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利民:增信释疑,驱散外交迷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10:26 《环球》杂志

  林利民

  互联网上,有网友毕恭毕敬地询问:“‘增信释疑’是什么意思?”也有网友试图像中学生做作业或者像成语词典解词那样解释说:“意思是增加信任,消除疑虑”。不无遗憾的是,这类解释还说不上圆满、准确。

  围绕“什么是外交”、“什么是外交艺术”等“经院哲学”式的问题,西方外交理论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并形成了诸多“经院哲学”式的不同流派,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西方外交理论把“增信释疑”这一概念纳入外交或者外交艺术的范畴。

  源于中国战略文化的外交术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增信释疑”?粗查辞海和成语词典,有“释疑”之说,未见“增信释疑”列为成语。“增信释疑”这一术语流行于中国外交领域及媒体报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增信释疑”是中国加速发展以及为加速发展创造有利国际环境的伴生物。

  在解释“外交是什么”这一学理问题时,海外有一部辞典这样说:外交是国家代表谈判之学与术,以处理对外之关系。其中的“学”指的是学理,也就是外交理论的意思;而所谓“术”,则是指具体的外交手段和技巧。联系起来,“增信释疑”显然属于“外交术”的范畴,是一种外交手段或说外交技巧。

  然而,这一“外交术”,不但是积中国几千年传统、历半个多世纪外交经验与教训的传家之宝,对于21世纪加速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中国而言,尤其超出了一般外交术的功能,具有了战略层次的内涵。

  “信”与“疑”,

  国家关系中的永恒矛盾

  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战略学经典《战争论》一书中指出:战争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战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不确定性,从事战争的对手们犹如人在迷雾中摸索。外交又何尝不是如此?外交也是一门艺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其不确定性。就如战争进程像是在迷雾中摸索一样,外交进程同样也是如此。

  外交迷雾的生成,主要源于国家间的相互不信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猜疑。国家间的相互不信任与猜疑,又源于国家利益的分歧甚至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利益分野与对立关系存在,国家间的猜疑就会永远存在,信任与猜疑的互动就是国家间关系的永恒主题。敌对国家间的关系如此,盟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起点和关键在于“释疑”

  把“增信释疑”纳入外交范畴,使之成为中国调整对外关系、贯彻对外政策的一个法宝,是中国外交的创举,也是中华战略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之一,体现了中国人解决复杂国际问题上“善文”的大智慧。

  在中国,已故总理周恩来就是擅长“增信释疑”外交术的外交大师。1949年11月,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新中国的外交》演讲,其中就讲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间尚有不同,何况国家、民族呢?我们应当通过相互接触,把彼此思想沟通”。这其中虽然未提“增信释疑”四字,却是句句在谈“增信释疑”。

  “增信释疑”的起点和关键是“释疑”,其内涵是通过沟通消除对方的疑虑,解开外交迷雾,最终达到相互信任和友好,使外交难题迎刃而解。

  历史上,中国外交通过“释疑”达到“增信”目标的经典范例,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外交折冲。当时,不少与会国对中国不信任,如把共产主义与殖民主义相提并论,怀疑中国对亚非国家搞“颠覆”活动、攻击中国没有“宗教自由”等。但周恩来面对复杂局面,耐心听完各种论调,然后在大会发言中解释了中国的对外政策,尤其强调了中国与会是为了“求同”而不是“求异”,是为了“求团结”而不是为了“吵架”,终于化解了误会,为中国赢得了外交声誉。

  中国发展更需“增信释疑”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发展的巨大冲击力日益为世界各国所感知。各种对中国不利的奇谈怪论也风生水起。如近年来,“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资源威胁论”、“中国输出通胀论”、“中国在非洲新殖民主义论”、“中国产品不安全论”等等,不一而足。

  应对这种复杂局面,中国更应有大智慧和外交技巧,“求同”而不“求异”,求团结而不吵架,多解释、多沟通。

  要看到,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其持续快速的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的冲击力远非“四小龙”、“四小虎”的发展可比,对世界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某些因中国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疑虑、误解也事属必然。随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加快,一些新的奇谈怪论会继续滋生,其中的一些也会不攻自破,消弭于无形。在此过程中,中国虽不应消极回避,但也大可见怪不怪,坦然对之。

  重要的是,要多理解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真实感受,多作耐心解释、多沟通。更重要的是,在外交全局中,中国更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始终作一个谦虚的大国。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2008年3月1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