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蓝皮书预测08年房价被指自相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09:28 青年周末
北京社科院蓝皮书预测08年房价被指自相矛盾
《社会蓝皮书》主编戴建中计算了北京房价结构 ◎摄影/王进

北京社科院蓝皮书预测08年房价被指自相矛盾
书店书架上显得有些孤独的《蓝皮书》 ◎摄影/本报记者 吕家佐

  -缺乏统筹 主编之间没时间看对方的书

  -观点分歧 会上不辩论会下不讨论

  -社会学家公开房价结构 经济学家称没意义

  ◎文/本报记者 陈万颖

  房价越来越看不懂的今天,指望着北京社科院最新出版的《北京蓝皮书》指明方向的人们也许要失望了。以“权威、前沿、原创”为口号的《北京蓝皮书》在预测2008年房价走势时,给出了自相矛盾的说法。

  《北京蓝皮书》共九本,其中《经济蓝皮书》认为北京房市不会出现拐点,《社会蓝皮书》坚持今年拐点“或早或晚”都会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两种观点并没有得到交锋。而记者调查后发现,两种观点各自有理论支撑,却没有得到充分沟通。

  不过,北京社科院副院长梅松认为,《北京蓝皮书》中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很正常。

  《北京蓝皮书》会上不辩论 会下不讨论

  -主编发言自说自话

  北京市社科院最新推出的《北京蓝皮书》里,针对房价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北京蓝皮书·经济》(以下简称《经济蓝皮书》)主编认为,房价仍然没有拐点,而《北京蓝皮书·社会》(以下简称《社会蓝皮书》)则明确指出房价今年必然下跌,还公布了一份“房价结构清单”作为佐证。

  让人奇怪的是,虽然有着观点上的明显分歧, 3月19日新闻发布会却开得波澜不惊。

  发布会上首先发言的《经济蓝皮书》主编,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告诉在场记者:“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快速涌入、外地购房者不断增加、人民币加速升值等都是近几年北京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社会蓝皮书》主编、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戴建中。戴建中仔细听了梅松的发言,心里有了个疙瘩,梅松所讲述的一个数据和他的调查结果有出入。“他们说大部分的项目,房地产商自己掏出来的钱只有5%,工钱15%,银行40%,建筑单位代垫40%。但是我的调查并不是这样的,整个建筑安装费才占房价的15%,就算扣掉利润,也占不到20%。”

  戴建中所说“我的调查”,是他在《社会蓝皮书》里的开篇:《首都社会形势分析》中,对房价做出了一个剖析,这也是他希望现场记者们注意到的。

  “长期以来商品房价格构成是房地产商坚持密不宣人的‘商业机密’,我们在调查后公布出来。”戴建中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

  虽然他是梅松之后第二个发言的主编,但并没有把疑惑提出来。“人家也是刚刚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拿出来,我不太好反驳。”

  他在发言时表达了自己主编的《社会蓝皮书》在今年给出的结论:“一是房价问题不是单纯的市场现象、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有关执政能力的政治问题……二是房价的‘拐点’在今年或早或晚必然出现,虽然需求还在,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兑现。”

  “我在会上老老实实地说,我去年在这个发布会上的预计——房价在十七大之前会下跌——不幸而落空了,这对一个学者,尤其还是市政府参事来说,是多大的一个刺激?我还能不想想错在哪里吗?今年怎么预测,当然要更谨慎。可今年我还要这样说。”戴建中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发布会上,10分钟的发言结束之后,没有记者提问,戴建中觉得有点闷。“好比讲课,学生问得越多说明这课越精彩,最好把我问倒了,这样我才有动力继续去研究啊!”等出席发布会的几本书主编都发言完毕,终于有一个记者提问:“奥运后北京房价是否会跌?”

  记者把问题抛给了梅松。梅松回答:“奥运会后北京房价不会跌。”最后也提了戴建中在发言时提到的“拐点论”,但没有解释出现差异的理由。

  “我没有再接腔。人家也不是问我的,况且梅院长已经答了。”戴建中说。虽然他比梅松年长,但在行政级别上,梅松是副院长,他是所长。“辩论?中国的学术辩论气氛已经缺失很久了。”戴建中叹道。

  代表着学者权威态度的“蓝皮书”,却出现了如此截然相反的结论。不由让人产生疑惑:两个权威的声音,公诸于众之前是否有经过充分论证和辩论?哪怕焦点是人人关心的房价,也没有大众想象中的“辩论的火花”。

  -发布会之前没看过别人的“蓝皮书”

  “我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我知道写出房价结构的人不懂经济!”记者就《社会蓝皮书》中公开房价结构的章节采访《经济蓝皮书》主编、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时,他是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

  “不可能在之前看过别人编的《蓝皮书》,时间根本不够。”戴建中说。据他介绍,每一本《蓝皮书》是为总结当年的总体情况,开始实际编写差不多是11月份。下一年的1月份要给出成稿、付印、装帧、发行、开新闻发布会,以赶在“两会”前让代表、委员们看到。作为主编,能够把自己书里所有文章都看完并且修改完毕,已经很不错了。

  “9本蓝皮书呢,怎么可能看得过来?”戴建中说。

  对“自相矛盾”的现状,梅松认为,《北京蓝皮书》中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很正常,学术研究允许百花齐放。

  -处境尴尬的“蓝皮书”

  每年一版的《北京蓝皮书》系列丛书,从十几年前只有一本,发展到如今经济、社会、城乡、区域、文化……9本排开,赚得的关注度是否跟着水涨船高?

  3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打算看看《北京蓝皮书》的销售情况。绕过人头攒动的股票书籍展柜,在顶着“中国经济”的书柜中,一片蓝色静静地铺展开。名目繁多的“蓝皮书”占据了约两米宽的书柜。其中大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蓝皮书》,《北京蓝皮书》在书架上能找到约6本,分别是《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城乡蓝皮书》。其中《城乡蓝皮书》在图书大厦库存6本,其他两册都库存3本。

  15分钟内,没有人在书柜前驻足。

  “《社会蓝皮书》算卖得好的,我们一般印3000本,我们所自己买回来几百本,送‘两会’上的代表委员、政府官员等等。去年一年,好像是正好卖完,没有听说卖得特别快的。”戴建中说。

  而在过去,光景大不一样。“十几年前,北京社科院刚开始搞蓝皮书的时候,就只有一本,经济社会都在一起。后来几年经济和社会分成两本。那时候好多人抢着要这个书,有的记者非要在发布会前先看电子稿,我拗不过,发给记者一份,还得叮嘱他别在发布会之前抢发,但还是有抢发的现象。”

  今年3月19日,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蓝皮书》正式发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台上坐着出版社社长助理、每本书的主编,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几乎比台下的记者还多。

  第二天的报道,戴建中也不太满意。“我们说房价必然跌,和经济学所的说法不一样,但记者没弄明白我们各自的观点冲突在哪里,读者看这个报道只能觉得摸不着头脑。我和梅院长都在发布会上告诉大家有哪几篇文章要仔细看,可记者们都没时间看。”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