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且“咿咿呀呀”比划着跟他讲话的人,感到很惊奇。周围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在他的身上,他的脸立刻红到耳根,周围的起哄和嘲笑让他觉得颜面全无。而他的父亲并没有关注到这些,他也没能弄明白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全神贯注地干什么。就在他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着与久违的儿子重逢和获得助学金的喜悦的时候,张勤娃扬起手愤怒地将一个响亮的巴掌送给了自己的哑巴父亲。张勤娃的父亲立刻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蒙了,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在父子这么久没有相见之后送给他这样一份礼物。陪同张勤娃父亲一同来的村干部看到此情景气得跳起来就骂:“张勤娃!他可是你亲爸!还是个大学生呢?刚上了学就觉得你爸给你丢人了!敢动手打他了!你算什么狗屁大学生?你还有良心吗?”

  “此时,整个网吧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我当时的大脑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其实当时我很后悔,我悔恨我对我唯一的亲人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以至于我终生愧疚。”张勤娃谈到当时感受的时候,拿出了自己当天的日记。“我后来才知道,我爸带着全村的乡亲给我凑的钱、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才来到学校的,而每一块钱,都有父亲磕下的响头。父亲一路上没喝一口水,没进一粒米。从那天起,我开始记日记,近6年来从未间断。”他告诉记者。

  “从那次事件以后,我和父亲之间有了无法弥合的伤痕,我的愧疚已经让我无法再对生活有任何不负责。”经历这场网吧风波之后的张勤娃,一下子成熟了很多。虽然偶尔还会去网吧玩个过瘾,但是比起以前的沉迷收敛不少。在一次征文比赛中,张勤娃的一篇《我的残疾父亲》获得一等奖。在那天,当这篇文章被刊登在校报上的时候,同一个宿舍的哥们,8个20岁的大小伙子紧紧抱成一团,泣不成声!

  张勤娃告诉记者:“我记忆中没有母亲的印象,因为我刚出世她就跑了。一直以来都是父亲照顾我,把我养大,父亲从来不打我,他不会说话当然也没骂过我,我做错了事情他总是默默地陪在我旁边安慰、鼓励我。上大学后,父亲在县城摆了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摊,经历了那件事之后,一度停了修车摊。”

  以后渐渐远离网吧,张勤娃在大学里真正勤奋起来,一边打工赚钱尽量减轻父亲的压力,一边认真学习。毕业之后他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后来辗转进了太原一家广告公司。由于勤劳刻苦,踏实肯干,不断取得好的成绩。他把获得的荣誉证书和一封长信寄给父亲。父亲很高兴,第二天就来到学校看他,在张勤娃宿舍,他的父亲受到了“贵宾”待遇,几个同宿舍的哥们集资请父子俩吃饭。那天他们喝了很多酒,从此父子俩重归于好。

  张勤娃告诉记者:“那是我永远不能抹去的黑色记忆,我只有发奋工作,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傻 四

  知道傻四的一些事情是在一次宴会上,由一位媒体同行在闲谈时候透露的。之所以叫傻四,是因为他是一个轻度智障人士,在家族中又排行老四,因此同村的人都称其为“傻四”。

  傻四是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南坳村的村民,1982年出生。冠山镇毗邻阳泉市第二电厂,村民靠小型货运为电厂运输煤炭为主要经济来源。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村子是为数不多的富裕村之一。傻四的父亲因为较早进入运输行业,家底颇为丰厚。早在傻四出生前后,其父就在全村较早地建起了一幢别墅。别墅相当豪华,即使现在亦是全村少有的奢侈建筑。

  天有不测风云,在傻四尚未成年的时候,其父在运输途中遭遇车祸身亡,他死后留下的家产遭到弟弟妹妹的觊觎。家产最终遭到分割,之后,傻四陪着母亲守着一幢豪华的别墅艰难度日。

  因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打击,傻四母亲从此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整日躺在床上,连下地活动都很少。家里能卖的业已卖尽,屋内家当只剩下一个枕头、两床被子和一条毛毯。此时的傻四早已辍学,成为一个专业的乞讨人员,他每天在别墅里关注着周围乡邻的烟囱,只要有冒烟的迹象,立刻拿着碗飞奔过去,沿门乞讨,以供养自己和母亲。

  村人此时谈论傻四:“傻是傻点儿,倒也孝顺。”傻四讨来的饭总是自己先吃一半,等上半个小时,然后再给母亲吃,于是有人问他为什么自己先吃不管母亲,他一脸认真地说:“里面有老鼠药怎么办?”。

  傻四渐渐长大成人,除了智商未见明显增长之外,一米八五的个头,强壮的身体,完全成为一个精壮的劳力。然而他依旧不去干活,仍靠乞讨为生。此时的傻四已经照顾母亲将近5年,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不再对母亲孝顺,每天乞讨所得先满足自己,然后才给母亲。傻四整天在外面讨饭,讨饭的形式也与以前截然不同,他天不怕地不怕,要是知道哪家开灶做饭,便径自走进去,招呼也不打,就大喊一声:“我饿了。”拿起碗筷就吃,吃饱就到处闲逛。

  傻四对母亲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游荡了一天回到别墅后不顾母亲还没有吃饭,就开始骂:“老不死的整天就知道睡觉,也不见睡死你!”接着是一顿猛烈的殴打。邻居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其母撕心裂肺的嚎叫。

  直到有一天,傻四游玩回来,已经缩成一团的母亲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傻四二话没说,卷起那条惯常使用的、已经破烂不堪的毛毯将母亲的尸体扛到后山,挖了个坑掩埋了。

  没有了母亲,傻四的日子过得更加逍遥自在,依旧要饭,依旧吃饱后到处游玩。

  见到傻四是在去同事家的路上,他胡乱穿着破烂的棉袄,头发一丛乱草一般,从身形可以看出强壮身体的轮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