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使得票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10:26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记者/刘新宇

  担任驻泰国大使三年多,前前后后在泰国工作了15年,对于这个东南亚国家,张久桓早已不再陌生。可是泰国人渐渐认识这位中国大使,却是从近两年开始的。

  如今,张久桓在曼谷逛商场,总会有民众向他示好;出入机场,手续也常常简化了许多。2008年2月,他还被泰国国王普密蓬授予了“特级泰皇冠勋章”。

  谈起这些,张大使心情不错,“这要得益于新闻媒体,而且,也与一次政变有关。”

  他所说的是2006年9月19日泰国发生的那场政变。对此,一些西方国家说三道四,尤其是美国,不仅采取了强烈批评的态度,还停止了对泰国的军事援助。而中国的政策十分明确,不干涉别国内政。

  政变后的2006年10月,泰国新政府成立。作为驻泰国大使,张久桓随即去拜访了当时的泰国总理素拉育,并且亲手向他转交了温家宝总理的贺信。同时,大使也向对方介绍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不干涉泰国内政,尊重泰国人民的选择,表示希望在他担任总理期间继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对方很高兴,也表示了感谢。

  没料到的是,刚刚走出素拉育的办公室,张久桓一下子就被十几名泰国记者围住了。

  其中一个记者马上提问,“请问中国人民能够接受我们这个新政府吗?”

  不假思索,大使回答:“泰国人民能接受,中国人民也能接受。”

  当天晚上,这个采访立刻被各电视台播了出去,第二天,平面媒体也都刊登了这次对答。

  看到相关报道,张大使还在回想这样的回答是否得体,使馆的电话不断响了起来。

  “很多朋友都称赞这个表态非常好。”张久桓告诉《环球》杂志,一位泰国外交部人士还说,“我们知道中国的立场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但是你没有直接地表示接受或者支持,而是把泰国人民放在了首位,这样回答充分体现了对泰国人民的尊重,我们听了感到很舒服。”这件事情让张大使很受鼓舞。

  没过多久,泰国《民族报》的总编辑素提猜打来电话,想请中美英三国驻泰大使一起做一次访谈。

  在泰国,素提猜是一位“名嘴”。平时,很多官员都不敢接受他的采访,就怕被他毫不留情地挖出各种问题。因此,美国和英国大使一开始就提出,可以谈,但是不谈政治。

  素提猜同意了。于是,访谈的主题被定为“学泰语、用泰语,以及在泰国生活、工作的感受”。

  这次访谈中,几乎通篇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的,但是最后,素提猜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泰国工作期间,什么事情给你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他首先请英国大使回答。英国大使说,是2004年12月的那次海啸。

  然后,素提猜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大使。

  其实张久桓此时正在考虑,应该利用这次访谈介绍一下中国对刚刚发生的泰国政变的立场,以使泰国民众更加了解中国的政策。于是他说,“除了海啸,9月19日的那场政变也是令人难忘的事情。”

  素提猜马上发出了一连串的追问:“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次政变?你们觉得这是不是反民主的呢?你们持什么样的态度呢?”看来他是要抓住这个问题来做文章。

  张大使介绍说,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泰国人民自己的选择。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曾饱受其他国家干涉中国内政之苦,这些干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繁荣。中国人最了解自己的国家,知道自己的国家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摸索,中国取得了成功。

  “因此,对于泰国人民摸索自己的民主道路,我们是完全理解和尊重的。我们相信泰国人民最终能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听到这个回答,素提猜面带微笑,随后,他又开始问美国大使。

  由于海啸发生时这位美国大使还没有到任,他在泰国经历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这次政变,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也不好回避。但是言谈之中,美国大使却顾左右而言他。

  虽然他在访谈开始前就表示不愿意谈政治问题,但是素提猜还是没有嘴下留情。这位总编辑以略带讥讽的语气问道,“对于这次政变,你大概会比他们两位知道得更早吧?”

  这个问题,外行或许听不太懂,可张大使却着实感觉到了这位“名嘴”的厉害。这个问题是在影射过去的泰国政变有美国背景。而素提猜假设对方“比他们两位知道得更早”,就是间接地翻旧账,给美国大使难堪。

  这次政变发生之时,美国大使并不在曼谷,而是在泰北。张久桓告诉《环球》,“政变后美国大使与我沟通过,实际上我们知道的时间差不多。”

  可是面对这个问题,美国大使还是显得颇为尴尬,只是敷衍了一句,“不要这样问嘛……”

  访谈结束后,现场录制的视频还被素提猜发到了自己的博客上,让网民对三位大使的表现投票打分。统计结果显示,英国大使得票最少,美国大使得了200多票,而中国大使得了1000多票,名列榜首。

  当《环球》问及为什么英国大使得票最少时,张久桓推测说,“可能是因为他的泰语没有美国大使说得好”。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间尚有不同,何况国家、民族呢?我们应当通过相互接触,把彼此思想沟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