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柏平:减排同时要创造绿色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18:30 中青在线
郑柏平:减排同时要创造绿色环境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

郑柏平:减排同时要创造绿色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柏平

  主持人:04年起环保总局刮起一系列风暴,最近这个风暴作用小了,需另外的手段。这个背景是怎么回事?

   王金南:应建立从污染源头到末端的经济政策

  王金南:环境政策手段有不同类型的,有行政法规,指定性的控制手段,有基于市场的刺激手段,有基于信息公开等手段。目前二氧化硫要比COD好一些,07年前三季度,对照采用的政策,可以看到,比如二氧化硫方面,主体是企业,电厂。COD很大一部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很大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工业企业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二氧化硫减排方面采用一系列经济政策,比如脱硫电价的补贴,很多电场采取主动,因为有甜头,扣了一分五的电价后说不定还有赚头,然后调度,脱硫后优先,二氧化硫的排污收费提高等经济政策,都是支持的,所以做的就好了。

  COD,像城市污水处理厂,经济建设到位的不足,进度就慢。要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从污染源头到末端消减,源头可以采用很多经济政策,绿色资本市场上也可作为引导,不往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的地方投资。

  末端消减政策也可以,比如利用公共条件来支持,2007年年底财政部出台了关于三河三湖跟松花江流域的专项资金,财政部还有其他减排专项资金,都支持末端减排,也可以利用税收政策来支持。这都要讨论,包括怎么提高减排效率,像排污交易等,都可以做末端减排。

  从区域角度说,还可以做流域上下游的污染减排的补偿机制,甚至利用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情节发展机制,CDM的机制,用到国内的减排上来,所以经济政策在减排方面,特别是长效机制建立方面,应该有独到的作用。

  主持人:为什么风暴后会选择这种模式?你怎么看风暴和环境新经济间的关系?

  王金南: “风暴”是形象化的说法。之所以说风暴都是行政干预类政策,这些政策并不是不需要,如何把风暴式行政干预政策跟经济政策协调起来,是需要解决的。比如流域限批能否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比如现在环保总局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目录制定,就引导自动把双高产品布局到环境敏感性小的地方,像这种类型的,集合起来。所以不能把这些事情截然分开,就像从风暴式过去的政策过渡到环境政策是有关联的。

  陈万志:行政、法律、经济是搞好节能减排的必要手段

  主持人:二位如何评价环境风暴和环境新经济政策对减排的作用?

  郑柏平:环境风暴是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来解决突出问题的方法,长效性差。环境风暴中所受罚的项目地区,都逐一恢复了。不能肯定这些恢复都是应该的,说明政策本身的局限性,经久性是有问题的。

  我们是要逐步以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应更多考虑通过长期经济政策,环保政策,法律引导,解决节能减排。减排,政府起很重要作用,要综合看待减排工作,要不断创造绿色环境,比方植树,这些对减排讲,是减排的反面,可减少生成更多氧气,来减少排放的影响。要根据我国广阔的地域,解决好综合工业,特别是污染物排放较重的工业布局的问题。

  法律要进一步严厉解决好高污染企业的建设问题,不仅使建设成本提高,也使运行成本提高,这样才能较好地节制,如果完全通过行政手段,而不通过经济手段引导,还是有很大问题。

  陈万志:搞好节能减排有三个手段,行政、法律、经济手段,三者缺一不可。现在采取高压态势,强化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也应保持下去。但仅仅是行政手段,经济上产生相反诱导,就会形成行政力量跟市场力量的抗衡,所以一定要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排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要实现难度大。前天我去了一家财产保险公司,他们对保险感兴趣,急待能进入操作,他们开辟了一个家政,保姆跟雇主间的风险也大,做的挺火,是全国第一家,我觉得环保,很感兴趣,他们说回重庆后还要研究,请总局支持,愿意作试点。

  郑柏平:社会的参与、监督,人大的监管都很重要,我们只注意行政管理,且他的效率是有问题的,所以通过社会的参与、人大的监管对减排有重要意义。

  王金南:环境经济建设并没付诸实施

  主持人:请谈谈环境新经济政策在推行中有哪些问题,环保部门有什么对策?

  王金南:现在提出要建立新环境经济建设体系,充其量就是吹响环境经济政策的集结号,真正的环境经济建设没有付诸实施。一,支持经济政策实施,需要技术体系、人力资源各方面,比如保险。那造成的污染损害怎么鉴定。目前我国还没提出鉴定方法,我们跟高院研究关于环境犯罪造成的,特别是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的鉴定问题,必须拿出相应的技术规范。

  郑柏平:去年有个城市的水整个受到污染,老百姓一星期没喝到水,这个损失怎么算?

  王金南:技术有了,谁有资格做鉴定,是司法部门还是环保部门,还是环保部门下面比如监测站,也没这权利。比如绿色证券,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目前来看上市的融资跟再融资是有程序的,但上完市,钱圈到后,他的行为表现怎么样,选什么指标来评价,谁有资格发布,都是钱,股民都围着你,把这个搞砸,到时上市公司责任多大了?类似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这只是吹响了集结号。

  地方有没有跟上来?其他部门跟的怎么样,比如证券,保险等,这不是环保部门一家吹号子大家就能通过的事,很复杂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