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立国之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17:16 观察与思考

  “民生,是立国之本。”

  有专家指出,必须看到,目前改革的处境也是严峻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中两个主题不断凸现出来,这两个主题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到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朝向市场经济的一些努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成为社会公平的对立物。特别是利益对于改革的扭曲变形,使得一些改革的走向已经不是朝着一种新体制的建立,而是不合理的利益瓜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改革的共识在破裂,动力在丧失,社会群体结构也已产生深深的裂痕,政府宏观政策往往进退失据。

  应当承认,近些年来,利益已经成为扭曲改革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利益扭曲机制的作用之下,每一次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改革最后往往都成为一场利益或财富掠夺的战争。住房制度改革几乎是最后一项利弊参半的改革。从一个方面说,农村分了地,城里分了房,这是近些年虽然社会矛盾突出但整个社会大体稳定的根本原因。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在住房制度改革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不公平现象,而住房制度改革是将此前房改中存在和出现的这些不公平现象固定化和合法化了。而在此前后的其他改革,大多是以既得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结局。其中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中国社会中愈来愈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时,贫富差距主要还是从狭义的收入分配环节上产生的,但到90年代,开始出现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最初时主要是通过价差、利差、汇差等形式来实现的,有学者估算,当时每年的国有资产流失达几千亿规模。而这“三差”的形成,就是源于所谓的“双轨制”。在最近几年时间,除了上述两个因素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就是财富掠夺。掠夺与瓜分是不同的,瓜分针对的是公共财产,而掠夺则是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掏腰包。这种掠夺,有相当一些是通过扭曲改革的机制实现的。比如,人们所说的“新三座大山”,即老百姓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就是这样造成的。

  在最近十年的改革中,全国大约有6000万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被替代,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或人均占有土地不足0.3亩;7000万股民在股市中的损失超过1.5万亿;城市中1.5亿人或失去或应得而未得到社会保障,整个社会的基尼系数达到0.53—0.54之间,城乡差别达6倍之巨。这都是我们在考虑改革条件时不得不正视的因素。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严峻现实并开始定型为社会结构。在社会定型化背景下,新的财富分配过程再开始。

  另外,物价、机构改革、医改、股改,反腐倡廉、政府应急能力、环境污染治理、房价、社保、教育、食品安全、三农、就业、养老等问题随之而至。

  这就是中国改革在今天所面对的严峻形势: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政府必须重新思考对于民生的投入问题。必须考虑经济高速增长民生问题却日益严重的问题。国富之后如何民安?它涉及到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民生投入问题。原来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过小。有专家指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一是行政经费投入多,社会保障投入少;二是城市建设投入多,农村建设投入少;三是工业投入多,农业投入少;四是公务员工资增加多,农民增收少。

  有学者指出,前几年我国用于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比例之低居全世界第一,比非洲贫困国家还低。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削弱了国家对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控,造成公共产品的短缺和基本社会保障的缺乏,使得在市场造成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再分配难以起到缓解贫富差距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产品的分配,都是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与此相关的户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结果是本来收入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城市居民享受到较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而本来收入就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农村居民却很少甚至在某些方面完全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要自己承担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等福利成本。

  即使是在城市内部,社会福利与公共产品的分配也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被少数人占有。加大民生投入固然可喜,但民生问题的解决,却不是单单加大投入就足以实现的。投入只是手段,产出才是目的。而在民生投入和民生产出之间,是或然关系而非必然关系。

  政府的公共服务体制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政府的公共服务体制不是有效的,如果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责任政府,那么民生投入就很可能被截流,而刺激潜在的甚至是公开的分肥,那么民生投入的巨大浪费就是无可避免的。

  本来,任何政府都应该是非营利的,主要任务就是花钱,即在扣除政府运作的法定成本之后,把财政收入统统用于公共服务、用于转移支付。但一些地方的执政者非但不肯如此去做,反而把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甚至不惜抢占要素资源而与民争利,当作了政府的天职。社会公正主要不是政府埋单,就必然归于老百姓埋单和企业埋单。这就极大地抬升了老百姓的生存成本,经济增长因此未必一定能够普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反而往往以加剧两极分化,加深底层苦难为代价。为什么经济愈是高速增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是激化?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对民生的高度关注,恰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力具有相当支撑之后的必然,可谓“成长中的烦恼”。只有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呼吁,必须遏止政府自利的冲动,政府必须给社会公正埋单。幸运的是,本届政府在这一点上已经破局,这可以说是本届政府的一个重要成就。

  以前,“两会”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把民生作为主题是不可想像的。而今年基本主题就是民生,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30年后的现在,是到了我们着重考虑怎样把成果更好地用于促进社会的进步,用于改善民生的时候了,这种社会发展思路的变化,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两会对民生议题的聚焦,是一种当然的社会进步,更是一次了不起的伟大倾斜。

  一些可以期待的大手笔

  重视民生的有效措施

  民生问题呼唤有效的大手笔的出现。

  眼下,一系列问题凸现,严重影响着国计民生,迫使政府必须将其当作重要工作来做。如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抑制物价上涨、对医疗和社会福利给予更多投入等政府工作改革议程,以及防止通货膨胀、避免经济增长转为过热等政府工作重点都是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影响社会民心稳定的议题如圈地拆迁、食品安全、社会保险、生态破坏等继续成为中国立法机构的工作焦点。如何在实施宏观调控的同时大力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如何解决教育、医疗、房价、物价、社保难题……也成为关注的重点。民生无小事,它们直接关系到能否“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千头万绪,解决民生问题如何切入?这是目前各界关注得最多的问题。

  从会前所调查的民众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知道解决民生问题在哪些方面应该有大手笔。《广州日报》将公众对两会的期盼归纳为:适时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物价楼价回到2007年初、心甘情愿去社区看病、工资增长能与GDP同步、社保关系早日全国转移、减少高速公路不必要的收费站、加快立法净化“虚拟社会”、外来工子弟免学杂费、生命更有保障打工安心、全力恢复灾后自然生态系统;而《燕赵都市报》的十大民生期待是:医改的国家责任、物价回归理性、收入增长与GDP增速匹配、教育公平切实推进、劳动者权益得到保护、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环境保护监管到位、消除农村文化荒漠、股市信心提振、住房保障“居者有其屋”; 网站调查的公众关注的两会十大热点话题是:物价上涨、反腐倡廉、医改方案、就业问题、收入分配、社保养老、住房保障、司法公正、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教育公平……

  现在回头来看,这些民生议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基层民众的代言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发言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重点关注,都有具体回应。 在政协收到的4772件提案中,涉及“三农”、医疗、教育、住房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提案超过了2000件。在人大收到的462件议案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议案,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立法议案一起,占到了全部议案的大多数。

  这一次机构改革后成立的新部门也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民生的部门职能加强了,部门的民生特色更突出了。如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突出了加快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组建环境保护部,列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就是要强调环保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中的地位;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是为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如此,民生议题成为立法和其他机构的工作重点。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拟安排审议20件法律草案,制定国有资产法、社会保险法、食品安全法、循环经济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等,修改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家赔偿法等。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要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和环境保护等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两高”报告提出,要突出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落实便民措施方便群众诉讼、加大司法救助力度……

  人们注意到,物价、教育、卫生、人口、就业、收入、社保、住房等等,这些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一一得到了认真的回应。政府工作报告40页中,关于民生的内容即占了9页。不仅篇幅大,内容也很具体、很实在。过去五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支出,分别比前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包括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均比去年有不少的增长。

  关于民众最关心的物价问题,温家宝提出,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将提出9条具体对策。“要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如何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温总理宣布,今秋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他还强调,办好各级各类教育,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增加到1562亿元。

  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温家宝说,国务院正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切中要害地指出: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

  关于民生之本的就业,温家宝动情地说,要用百倍的努力,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他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督促各类企业同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

  还有社会保障。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

  社保卡“一卡通”也有望得到解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现在我们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比较低,并没有实现全国统筹或省级统筹。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比如养老保险,首先要实行省级统筹,不能再由各市、县各自进行统筹。我们已经制定了时间表,要在2008年、2009年,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国各省都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这样,养老保险关系在本省内的人员流动、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就可以实现了,就可以在本省内实现“一卡通”。

  像这样饱含深情、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论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和两会上可谓俯拾皆是。正如网友们评论的那样:凡是百姓们关心的民生问题,在两会中都得到了体现。

  不仅如此,有不少专家献计献策,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机制上解决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首先要扭转改革中的利益失衡,迈向利益分享式的改革。“不能仅仅让普通民众承担改革的代价和成本”、“改革要让多数人受益”、“扩大改革收益者范围”这样的理念,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次要改变内部人改革的方式,使民众能够参与改革。再次,仅有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行政改革必须同步推进。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还要健全法治。其四,改革要形成新的动力和共识,解决民生问题才能使普通民众有改革热情。

  解决民生问题,还在于富民。而扩大内需的根本也在富民、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不是鼓励人们花钱消费。尽管通过这些措施来扩大内需将比较缓慢,但这种内需的扩大将会是根本性的,有实质性意义的。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向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和收入。

  另外是加大民生投入。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迅速。现在的问题是,切分财政蛋糕过程中,民生这一块必须要越来越大,尤其是涉及城乡低收入群众的部分。

  过去最大的民生,就是吃饱肚子。而今天,大部分人吃穿不愁,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则成为重点。专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两个“点”上下功夫。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富民,要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使全国人民都能走上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幸福大道;一个突破点,就是要敢于和善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的问题。

  改善民生也向各级领导提出了新要求。政府曾经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轻社会”的观念和体制机制。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转型,更加重视基本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只注重GDP,停在招多少商、引多少资上,根据群众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政策,才是民生时代应有的政绩观。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民生问题中有许多弊端积重难返。“政府工作与形势的要求和与人民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民生产出难免受到巨大制约,这不能不让人深怀忧惧。

  这一切,都渴望着大手笔,呼唤着大手笔。

  好在这些问题,都已纳入到领导人的考虑之中,有的已有了对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