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生:民生时代从国富到民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17:16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刘晓林

  “两会”,向来是关注中国未来改革走向的最好窗口和风向标。

  2008年春天的“两会”,最受关注的主题是什么?哪个词出现的频率又最高?

  —“民生”!

  敏感的外电真是善于抓住特点。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惊呼:中国已从以前的侧重国富转向重点关注民生!

  法国《欧洲时报》:今年的中国“两会”凸显民生、民主的关注……

  古巴艺术网站: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和谐和民主是今年中国两会的两大主题。

  美国《侨报》:中国在未来五年,正考虑实现“民安”的发展稳定基础,经受“民安”的考验……

  日本《东京新闻》评价:“中国要成为民生大国”……

  有人干脆这样直截了当地说:“民生领跑中国政治生活的时代正式到来!”

  真是这样吗?

  一系列现象印证着这种说法—

  无论是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代表,还是部门的负责人,发言内容都集中涉及民生问题。

  从大会各个报告,到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从媒体报道,到网民议论,“民生”这个“关键词”不断闪现。

  中国“朝野”互动、理念碰撞、专家说法、百姓争鸣、反映社会各个阶层诉求。从林林总总提案等种种迹象不难看出:今年两会的焦点当首推民生、民主议题。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较长的篇幅谈了2008年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敏感的海外媒体也发现这一动向。澳大利亚《时代报》称:“这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迄今最为详细的规划”。

  民生,正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命题。

  人大工作集中于民生。媒体纷纷评论说,民生立法时代已经到来。

  政协参政集中于民生。委员发自肺腑地说,民生是政协工作的“永恒主题”。

  机构改革焦点聚于民生。专家深刻剖析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新组建的大部门,个个都是针对解决最急迫的民生问题。

  中国政治各个领域不约而同地聚焦,聚起的不仅是对民生的关注,更聚起了民心与民智……

  一次了不起的倾斜

  从侧重国富转向重视民生的历史转移

  今年“两会”正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中国走向民生时代,也是历史的必然。

  改革30年,成果共享,全民富裕成为历史转折的民生必然命题。

  中国人都知道,谈及民生,必然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是否拥有民生基础的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二是有了成果后如何能让民众公平公正共享成果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追求“国富”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达到“民安”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才算解答好了“国计民生”这道题目。

  回首中国走过的历程,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国民经济被十年浩劫折腾得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民生到了最困难的时候。

  而当年邓小平先生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改革开放,以发展经济为工作重心,正是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几乎民不聊生的危险边缘,因此,他登高振臂疾呼,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全面推进国民经济的建设。然而,就是这么符合历史潮流的政治“及时雨”,也遭到了重重阻力。最初,改革开放遭遇到了姓“资”姓“社”的是非争论,改革开放是否能发展下去都成了一个大问题。在那种情况下,根本还不能顾及“鹰打下来怎么吃,怎么分”的问题,而是“先把鹰打下来再说”。发展后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可能一时解决,是历史的必然局限。在那种特定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先生为了发展,主张先不争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合理共享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等等命题历史地留给了下一代领导人。

  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是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使中国的“民生”得到改善,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改革最大的意义是使中国脱离了旧的体制,而逐步汇入世界主流文明,开始成为国际大家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员。中国正向国富民强不断迈进。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现实是,改革开放后一系列问题也因此产生了。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严重,各个社会新阶层的产生,利益诉求不一,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显现,产生了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和一系列民生问题。很多新的民生问题在等着中国的执政者去解决。

  中国发展到了必须考虑如何面对13亿人民的生存现状与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了。从一味追求“发展”转为“科学发展”,全面走向和谐社会,一个问题就不能不正视,那就是“国计”之后的“民生”问题。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