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布衣:上访 接访与下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17:56 观察与思考

  信访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普遍行为,百姓习惯于有事找政府,而不是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民众有事习惯于上法庭 。

  -浙江杭州凡布衣

  3月20日,昆明首个“市长接待日”。市民头一天就开始通宵排队等待市长接待,一位老太太抱着被子“守候”到 天亮。在“中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履新昆明,掀起了一股“新政风暴”的背景下,昆明首个“市长接待日”也引人注 目。

  信访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普遍行为,百姓习惯于有事找政府,而不是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民众有事习惯于上法庭 。信访多数确实事出有因,如果没事,不是感到受冤屈,谁吃饱了撑的信访去?当信访成了群众和干部“两头难”的时候,如 何改进机制、提高效率,从而化解矛盾、改善民生,就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机构的大事。

  从这些年全国各地的变革情况看,改“上访”为“接访”,改“接访”为“下访”,是重要的路径管道。昆明设立首 个“市长接待日”,属于“接访”的阶段。早在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就开展了大接访,当年接访处理20多万起,后来 多数停访息诉。还有一些地方施行了主要领导带头“下访”,可惜的是,这似乎还没有形成气候。

  网友说,“群众意见没地方反映,或反映了石沉大海;因为现在是人治,不是法治”,这话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 如果说任何改革都是“一次痛苦的长征”的话,那么,确实有些干部宁愿抛弃这样的艰苦行动,把自己的为政经历变成“一场 愉快的郊游”。信访工作毕竟是麻烦事,喜欢“愉快郊游”的干部,是不愿意干接访、去下访的;有的甚至把群众来访斥为“ 你们是不是想造反”。

  天下之大,民生为最;民生之苦,冤屈为最。一位体恤民生的干部,就应该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信访工作、 信访渠道其实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情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些地方在探索信访工作如何改进,有的是重大项目须经信访风险评估 ,有的是新提拔干部先到信访部门锻炼,有的是实行“党员干部包案下访”,有的是实行“网上信访”—进京上访不如在家上 网,等等,无论怎么变,信访都要以解决问题、理顺民心为核心。

  今年两会后,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做好信访工作,就是 “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具体体现。笔者以为,“信访放于心”,有好几个层面:一是情感性的把人民放在心上,二是制度性的 把人民放在心上,三是司法法律化的把人民放在心上。

  从情感上说,人民是我们的主人,他们有困难有冤屈,干部就应该心里装着群众,以一颗爱心热情地帮助解决,但这 是最初级的,这种“人性化”要求是需要的,然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更重要的是,百姓困难与问题的解决,要有制 度性的化解,当出现侵权时受害一方能得到公正有效的补偿,进行这种补偿其实是以较小的社会成本,换取广泛的社会公正。 而最重要的是,司法法律如果是公平公正的,那就是对百姓的最大尊重,正如学者洛克所言的:“法律的目的,是对受法律支 配的一切人公正地运用法律,借以保护和救济无辜者。”当百姓热衷于跑法院而不是跑政府信访部门、找市长接待的时候,也 就是我们的信访工作不再困难、百姓不用为了信访而通宵排队之时。

  信访服务主动化、信访变革制度化、信访管道司法化,是今后改进信访工作的“三步曲”,这应该是一条必由之路。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