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育称试验以基本农田基本耕地为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16:43 新浪嘉宾访谈

  武汉城市圈:避开沿海发展误区

  主持人:叶局长,武汉和长沙,两个城市群搞的这个试验,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不是意味着要用更少的资源,建出一个老百姓生活环境更好的城市?

  叶青:对,因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沙在中部是经济比较发达、制造业比较强的区域。像武汉市是所谓的“8+1”,1就是武汉这个中部的特大型城市,去年GDP达到3100亿;周围8个城市是中小型城市,比如说有黄冈,鄂州,仙林,孝感等等,围绕着武汉在100到15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集中了湖北比较重要的工业城市,就成为武汉城市圈这样一个发展地带。

  在湖北来说,武汉城市圈的GDP占全省的60%,但土地面积只占三分之一,人口只占50%,跟重庆一样。这个区域的任务跟重庆可能有点区别。我们就是要发展制造业,同时把资源节约好、环境保护好。我想国家设这个试验区,就是要早一点避开一些沿海发展的误区。比如太湖,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为什么经济越发达,污染越严重?能不能避免这种状况?我们理解国家就是想在中部找个地方试验一下,经济发展的同时能不能不破坏环境,是想找出一种科学发展道路。

  武汉城市圈虽然主要是构建两型社会,省领导也说了,还要吸收各省的先进经验。比如浦东新区,现代的服务业、金融业,我们要学习;比如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高度集中,科研的转化基地很强,我们也要学习;成都,重庆,城乡统筹,我们也会涉及到这个问题——武汉城市圈有33个县,而且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比较贫困的县,特别黄冈等很多老区、将军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所以我们也同样存在统筹城乡的问题。还有长沙,城市一体化做得很成功,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

  我的设想,未来这个区域大概六万平方公里,应该成为中部一个产业密集区和经济发达、人民比较富裕的区域。武汉郊区主要体现在外环线上,这个外环线有188公里,基本上是武汉远城区的一个圈,再往外就是8个城市。将来在这个188公里的外环线上,我设想建立对环境没有破坏的产业,现在区域中制造污染的企业,小的都关掉,大的进行改造,有的企业不再继续发展。比如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企业,叫武钢,现在他们要搞新的钢铁厂,因为在沿海成本可以降低一些。

  对老百姓来说,主要几个方面,一个是交通便利,第二个是各种通信成本下降,第三个就是就业机会更多,还有金融服务方面会更加便利。从交通问题来说,现在武汉也修了轻轨,正往两头延伸,有的准备延伸到孝感市,这样人们的工作地和居住地可以适当分离,不一定都集中在大城市工作。这对于人才的流动,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一些人比较关心,“1+8”城市圈,跟以前传统概念中一个大城市加一些所谓的卫星城类似,是这样的关系吗?

  叶青: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过去武汉一直有一些城市围着它。比如十年前还有一个叫“武汉经济协作区”,这是一个长江中游的城市群,包括河南信阳,江西九江和湖南岳阳,过去是按照自然经济的联系大家走在一起。这次几个城市走在一起,带有一定行政上的色彩,是由国家来指定的。所以我说,现在武汉已经不仅仅是湖北的省会,而是九个城市中的核心城市,所以现在任务不是把武汉的经济发展起来,而是要把九个城市的经济一起发展起来。这就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给你们的任务。

  现代经济的发展,城市要怎么发挥核心和辐射作用?将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城市,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问题。发改委好像搞了一个中国经济区发展的远景,我印象里将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20个城市圈,并且主要都在中部和东部。

  利用土地:维护农民利益是前提

  主持人:有网友说重庆以前好像有一项改革,涉及到把土地拿去建成别墅,然后又说这是种地的。这个土地怎么扭转,这方面重庆有什么样的政策框架出来呢?

  杨庆育:统筹办做了调研,和实际反映的情况不一样,其中修别墅所占的地非常小。在城乡统筹过程中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土地。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依附于土地而生存,随便做什么,不能使农民收入减少,甚至要使他们按照发展改革的增长趋势,得到相应更多的增长。所以统筹城乡不能去剥夺农民的利益。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打着土地改革的旗号去侵占农民的土地,这个统筹城乡就会失败,这是一个前提。

  以重庆为例, 2006年我们户籍人口3199万,农村人口2350万,耕地3360万亩,人均耕地就是比较标准的一亩三分地。所以我认为,在认清土地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偿、自愿、依法的前提条件,在土地问题上可以做一些探索。比如先从理论上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农民的宅基地是解决农民居住的问题,从理论上能不能够对应,但对于使宅基地和城市里安居房之间能挂起钩来,可以做一些尝试。承包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东西,能不能和城市里的社会保障挂起钩来。比如有人说,即便你使我们某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干活了,但你不能保证他的公司不破产,如果公司破产、地又没了,怎么办?所以承包地应该对应社会保障,我觉得可以适当做一些探索。

  第二点,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推动新农村经济,在土地规模和集约化问题上我们应该做一些思索。但这就比较敏感了。举个例子,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能不能做一种股份来组建公司?我个人觉得可以在一定的风险控制范围之内进行尝试。它是有风险的。比如把你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份入股一个公司,既然是公司,就要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市场竞争,就完全可能在市场当中破产。如果破产以后,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必须要对入股的资本进行侵犯,侵犯到土地经营权,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就没了。但风险是可控的,比如在一定的范围内,关注我们公司的运营情况,在公司和农户签订有关章程的时候,把他的风险控制到最小的程度,再制定一些例外的条款,同时政府加强监督。但如果要广泛开展这种工作,政府肯定没有这么多精力。所以在土地问题上的基本想法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区两个县,在土地问题上总结出一些经验。比如现在每个乡镇都有土地流转中心,能够对那些单家独户的农民,对城市公司成片地进行经营,可以带着农民的利益和他们谈。这样就比单个的农民去谈,风险降低得多了。

  从市委和市政府的角度,现在一个基本想法,就是鼓励区县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土地规模化或集约化经营进行探索。但是有两个底线,基本农田、基本耕地是不能动的;基本的粮食产量,是不能少的。在这个前提之下能不能把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用地之间进行挂钩,进行改革试点呢?方案里有所涉及。当然我们希望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这个方面给我们一些试点权,使我们在土地上面能够总结经验,尽量规避风险,少走弯路。

  主持人:现在中国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个实验改革,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以前的经济特区的建设过程当中发现一些问题,到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它面临一些新的体制上或者制度上的困难?

  杨庆育:我觉得时代背景已经不一样了。第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三十年前没有提这些。第二,西部大开发,是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西安提出来的,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这个战略,现在要进一步加深,肯定是有重点地推进。第三,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在三十年前也不存在,我们去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比差已经到了3.6:1,全国我估计也就3.3:1吧,这么大的落差以前也没有。去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给我们做出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要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在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要求都和我们以前的背景不一样。还有一点,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面临一个新要求,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结合东部和西部、中部的特点,分别在东部实行综合配套的改革,在中部实行两型社会的配套改革,在西部实行城乡统筹的配套改革。我认为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拉开帷幕的基本标志,同时也是随着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提出来的要求。

  主持人:类似这样的实验区还会推出来吗?

  杨庆育:不是说一定要实验区才能改革。17大很明确,举改革开放之旗,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每个地方都有改革开放的义务,只不过国家为了使改革的成本更低,改革推动速度更快,积累一些经验,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在某个方面进行改革实验,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学习东部,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主持人:叶局长,你们两型实验区在整个国家改革当中承担了一种什么使命?

  叶青:这种使命就是先行先试,就是探究怎样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按我的理解就是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模式。过去我们快字在前,好字在后,所以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现在把它倒过来,又好又快,首先要符合两型社会的要求。主要是承担这一方面的任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